各位小火把、小飢友們好,我是你們的MC萌新老飢友GW。
最近有一位小火把在評論區裡留言,說是想要看GW製作一期有關刷怪塔的教程,那既然素材從天上掉下來,哪有不安排的道理。
正所謂「授人與魚不如授人與漁」,如果只是單純地把建造過程分享出來,似乎視頻教程更符合大家的要求,既然GW是個Minecraft圖文作者,當然得服務到位,把知識給大家整得明明白白的。
01一、生物生成機制
史蒂夫作為卑鄙的「外鄉兩格人」,日常生活除了能吃村民、用村民以及睡村民外,更是會與各式各樣的生物打交道,除了有中立型、被動型以及攻擊型三種生物分類外,還分為動物和怪物(前者刷新時間比後者慢),但生物生成機制都與上圖一致。
(一)距離要點
1、除了刷怪籠外,生物只會刷新在24格外,就算滿足下文說到的「生成環境要求」,也還是不會在玩家身邊生成。
2、由於32格外的生物會隨機被系統清除,因此刷怪塔最理想距離是——離玩家24-32格之內,確保高效率的刷怪。
(二)環境要求
正常情況下,生物的生成除了滿足上述距離要求以外,還要滿足環境要求。熊貓生長在竹林、鸚鵡飛翔於叢林、蜜蜂嗡嗡在平原等,而怪物的生成除了也有地域要求以外,還會有亮度、方塊以及碰撞箱要求。
以上兩個便是刷怪塔的重要原理,當然也有像下半磚不刷怪,鐵活板門能刷怪其餘材質不刷怪的遊戲特性等待玩家發掘和改善刷怪塔效率。
下面正式看展刷怪塔的教程,讓玩家直觀了解目前為止常見的3種刷怪塔設計方案。
02刷怪塔設計
由於同一區域的怪物數量上限為70個,而怪物的生成建立於被消滅的基礎上,因此一個良好的流程設計,將會很大程度上增加刷怪效率,從而能在一定時間內獲取到更多的物資或經驗。
(一)「天坑」
「天坑」設計顧名思義就是建造在天空上的一個坑,怪物在生成過後會漫無目的的行走,倘若剛好踏進了放置了告示牌的坑中(怪物會錯把告示牌當成可走路徑),便可在塔下坐等其享。最最最具代表的是——「1.16養豬場」。
我的世界:比蘑菇牛農場快400倍?這個豬肉塔養活了整個伺服器!
由於下界不可使用流水,「天坑」大多應用在下界當中,而疣豬獸天生遠離詭異菌,它們兩個便不謀而合的搭配出「養豬場」,吃一個扔一組的那種,還是已經烤好的豬排。
(二)渠道式
就目前而言,渠道式還是比較適合新手向的一種設計,它除了不能在下界製造的缺點以外,它的效率和作用也是較好的。它也可以說是天坑的改進版,通過水流的流通性,提高怪物掉落中間洞口處的機率,其次搭配氣泡水還能發揮出一定的運輸作用。
(三)活板門式
曾在1.16.1的短暫時間內,怪物能生成在緋紅木以及詭異木活板門上,但由於被預言家成功猜中後,往後只能生成在鐵活版門上,因此該設計需要玩家已具備「刷鐵機」的條件下,方可便於建造。
相比上述的兩種不可確定性,這款活板門式會依靠一個定時器紅石電路,周期性(怪物的刷新時間為0.05秒)的打開和關閉活板門,從而讓一定量的怪物掉落至下方的收集平臺上。
不知道各位小火把獨寵哪款設計呢?
學會不要太膨脹,我是GW,給你們帶來一個腦洞大開的遊戲資訊。
來都來了,不如點讚收藏,關注走一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