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1
冬天是個適合懷舊的季節。在美麗的江城合川,不僅有釣魚城、淶灘古鎮這種帶有厚重歷史底蘊的遺址、古鎮,乘坐825或516路公交車,經過鱗次櫛比的高樓、商鋪,拐入東津沱,你會邂逅一座古樸、安靜的老棉廠,它的名字叫重棉四廠。12月20日,沐浴著冬日的陽光,記者探訪了老棉廠裡的時光印記。
重棉四廠的前身是民國時期的豫豐和記紗廠合川支廠。豫豐和記紗廠始建於河南鄭州,抗日戰爭時為保障後方衣物供應搬遷至重慶,並於1940年在合川東津沱設立支廠。新中國成立以後,豫豐和記紗廠合川支廠經歷公私合營,成為國有企業,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重棉四廠。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紡織業逐漸被歷史淘汰,重棉四場於2014年全面停產,那個鼎盛時期擁有六七千職工、盤活了整個東津沱、為合川經濟發展的老棉廠如今已不復當年模樣。
沿著四棉街一路向上,走到重棉四廠正門前,記者看到,原本的「重棉四廠」四個大字只剩下一個「棉」,鐵門緊鎖,兩邊的居民樓空無一人,臺階上堆了很多梧桐樹的落葉,附近的幾個居民正在門前曬太陽。「重棉四廠已經完全不開放了嗎?」帶著這樣的疑問,記者詢問了街邊一位老人。
老人一聽說記者是來看重棉四廠的,興奮地說:「我以前就是廠裡的女工,1966年進廠、1992年因病退休,我退休的時候,廠子還很繁華,職工有好幾千人,你現在看到的這些東津沱住戶,有很多都是當年廠裡的職工或者職工家屬。」
說完,老人又主動帶記者前往重棉四廠的側門,滔滔不絕地向記者介紹:哪裡是辦公樓,哪裡是職工宿舍,哪裡是曾經的子弟學校、劇院、體育場……儘管已經退休多年,根植在老人記憶裡的老廠圖紙卻好像從未褪色。
走進重棉四廠,往日的繁華早已不見:磚瓦房上爬滿了爬山虎;體育場邊滿是雜草青苔;與工廠正門相對應的銀杏樹正迎合時節落了一地的黃葉;工廠車間生鏽的鐵門上,不知是誰寫下了一首叫《懷悼の棉》的小詩。在暖陽照耀的午後,到老廠裡去走走看看,懷念舊時光、順應新發展也不失為一件有意思的事。附近居民在重棉四廠門口玩耍 記者王燦攝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