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大家怎麼理解這句話?若按以前的刻板印象,這話就是老一輩的說教,他們覺得年輕人不能吃苦,所以總是勸人吃苦。
長了幾歲之後,就開始重新審視,什麼是「人上人」?這話怎麼來的?可以怎樣去理解?
什麼是「人上人」?
有這樣的解釋:其一,指才能出眾的人;其二,在古代,指的是地位崇高權勢顯赫的大臣,也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在君王之下,萬民之上,一般是宰相、丞相這樣的朝中重臣;其三,在現代,多用來指,經濟條件較好的人,或者社會地位較高的人;其四,指受人敬重的人。
百科這樣解釋「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吃得了千辛萬苦,才能獲取功名富貴,成為別人敬重的人。
出自明·馮夢龍輯《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難逢夫》:
公子自思:「可怎麼處他?」走出門來,只見大門上掛著一聯對子:「十年受盡窗前苦,一舉成名天下聞。」「這是我公公作下的對聯。他中舉會試,官到侍郎。後來咱爹爹在此讀書,官到尚書。我今在此讀書,亦要攀龍附鳳,以繼前人之志。」又見二門上有一聯對子:「不受苦中苦,難為人上人。」
後來成為民間俗語,改為「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我們應該怎麼去理解這句話?
很重要的是怎麼理解「人上人」,以及「苦中苦」與「人上人」的邏輯關係。
「人上人」,可以理解成你做人的最高目標,代表著你自己的人生價值,代表著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不一定非要把它理解為上文提到的某一種解釋。
我們之所以討厭長輩說這句話,一是因為感覺他們把自己的人生價值強加給我們,二是因為吃苦本就是很痛苦的事,標榜吃苦,本不必吃苦非要製造苦,是很病態的心理。
怎樣去理解這句話全憑我們自己。「苦中苦」與「人上人」有怎樣的邏輯關係?
吃得了千辛萬苦,但吃的都是無謂(毫無價值意義)的苦,是無法實現人生價值的。吃得苦中苦,不一定為人上人。吃苦不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充要條件,吃苦不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充分條件,吃苦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必要條件。也就是說,要實現人生價值,吃苦是無法避免的,但是還要有別的因素,才能幫你實現人生價值。連吃苦這最基本的一關都熬不過,是沒有資格談別的因素的。
至於別的因素是什麼?有很多,不必一一點到。但很重要的一點是,實現人生價值之後,獲得的是樂;實現人生價值的過程,也能獲得樂。樂是成就感、幸福感。多去看樂這一層的東西,不可避免的苦就沒那麼嚇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