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釜山行2》豆瓣評分歷史最低谷6.1,現持評分6.3
國外媒體評價更低,韓國網站NAVER媒體評分6.17,IMDB6.1分
在沒有接到《釜山行》拍攝任務之前,延相昊一直是韓國電影圈不曾被提起的名字。《首爾站》無疑很成功,但這種成功的口碑很有局限性,僅僅只是在成人向動畫中佔據高口碑。《釜山行》成就延相昊的電影市場地位,並且也讓他有資金、有能力拍攝更為宏大的續集。但是資金並不意味著解放,而是一層更為沉重的枷鎖。
"沒意思,釜山行這個亞洲喪屍片IP新標杆算是廢了。"一句帶著明顯失望語氣的評價,成為《釜山行2》豆瓣獲贊量最高的短評。
延相昊在《釜山行2》上映前夕接受媒體採訪的時候表示:"在《釜山行2》的面前作比較,《釜山行》更像是一部獨立電影。"延相昊原本的意思僅是為求表述《釜山行2》更為精良,但現在看來這句話有著更深層的含義。
拷上投資人架設的鏈鎖,延相昊的表現從神跡走向平庸。在拍攝之中,延相昊便在不斷向外界傳達出對《釜山行2》諸多的不滿意。"寫死孔劉是遺憾"、"《釜山行》沒什麼可拍的"、"需要更多元的喪失電影創作",這些言論之中能夠看到對於創作《釜山行2》,延相昊一直以來都有自己的不情願。
這並不讓人感到意外,延相昊這種近似於抱怨的情緒很能夠讓人理解。《釜山行》作為系列電影的拍攝過程,實際上更像是一個不斷為其帶上枷鎖的過程。先發的動畫《首爾站》被譽為利用喪屍電影表現社會尖銳問題的典範,驚悚片和社會教育寓意相結合,延相昊得以在各大電影節成為座上賓。至此,一場遠比《首爾站》更為現實的導演變遷史拉開帷幕。
《釜山行》當中,拍攝真人電影題材的延相昊, 需要考慮到更多維度的受眾群體。不可能描繪漫無邊際的黑暗,也不可能呈現出社會如死水的寓意。在長達一個多小時的列車喪屍戲結束之後,《釜山行》決定用一個溫暖的結局回饋觀眾。"希望長存",這是延相昊賦予電影最後一個畫面的寓意。
批判、不再刻薄的延相昊,即使認識到《釜山行》需要就此剎車。沒有必要再去根據其架構一個宏偉的世界觀,串聯起一套長長的系列電影。這是原本延相昊的想法,但是資本和製片方再次找上門。延相昊親口否決自己不再拍攝續集的言論,開始籌備一場更為浩大的喪屍世界。但是有資金、有支持的延相昊,這一次再也無法展現出自己獨立電影人的功力。
1、 救贖的深度,人物設定的一念之差決定高度
《釜山行》在當時並沒有考慮到續集的出現,所以在各個人物角色的設定路上,延相昊自己將自己人物未來的可能性封死。更高的完成度、更閉環式的獨立電影結局,確實成就《釜山行》的黑馬名號。但是當接到續集劇本邀約的時候,延相昊便發現再次創造一個有血有肉、充滿人物弧光的角色並不容易。
《釜山行2》也試圖呈現出石宇的主人公塑造效果,但是效果便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石宇的人物角色具有明顯的標籤性,基金經紀人天然便帶著"自私"、"精緻主義"的社會標籤。再通過前期劇情的鋪墊,一個精緻而利己為榮的主人公形象便生動起來。但是接下來賦予父親的第二身份,使得石宇有能力成為喪屍片當中的經典人物形象。
私慾是石宇個人的性格主線,父女關係是潛藏在之下的分支故事敘事線。
親情本身有大愛的寓意,多元化複雜的身份標籤交織下。還兼具喪屍為主題的外部衝突補充敘事,強烈的前後反差加之戲劇化的表現手法,《釜山行》自然而然成為讓人潸然淚下的頂流好片。但石宇的敘事線,無法移植到姜棟元飾演的軍人俊碩身上。
石宇本身作為多重身份人物,具有自己的複雜性和無可替代性。要完美表現從前的人物形象,除去復活延續之外再無他法。顯然這是延相昊更不願意進入的俗圈,他只得重新進行自己的人物設定計劃。能夠看到人物形象設定的技法,同從前的選擇和方式如出一轍。
俊碩從前是軍人,也有自己的自私和精緻主義,但卻走上救世主的俗套怪圈。
同樣是塑造一個自私自利的人物形象,但是過多的人物標籤使得《釜山行》的主人公形象並沒有表現出原本的作用。他更像是一個功能性的人物,被導演刻意安排的任務驅動,永無停息的持續性爭鬥,但背後的動機和邏輯都非常牽強。
這是好萊塢慣用的手法,並不以人物作為主要故事推動力,而著重表現出畫面徵服觀眾。
相較於前作來說,《釜山行2》帶有明顯的公式化邏輯,更多的心思用在視覺的呈現效果,而不再是繼續拘泥於劇情的雕琢。
場景更大,但僅僅只是主人公的槍戰寫真大秀。卻再也沒有一座列車之上,人性和社會的拷問,主人公人物私慾走上無私奉獻的轉變。狹窄的環境能夠給予更急迫的人物驅動力,寬泛的場景過分平淡,讓《釜山行》原本的亞洲質感得以消退。
2、 特定性,《釜山行2》走上口碑下滑的關鍵
喪屍片並不是一個冷門的題材,歐美電影很早便在這條道路之上,用西方思維模式發展出自己的電影模式。而當電影成為公式,審美疲勞感便撲面而來。
《釜山行》打破原本的設計格局,採用更為亞洲人的思維解讀喪失世界。披著喪失危機的噱頭,講的都是東亞社會常見的人情世故。這樣一部片子,贏在自己獨特解析題材電影的方式。但是如果繼續深挖,只會讓影片的可看性大為降低。
對此延相昊選擇一條截然相反的道路,他選擇將喪失的主題地點放在寬泛的"喪屍都市",試圖展現出"後末日社會"的現狀,以滿足觀眾對於喪屍題材電影的獵奇感。
這個選擇很精緻,但是卻脫離原本的亞洲思維概念。寬泛的都市背景之中,套用的大多是老舊俗套的故事橋段。喪屍和人類囚徒的搏鬥,看上去更像是西方鬥獸場電影的粗糙臨摹;末日都市的激情飆車戲,讓它更像是披著末日的造型,裝著賽車內核的電影。
西式商業電影的迎合,使得寬泛的都市背景失去自己最大的優勢——地域特色化。
延相昊的《首爾站》、《釜山行》之所以稱得上優質影片,並不是在於它結構喪屍世界的方式多獨特。而是這樣的喪屍故事,無法發生在歐美人的世界觀中,而是註定只屬於亞洲的特色喪屍世界。
專屬感,才是填補喪屍電影所需的獵奇觀影需求最好的方式。
《釜山行2》的故事更像是流水線的產物,和主流的西式冒險題材電影相差無幾。追逐打鬥、槍戰角逐、尋寶結束影片,闖關式的喪屍題材電影並不罕見,《生化危機》系列電影已經將這個層次的表現方式挖掘到極致。僅僅將地點放置在韓國,無法為觀眾帶來更多的期待值。這樣的《釜山行2》確實只能稱得上中規中矩,沒有大的問題但也僅僅只是平庸的作品。
結語:系列電影大忌,不斷踩雷的延相昊走上窮途末路
系列電影的打造,實際上並非是韓國電影所推崇的電影發展思路。
近年來中國電影同樣有自己的系列題材電影,《唐人街探案》、"徐崢 囧系列"都是同樣主打系列拍攝的影片。但是相較之下,完整性和主角的延續性使得口碑維持相對較為不錯。系列電影的關鍵在於粉絲忠誠度的培養,往往第一部的積澱和人物形象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旦人物角色進行大清洗,原本的粉絲忠誠度便會大幅度下降。
《釜山行》原有作為新興喪屍片大IP的機會,但是角色清洗帶來的問題,註定使他無法成為韓國系列電影的經典之作。原本的《釜山行》由於處於獨立電影限定的考慮,並沒有過多考慮添加可供玩味的伏筆,而僅僅只是力求整個故事的完整度表達。
很精妙的方式,但是到《釜山行2》當中卻成為延相昊的大問題。
沒有舊的敘事線可供延續,只有自己大筆一揮重新設定劇情和人物,至此一部披著《釜山行》外殼的喪屍電影悄然上映,但是和前作卻沒有任何的關聯性。延相昊在系列電影上踩雷不斷。票房或許能夠收回成本,但是口碑下滑卻無法阻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