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門常講「八萬四千法門」,這說的並不是具體數字,而是形容修行的方法很多,為了教學的方便,佛陀將它歸納為六大類,就是佛門常說的「六度萬行」。這六大類再歸納起來,其實就是兩個字——「布施」。今天我們就簡單聊一下布施的含義。
布施分為三大類: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六度中的「持戒」、「忍辱」可以歸在「無畏布施」;精進、禪定、般若屬於「法布施」,所以修行方法再多,也都不出布施的範圍。修布施最究竟圓滿的原則,就是《金剛經》所講的那句——「應無所住,行於布施」。
布施的根本,其實就是一個「舍」字,古人常說「捨得」,越舍越得,越舍越自在。舍什麼呢?所謂「內舍六根,外舍六塵」。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塵是色、聲、香、味、觸、法。這些我們能舍掉嗎?當然舍不掉。所謂的「舍」,不是在事上舍,而是要我們學菩薩道,從心意上舍。內舍六根,就是要我們舍掉分別、執著;外舍六塵,就是不為外境所誘惑。內心如如不動,就是舍六根;對外不取於相,就是舍六塵。內外全部舍掉,就能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我們凡夫妄想、執著很重,貪嗔痴慢習氣很重,所以佛教我們要舍,並且要從心地上去舍,心裡不但要舍掉五欲六塵、舍掉各種習氣,甚至連身心都要舍掉,心裡無牽無掛,清淨無染,這才是真正的菩薩行。
但要我們真正圓滿地做到這個「舍」字,確實很難,所以佛教給我們一個循序漸進的方法。那就是先從財布施修起,因為財物是人安身立命、維持生活的基礎,世人都把財物看得最重。所以佛就教我們從舍財開始,一來破除慳貪習氣,二來濟世救人,積功累德。
剛開始修布施的時候,往往都會有些勉強。舍了之後,心裡還會不舒服,有點心疼,事後還會後悔。這個需要有智慧、有決心,要循序漸進,一點點地增加布施,慢慢養成習慣,就越來越自然了。每一個修學的人,都會經歷這麼一個過程,等修布施久了,就會對財物看得越來越輕,煩惱越來越少,快樂越來越多。
財布施越多,財富越多;法布施越多, 聰明智慧就增長越多;無畏布施修得越多,病苦就會越來越少。等修到「應無所住,行於布施」的時候,我們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就顯露出來了,身心就會得大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