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布施」的究竟含義

2020-12-05 國學雜談

佛門常講「八萬四千法門」,這說的並不是具體數字,而是形容修行的方法很多,為了教學的方便,佛陀將它歸納為六大類,就是佛門常說的「六度萬行」。這六大類再歸納起來,其實就是兩個字——「布施」。今天我們就簡單聊一下布施的含義。

布施分為三大類: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六度中的「持戒」、「忍辱」可以歸在「無畏布施」;精進、禪定、般若屬於「法布施」,所以修行方法再多,也都不出布施的範圍。修布施最究竟圓滿的原則,就是《金剛經》所講的那句——「應無所住,行於布施」。

布施的根本,其實就是一個「舍」字,古人常說「捨得」,越舍越得,越舍越自在。舍什麼呢?所謂「內舍六根,外舍六塵」。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塵是色、聲、香、味、觸、法。這些我們能舍掉嗎?當然舍不掉。所謂的「舍」,不是在事上舍,而是要我們學菩薩道,從心意上舍。內舍六根,就是要我們舍掉分別、執著;外舍六塵,就是不為外境所誘惑。內心如如不動,就是舍六根;對外不取於相,就是舍六塵。內外全部舍掉,就能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我們凡夫妄想、執著很重,貪嗔痴慢習氣很重,所以佛教我們要舍,並且要從心地上去舍,心裡不但要舍掉五欲六塵、舍掉各種習氣,甚至連身心都要舍掉,心裡無牽無掛,清淨無染,這才是真正的菩薩行。

但要我們真正圓滿地做到這個「舍」字,確實很難,所以佛教給我們一個循序漸進的方法。那就是先從財布施修起,因為財物是人安身立命、維持生活的基礎,世人都把財物看得最重。所以佛就教我們從舍財開始,一來破除慳貪習氣,二來濟世救人,積功累德。

剛開始修布施的時候,往往都會有些勉強。舍了之後,心裡還會不舒服,有點心疼,事後還會後悔。這個需要有智慧、有決心,要循序漸進,一點點地增加布施,慢慢養成習慣,就越來越自然了。每一個修學的人,都會經歷這麼一個過程,等修布施久了,就會對財物看得越來越輕,煩惱越來越少,快樂越來越多。

財布施越多,財富越多;法布施越多, 聰明智慧就增長越多;無畏布施修得越多,病苦就會越來越少。等修到「應無所住,行於布施」的時候,我們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就顯露出來了,身心就會得大自在。

相關焦點

  • 吸金的功德箱,布施的真正含義是個啥?
    下面我們一起來徹底認識下布施的真正含義。一、「布施」的詞彙來源。布施一詞,最早出於道經,《莊子·外物第二十六》曰:青青之麥,生於陵陂。生不布施,死何舍珠為。布施一詞在佛教中,布施是六度之一,也是六度之首。
  • 佛教中所說的「布施」是什麼意思?「布施」又有何功德?
    弘揚佛教文化,傳遞生活正能量感恩閱讀,每天更新喜歡關注收藏 佛教中「布施」 就是以慈悲心給予他人福祉與利益之事,然而布施一詞,最早則是出於道《莊子·外物第二十六》中。《維摩經》中曾說:「布施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一切能舍眾生來生其國」。
  • 揭秘佛教四大菩薩坐騎的名稱及含義
    四大菩薩座騎含義我國佛教中的四大菩薩:文殊菩薩、觀音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而這四位菩薩的坐騎都是完全不一樣的,所象徵的含義也有區別。比如,文殊菩薩坐騎是口首仙的青獅,文殊菩薩手持慧劍,騎乘獅子,比喻以智慧利劍斬斷煩惱,以獅吼威風震懾魔怨,下面一起來看佛教四大菩薩的坐騎分別是什麼及其含義。文殊菩薩
  • 治癒系的笑容是給我們最大的「無畏布施」,你知道佛教的布施嗎?
    就是這個笑容,不僅溫暖了我一個人,還溫暖了千千萬萬的,手機屏幕前因失意沮喪頹廢的人,不論男性朋友還是女性朋友,這個笑容讓我們頓時所有的負面情緒一掃而空,心裡特別的舒服,這就很像是佛教的「無畏布施」。何為布施,為何出家人稱在家人為「施主」提到布施,大家知道何為布施嗎?從字面意思來看,布施就是把金錢、食物、醫藥、衣服等送給需要的人的行為,例如,給窮人以金錢,給飢餓的人食物,給生病的人醫藥,給衣不蔽體的人送衣服等。
  • 佛教:放下對布施的執著
    佛陀所有言教最終都是讓我們放下執著,菩薩道的六度首先就講布施,那麼菩薩的布施是要求做到三輪體空的,就是要求我們放下對布施的執著。布施要三輪體空,並不是教我們不要布施,而是教我們布施的時候不要執著有個「我」很偉大在做布施,也不要執著我布施了多少,也不要執著我布施給了誰。所以,我們要用清淨平等的心去布施,才能真正捨棄內心的貪念。在布施時對布施的財物、布施的對象、對布施的『』我」的執著都舍掉。不執著一個「我」在布施,不執著「我」所布施的對象,也不執著所布施的財物,這叫三輪體空。
  • 《金剛經》布施的好處,以及布施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很多大師解釋說,這句話是布施的最高境界。在理解這句之前,讓我們先看了解一下,什麼是布施?修行布施有什麼好處?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如有出入,敬請指出。什麼是布施?布施是六度之一,也是六度之首。布施,梵語dāna,意即布施。也就是以慈悲心給予他人福祉。
  • 《法華經》彌勒問話說布施
    《翻譯名義集》卷三引真諦之釋,指出黃金有四種含義,即:一、色無變;二、體無染;三、轉作無礙;四、令人富貴。以此譬喻法身「常、樂、我、淨」四德。「金」多用於寺院殿堂、法器、佛像、佛具的華麗裝飾以及生活中代表富有的首飾類奢侈品。
  • 佛教:為啥布施後還是很窮很倒黴?
    佛說越是懂得布施,福報越是很深,布施可以幫助我們消除業障,但是為什麼有的人布施以後還是會遇到諸多的不順心,還是很倒黴呢?其實大多數都是源於這個原因,布施的心不誠懇,布施的念頭不純!布施後多久能獲得果報?
  • 佛教貧僧、老衲、洒家分別是什麼意思?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和尼泊爾境內,一千多年前就已傳入我國。佛教在我國的大地上綻放出了璀璨的光芒,讓其一度達到最光輝的時刻,奠定了世界三大宗教的地位。我國佛教聖地眾多,其中五臺山、布達拉宮等都被尊為佛教祖庭。釋迦牟尼自創佛教以來,其門人弟子各地傳法,不斷演變出不同的分支,也出現了許多不同的自稱。
  • 佛教:102歲高僧告訴你,最方便的一種布施方法,人人都能做
    在佛教所講的六度萬行中,布施排在了第一位。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要想通過修行離苦得樂、尋找到真理,由或是培養世間福報,都免不了要修布施。什麼是布施?布施就是給予他人我們所擁有的、他人所需要的東西,例如財物、勇氣、智慧等等。為什麼要行布施呢?
  • 《金剛經》:為什麼要不住相布施?
    佛陀回答說:「應無所住,行於布施。」又答:「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我們從《金剛經》裡的這個問答中,不難發現,佛陀真是個好老師,循循善誘,所謂佛教,教就是一種教學,你看佛陀的教育方式簡直比現在的教授不知高明多少,有理論有方法,還告訴你將來可能會得到什麼結果。
  • 佛教常識:布施,乃六波羅密之一,這麼做才是真正的布施
    非凡就來淺談一下「六波羅密」之一的布施。布施,顧名思義就是流布和施與。流布,指將思想或事物流通遠布,而不據為己有。施與,指將自己的東西給予他人,而不索取回報。布施分為三種,即財布施、法布施和無畏布施。財布施,指將自己的錢財物品無償給予他人,比如捐款、捐物;法布施,指將自己的知識文化分享給他人,比如講經說法、開堂授課;無畏布施,指在眾生身處險境或驚恐不安時給予安慰與保護,比如慈心不殺、救護生命。
  • 老僧:說好話,也是一種布施,這3種話,說得越多福氣越大
    佛教有句話叫:「嘴是兩扇門,福禍相伴生。」意思就是:「嘴巴既會積累福氣,也會生出禍端。」那麼作為在塵世間打拼的人們,誰都想自己的福氣多一些,災禍少一些。 按佛教的說法,一個人要想有福氣,首先要學會給別人布施,多說好話,多做好事才能積累福氣。
  • 佛教:怎樣無私的布施?這個故事,給你答案
    01開篇語佛家布施分為對布施、法布施和無畏布施。財布施贈人衣食,法布施教人佛法,無畏布施化解人們中恐懼,其實,不管哪一種布施都是德的布施。今天便為為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其中這位禪師無私的布施,以愛止惡,勸人向善的方法值得學習。
  • 《金剛經》: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金剛經》裡對布施講得很多,很詳細。今天我們學習一下下面這一句經文:「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如果你說反正一切都是空,什麼都得不到,索性什麼都不用做了,那就是執著空了;如果你把什麼事都放在心上,執著事物的假象,那就是執著有了,都是不究竟的。「布施」,包括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這是六度波羅蜜的第一個修行法門。
  • 佛教:4種不要錢的布施,照著做,好運自然來
    佛就跟他說,即使你沒有錢,你也是可以布施的。佛說,即使是沒有錢,也可以做的5種布施。身布施,座位布施,房布施,言布施。在佛門裡,布施很重要,因為布施就是培養我們的福德,布施也是行善,做好事,種善因。我們自然布施的多,做的好事就越多。
  • 談談布施的好處,結合自己身邊的治病經歷
    你所知道的布施,不僅僅是思想上的法布施,還有金錢布施,放生布施,對於自己不花錢的布施,有微笑施、言語施,那麼,念經後勸人念經,吃素後勸人吃素,不也就是一種有效的布施嗎?而你若是不懂得做布施的威力,就不會加大力度的努力布施了。
  • 佛教:即使你身無分文,也可以布施,也可以助人積善德
    事實上,除了錢財、物品之外,我們還有很多其他的東西算得上是極好的布施,如教導別人點兒知識,對他人表現自己的一份熱情,這都是布施。有個窮困潦倒的年輕人跑到佛祖面前哭訴:「佛祖啊佛祖,我無論做什麼事都不能成功,這是為什麼呢?」佛祖告訴他:「這是因為你沒有學會布施,不懂得奉獻的道理啊。」
  • 佛教的空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含義呢?
    佛教文化在中國不斷的傳播發展,一些佛教術語也經常出現在我們生活當中,極其賦予佛教文化特色的非【空】莫屬,如【四大皆空】,我們常在生活中會聽到【四大皆空】。在生活中沒有了解佛教文化的會以為,【四大皆空】代表的事酒、色、財、氣。
  • 布施是成就入世與出世間功德的階梯
    布施度又名檀波羅蜜,以自己所有布施一切眾生。布施分為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財布施可分為內財布施和外財布施。為了保衛國家,捍衛正義,甘願獻出自己的生命,是內財布施;用衣食錢財救濟他人,則是外財布施。用語言、文字、網絡、圖片等方式引導和宣傳道德修養,是法布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