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怎麼也沒有想到——
上周口碑最爛評分最低的電影,卻成了上周的票房冠軍。
由郭敬明監製,落落導演的《如果聲音不記得》,豆瓣評分4.2,卻在五天之內繳獲了1.7億的票房,高居12月電影檔期第一名。
到底是這屆觀眾不講武德,還是豆瓣網友對郭敬明的「天然濾鏡」導致評分低下,懷著好奇的心情,十四購買了一張電影票,走進影院。
這102分鐘,猶如酷刑。
十分抱歉,我不該懷疑豆瓣網友的鑑賞水平,我更不該相信任何帶著郭敬明字樣的宣傳海報。
01、
上一部落落和郭敬明合作的電影,是《悲傷逆流成河》。
《悲傷逆流成河》《如果聲音不記得》這些作品的名字,帶著一股濃濃的青春傷痛文學氣息,就是不管語句通不通順,只要好聽,有感覺,那就夠了。
曾經十四天真的以為,郭敬明和落落會吸取曾經失敗的教訓,用心為粉絲和觀眾創作下一部作品。
但很顯然,我想錯了,也可能是我想多了。
《悲傷》就是他們的巔峰,至於《如果聲音不記得》是不是谷底,那就看他們下一部作品會不會創造「奇蹟」。
郭敬明是一個很聰明的商人,上一部《悲傷》聚焦當時的熱點校園欺凌,而這一部,同樣也聚焦這幾年的年度關鍵詞——
抑鬱症。
為什麼十四特意說明這一點呢?
因為在原著裡,女主角壓根沒有抑鬱症這個設定,郭敬明和落落只是為了強行炒作熱度,通過抑鬱症和這個社會主題來吸引更多人的目光與流量——
與其說這是為抑鬱症發聲的作品,他更像是利用抑鬱症的熱度達到斂財的目的。
高,實在是高。
效果也有目共睹,即使口碑差,評分低,但是同期票房最高。
對於商人來說,只要有錢掙,哪管他是罵名還是讚美。
不僅如此,《如果聲音不記得》這部作品,是集齊了多種設定的亂燉片——
奇幻、家暴、失憶、性騷擾、絕症、愛情以及抑鬱症。
但凡是有熱度的,那都不能省。
但是,即使狗血也好,設定多也罷,只要你拍的能看,符合邏輯,那都是可行的。
可怕就可怕在,這部電影從頭到尾,沒有一丁點常人的常識,甚至為了劇情使得角色弱智化處理。
02、
男主辛唐,是一個外星人,能用聲音讓人類看到幻覺。
而人類一旦在幻覺中獲得開心滿足,就可以延長外星人的生命,但是對於外星人來說,幻覺不能對同一個人使用超過三次,否則就會和他綁定在一起。
可能就跟月老牽紅線一樣一樣的。
若是綁定了,外星人只能通過對方的開心才能延長生命,一旦不開心或者消極死亡,那麼外星人也會一同殞命。
你看,這個設定就很有意思——
與《三體》中劉大消極的「黑暗森林法則」完全相反,這裡的外星人簡直是外星人中的活雷鋒——
他不僅要讓你快樂,而且一旦綁定了,你不快樂他就得嗝屁。
這意思,不就是外星人沒我們地球人就活不成了唄?
設定奇葩其實並不要緊,設定往往是為劇情服務的。
根據設定,大家其實也能猜到個大概,男主和女主因為一系列狗血的意外,綁定在了一起。
但是男主卻發現,自己怎麼樣也無法讓女主快樂。
設定外星人讓地球人快樂,引出抑鬱症,設定施法三次綁定一起,引出一段悽涼的愛情故事。
不得不說,這個劇情,我給「滿」分。
那麼,女主的抑鬱症到底是如何表現的呢?
首先,雖然別人看她拍視頻很開心,但其實她都是在假笑。
笑,是假的。
其次,整部電影出現了兩次「不經意」的鏡頭特寫,女主正在服用抑鬱症治療藥物。
人,在吃藥。
最後,放大招,MECT療法。
一種無休克抽搐治療方式,主要用來治療一些重度精神疾病,類似抑鬱症,精神分裂症等等。
病,要電療。
但根據十四查詢的相關資料,這種治療方式安全性非常高,極少對患者大腦造成損傷。
它伴隨的副作用可能有肌肉酸痛,記憶困難、意識混亂這些症狀。
我們女主就比較倒黴,治療過後失憶了。
電影通過三段式層層遞進的方式告訴大家:
你看,我們女主得了抑鬱症,很痛苦,你們給我哭。
說實在的,如果拋開這三個場景,單純的看男女主的互動日常,你幾乎是無法感受到女主抑鬱症的病狀,因為他和常人一模一樣。
頂多,就是讓她多哭幾次,提醒各位觀眾姥爺,我是抑鬱症患者哦。
同樣是關注小群體病症的題材,在《海洋天堂》裡,飾演孤獨症患者的文章,他把這個病演到了骨子的每一個角落。
不需要臺詞藥品的提醒,只需要看幾幕畫面,做幾個動作,甚至就是說幾句話,觀眾就自然而然的知道——
這孩子,有孤獨症。
《海洋天堂》裡李連杰的父愛,有一種掐人喉嚨的窒息感,他不需要刻意的煽情,我便哭成淚人。
那是一個真實的父親,為了在離世前給兒子找一個放心的出路,不斷的努力,碰壁,繼續努力。
但是,《聲音》裡矯揉造作的劇情搭配青春傷痛文學的臺詞,就像李成儒在《我就是演員》說的那句話一樣——
如坐針氈,如芒刺背。
而整部電影最讓我無法理解的一幕,就是謹慎不能再謹慎的男主帶女主回房間,就那麼不小心的把自己的筆記本落在了桌上。
女主又那麼不小心的打開了筆記本,發現了男主是外星人的秘密。
最令人費解的是,女主的第一反應,不是因為自己男朋友是外星人震驚。
而是,你居然騙我?
你接近我不懷好意另有目的,這個大騙子!
我真的是服了。
大姐,你腦迴路異於常人啊。
當一個個偶然接連發生,當常識被接連打破,我不經懷疑,究竟是自己知識層面不夠,還是導演把我們當猴耍?
03、
《如果聲音不記得》在宣傳上,自詡為對抑鬱症的聚焦,關注抑鬱症患者,但從始至終,他都從未真正的走進這一群體。
很明顯,這部電影抑鬱症只是一個註腳,他更多的是一部愛情奇幻腦殘片。
因為設定過多,導致這個電影失去了主題,也失去了打動人心真情實感的劇情。
就像一盤沒做好的大雜燴,什麼都有,卻什麼都沒入味。
從商人逐利的角度講,郭敬明無疑是一個頭腦清晰,手段凌厲的商人典範。
例如因為範冰冰而導致遲遲不能上映的《爵跡》,郭敬明憑藉最近在《我就是演員》裡高居不下的熱度,直接把電影名字改成《冷血狂宴》,再通過AI換臉技術打包成全新作品重新上映。
但是郭敬明從來不是一個導演。
他從沒有用心的打磨創作自己的作品,從《小時代》到《爵跡》再到今年的《聲音》。
對於他來說,賺錢才是首要目的,而他,確實很會賺錢。
自從《小時代》開啟粉絲電影,流量經濟以來,中國電影市場經過多年沉浮已逐漸回歸「以質說話」的時代。
所以,十四怎麼也想不到,《如果聲音不記得》這部作品會獲得票房冠軍。
十四希望,觀眾一定要睜大眼睛,不要被一些商人嘴裡喊著人文關懷的口號所蒙蔽。
不管他碰瓷什麼熱點,關注什麼題材。
爛,就是爛;難看,就是難看。
用質量說話,用演技見真章。
因為一切的縱容,只會讓他們更加囂張。
作者:十四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