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我們『中籤』啦!」每到廣州市少年宮進行課程網上抽籤的日子,總是有人歡喜有人愁。這個寒假,廣州市少年宮共收到來自7000餘人的2.7萬條寒假班預報名申請,平均每名孩子報讀3.7門課程,平均每名孩子中籤1.2門課程。
少年宮在不少孩子心中是天堂,更是獎賞。在這裡,他們得以在課程補習之外耕耘自己的愛好,實現自己在靚麗成績單以外的「小目標」。
科學課讓孩子們「學會質疑」
一路歡笑,健步如飛,景泰中學學生鄭傅文和小夥伴們一口氣爬上廣州市少年宮七樓,這是他們每周最激動的時刻——上建築模型課。
「9歲那年,我到少年宮上其他課程,路過建模教室,看到師兄師姐們做的作品,我立馬跟爸爸媽媽說,我也想學建築模型製作。」鄭傅文說。
指導老師劉歡介紹說,建模課滲透了古今中外建築背景和承重力學基礎知識,最後才是競賽製作。通過4年的學習,鄭傅文斬獲全國青少年建築模型競賽金獎,成為建築設計師的夢想種子也悄然在他心中生根發芽。包括鄭傅文、陳鈺曦在內,多位小學在讀的少年宮建築模型班學生獲得全國青少年建築模型競賽金獎,劉歡表示,在全國競賽中,經裁判評比後普遍認為,他們的製作水平和創造力已經超越部分建築專業大學生水平。
鄭傅文的班上,還有一對特殊的兄妹,張睿安和張睿寧。因為家長從事建築設計行業,這對兄妹從小便對建築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學習過圍棋、鋼琴、畫畫等許多興趣班後,只有建築模型課成為兩個小傢伙始終的堅持。「媽媽說,如果我這學期的學習成績退步,就不給我上建築模型班了。」張睿安說。對於他們來說,在被補課和刷題排滿的寒假,少年宮的建築模型課已經成為一種獎賞。
包括劉歡在內,廣州市少年宮的建模課程共4名教師,大多是科學(師範)專業畢業或具有建模競賽教練經歷的教師,但總體來說,目前科學教育師資還不足。「隨著國家和社會對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日益重視,課外的科學教育也成為許多家長和學生的選擇。科學實踐課不單是為了傳遞某種知識,不需要固定的標準答案,更是為了發展孩子的科學思維、科學方法以及科學精神。它讓孩子知道,世界可以被探究,知識可以被質疑。」劉歡說。
廣州少年宮舉辦「西關迷城」3D列印創造力素養分享會
興趣發展應該成為「必修課」
當下,素質教育逐漸成為剛需。個性化教學豐富了孩子們的業餘生活,少年宮擔綱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據悉,今年廣州市少年宮寒假班最熱門的課程與往年差別不大,依然是美術、圍棋入門、幼兒歌唱親子班、速看速記心算等。寒假新設的讀者劇場、口述影像實驗培訓課、創意藝術工作坊等強調融合性和動手能力的新課程也廣受歡迎。
劉歡告訴記者,目前選擇報讀少年宮興趣班的往往是那些成績好的學生。「當學生本身的成績比較出色,家長才會讓孩子們拿出一部分時間來發展興趣。」
但劉歡並不認同這種想法。她認為,孩子在不斷嘗試中才會發現自己的長處,單靠一紙成績無法決定孩子長遠的發展。同時,在興趣發展的過程中,有利於提升學生的思考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動手能力,綜合素質的提高比反覆的練習更有益於學習成績的提高,讓孩子發現並發展自己的興趣,應該成為他們成長中的必修課。「就拿建築模型來說,學生會在合作中成長,在失敗中進步,提升專注力和學習力,這對於他們自身發展是寶貴的財富。」
日前,教育部對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進行了修訂,在美術、音樂、體育與健康、數學等課標都增加了有關傳統文化教育內容,促進學生堅守中國文化立場,增強文化自信。
廣州市少年宮相關負責人表示,廣州市少年宮在語言類、文藝類、科學類、情商類課程中均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有所滲透。少年宮不是生硬地、完成任務式地開展傳統文化教育,而是針對少年兒童身心特點,將傳統文化的教育融合在多個課程中。例如,語言培訓部開發的課程《悅讀甲骨文》探索文字發展的歷程中,融合了中國的歷史、傳統思想與文化;與廣州市文化館共同開展的《文人雅趣》課程,通過講述古代文人的雅趣,將傳統文化教育滲透其中。
圖:廣報記者黎旭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