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皇后去世,朱元璋為何要挑選各地高僧,並派去藩地

2021-01-20 騰訊網

朱棣能夠下定決心發動靖難之役,姚廣孝起了不少推波助瀾的作用。比如當初建文帝削藩,接連廢掉五位藩王,姚廣孝便勸朱棣起兵。可朱棣十分猶豫,擔心百姓不支持自己,於是姚廣孝對他說:「臣知天道,何論民心。」

接著,姚廣孝又向朱棣舉薦了相士袁珙等人,使得朱棣下定決定起兵。在此之後,姚廣孝一直幫朱棣秘密訓練兵馬。因此朱棣稱帝後,便任命姚廣孝為僧錄司左善世,拜資善大夫、太子少師,還讓他輔佐太子朱高熾,教導皇長孫朱瞻基。

不得不說,姚廣孝對朱棣來說十分重要,而姚廣孝之所以能與朱棣結識,還得感謝朱元璋。當初馬皇后去世,是朱元璋下令,在全國挑選高僧,並將他們分派到各藩地,姚廣孝這才在北平認識了朱棣。那麼朱元璋為何要挑選各地高僧,並派去藩地呢?

根據《明史》記載:「高皇后崩,太祖選高僧侍諸王,為誦經薦福。」就是說馬皇后去世,朱元璋便挑選各地高僧,並派去藩地,讓他們帶領各位藩王,為馬皇后誦經薦福。

其實朱元璋這樣做,完全就是出於他曾經當過和尚。他想要向天下人表明,和尚還是很有用處的,他們不僅只知道吃齋念佛。這一目的其實朱元璋早就有了,他在稱帝之後,就已經在全國挑通曉儒學的和尚,讓他們到禮部參加考試,其中就有姚廣孝。

在禮部考試後,如果成績好的話,朱元璋還會直接授予他們官職。不過,當初姚廣孝的成績還不錯,可朱元璋並未賜他官職,只是賞了一件僧袍,就讓他回去了。一直到馬皇后去世,姚廣孝又被派去北平。

雖說朱元璋派高僧去藩地,是為了給馬皇后誦經薦福,此乃人之常情。可問題就在於,誦經薦福在京城就可以做,為什麼朱元璋要特地折騰一番,讓高僧去去往各藩地呢?

我們前面說過,朱棣能夠下定決心,發動靖難之役,姚廣孝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朱棣決心起兵後,姚廣孝又積極為他出謀劃策。比如姚廣孝認為,朱棣以藩王勢力對付中央,如果一城一池與建文帝耗下去,必定會落於下風。於是他建議,讓朱棣放棄與建文帝周旋,應該直搗黃龍。

因此,朱棣放棄一城一池的爭奪,轉而直接進攻南京城。當他真正順利進入南京城後,一切塵埃落定,就算一些城池的人不肯歸順,此時也只能歸順了。正因為在整個靖難之役中,姚廣孝起了極大的作用,所以他也被稱為「黑衣宰相」。

那麼我們說,朱元璋派高僧去藩地,特別是派姚廣孝去北平,就是有意讓其輔佐朱棣起事的嗎?當然不可能,朱元璋如果想朱棣成事,直接傳位給他不就行了,他之所以傳位給朱允炆,就說明他根本不想讓朱棣當皇帝。

因此,朱元璋派高僧去藩地,其目的恰好相反。他是希望這些通曉儒學的高僧,可以用自己的道行,來影響這些藩王,讓他們修身養性,安分守己,不要去惦記不屬於自己的東西。

同時,朱元璋派高僧前去,也是為了讓他們幫助自己,監視藩王們的一舉一動。只是他萬萬沒想到,姚廣孝不但沒勸朱棣安分守己,反而攛掇他起兵造反,最後還成功了。

(參考文獻《明史》)

相關焦點

  • 朱元璋曾對一個餵豬女子傻笑,馬皇后把她接進宮,為何朱元璋不要
    朱元璋就當了一回皇帝,但是,歷史上留下的有關他的傳說,絕對比歷史上任何一個帝王都要多,甚至比所有帝王加起來都要多。不知道為何,只要是有關微服私訪的故事,基本上都是能套用在朱元璋身上的,都是和朱元璋有一點關係的。當然了這可能和朱元璋的作為有關係。
  • 馬皇后久病不愈,卻拒絕醫治,臨死一席話,朱元璋悲痛不已
    可在朱元璋和馬皇后的故事裡,朱元璋一直是那個敬重愛護妻子的朱重八,喜怒無常、嗜殺如命的朱皇帝,內心深處珍藏的一份柔情。朱元璋性格剛強固執,認定的事情很難更改,九頭牛都拉不回來,因此大臣們只能是夾起尾巴做人,不敢輕易出演阻止。 每到這時候,馬皇后就充當朱元璋和群臣之間的潤滑劑,讓君臣之間能夠平心靜氣地談論。
  • 歷史上真實的馬皇后是怎樣一個人?對朱元璋的幫助有多大?
    導語:馬皇后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正室,也是朱元璋的糟糠之妻,從起義之初就一直跟隨於他。馬皇后也被人稱為馬大腳,這是她的體貌特點,然在從評書演義和野史中,對此人的評價是前賢后殘。歷史上真實的馬皇后是這樣的人設嗎?今天就帶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 馬皇后長得醜,為何朱元璋放著三千佳麗,只寵她一人?她有個絕活
    不過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妻子出身卑微,雖說朱元璋一開始也是如此,但成為皇帝後,他可以有更多的選擇,能夠挑選更好的女子,但最終還是讓妻子馬氏成為皇后。由此可見夫妻二人之間確實是有真情實意的,在馬氏死後,皇帝也沒有再立新的皇后。
  • 馬皇后:被譽為「四大賢后」之一,朱元璋的得力助手,難得的好人
    沒過多久馬公因病而去,臨終前把唯一的女兒交給了郭子興撫養,從而成為了他的養女。郭子興也沒有辜負馬公的囑託,把她當親生女兒看待。古代基本上少女都要裹小腳,馬氏的出身貧寒,再加上郭子興也是粗人一個。導致大腳馬皇后的名聲擴展開來,馬氏絲毫都不在意。
  • 朱元璋對一個餵豬的女子傻笑,馬皇后想接她入宮,朱元璋卻這樣做
    朱元璋在贏得了民眾的支持,最後走上了事業的巔峰,當然也不忘記老百姓對於自己的擁護,所以朱元璋的很多歷史事跡和坊間傳聞,便成為了家喻戶曉的故事,我們今天所要講述的故事,正是朱元璋在坊間文學傳聞當中的一則。朱元璋遇到養豬女子。朱元璋遇到養豬女子來源於坊間的一本小說故事,傳聞朱元璋有一日,因為走訪民間便特意喬裝打扮。
  • 朱元璋明明很寵愛安慶公主,卻為何執意要殺了她的丈夫?
    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最富傳奇色彩的帝王之一,從一介布衣到開國皇帝,建立了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後一個漢族政權——大明王朝。除了彪炳史冊的功績之外,朱元璋和馬皇后伉儷情深的故事也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印記,安慶公主便是馬皇后之女,自小便深受朱元璋的寵愛。
  • 為什麼朱元璋的兒子朱標,並非馬皇后親生子嗣,還是被立為太子
    朱元璋和朱標之間到底有著怎樣的父子情呢?朱標為何因為朱元璋的一句話就嚇得一病不起呢?當朱元璋在聽到消息後,他心情大好,當即登上附近的山上,刻下「到此山者,不患無嗣」。可以看出朱標的出生給朱元璋帶來了初為人父的喜悅,據說朱元璋的原配妻子也就是後來的「馬皇后」。一直沒有子嗣。朱元璋一生最愛的就是馬皇后,所以朱元璋就將朱標這個長子一直放在馬皇后身邊撫養。
  • 馬皇后給劉伯溫送去兩樣水果,劉伯溫看後就告老還鄉?沒那麼簡單
    朱元璋越看劉伯溫越覺得劉伯溫有不臣之心,有時候在和馬皇后一起的時候,朱元璋也顯露出想要除掉劉伯溫的意思,馬皇后心裡很憂慮,要知道劉伯溫對大明江山的作用是很大的,而且馬皇后知道想劉伯溫這樣的人是不會有什麼別的心思的。
  • 朱元璋為何要如此羞辱兒子魯陽朱檀
    朱元璋為何要如此羞辱兒子魯陽朱檀時間:2020-12-03 16:11   來源:趣歷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古代刑罰髡刑是什麼?朱元璋為何要如此羞辱兒子魯陽朱檀 一道聖旨,明太祖朱元璋宣此時尚在封地的魯王回京。一入京城便是魂斷之處,魯王妃湯氏被賜死,魯陽朱檀受髡刑。
  • 明朝唯一沒有就藩而葬在南京的親王,記朱元璋第二十子韓王朱松
    前言:明太祖朱元璋一共26個兒子,除長子朱標冊為皇太子,第二十六子朱楠年幼未封外,其餘24人均或封親王。24人中1人早夭(趙王朱杞),1人晉升帝系(燕王朱棣)。剩餘22位親王中只有1人沒來得及就藩就不幸去世,死後葬於南京,也沒有遷葬到其封國。這位親王就是今天本文的主角:朱松。
  • 朱元璋眾多兒子當中,朱標並不是能力最佳,為何卻最受他寵愛?
    朱標在朱元璋面前告他兩個弟弟秦王和晉王的狀,說這兩個人怎麼怎麼壞之類的話,朱元璋很生氣要廢了二王,所以秦晉二王起了殺心,合謀將他毒死。同時也由此可見,朱元璋是多麼深信朱標的。就是朱元璋的二兒子朱棣和朱元璋的長孫朱允炆之間的鬥爭。電視劇《穿越時空的愛戀》很好地展現了這段歷史。在這裡我們就不贅述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是朱元璋的大兒子,也就是朱允炆的父親朱標,他作為皇長子,論能力他不是最強的,但為何卻深得朱元璋的寵愛呢?
  • 朱元璋深夜加班,宮女貼心送熱粥,朱元璋為何恩將仇報將她賜死?
    據說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稱帝後,有一次信步在皇宮裡走動,沒想到的是這一走動就走出了事來。原來,他見皇宮裡的空地很多,覺得這是在浪費土地,因此做主將皇宮的空地全種滿了蔬菜,而且不是讓太監與宮女幫忙,而是他帶著馬皇后與太子朱標等一家人親自選地、翻土、澆水、種菜、施肥、拔草等等,一連種了好幾年。
  • 劉伯溫能夠回鄉而善終 多虧馬皇后送她「一顆梨子,兩顆棗」!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朱元璋和劉邦同為平民身份出身的帝王,然而,他們二人不同的是,朱元璋有個好皇后馬皇后,她比起劉邦的皇后呂雉而言,在對待臣子的態度上,並不像呂雉當年設計除掉韓信那麼心狠手辣, 而是以賢后著稱。如果說母儀天下前三人,馬皇后當屬其一。
  • 朱元璋為什麼叫做朱重八,如何從一個和尚發展成起義軍領袖
    要說中國歷史上影響最大的皇帝,朱元璋絕對排的上前十,因為生在元朝,元朝的漢人地位是很低的,在蒙古人統治下的漢人和南人都是賤民,朱元璋就是這其中的一個。在元朝,漢人百姓是不能有自己的名字的,朱元璋在家裡排行第四,在家族兄弟裡排行第八,所以剛開始的時候叫朱重八,後來才改名叫朱元璋。
  • 朱元璋稱帝後,她為何敢當面叫他「朱重八」,朱元璋還笑臉相迎?
    電視劇中馬秀英和朱元璋劇照馬秀英,史稱馬皇后。她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太祖朱元璋的結髮妻子。馬皇后兒時因為父親躲避禍難,把她寄養給了好友郭子興,郭子興從小教她讀書寫詩,視她如同己出。成年後的的馬皇后聰慧清秀且遇事不慌,舉止從容。後來郭子興見到了朱元璋後認為他以後必成大器,便把馬秀英許配給了朱元璋。
  • 德法兼用,忠孝為藩,蜀地得以大治,故朱元璋二十六子屬朱椿最賢
    洪武四年(1371),天下初定,百廢待興,郭惠妃生下自己的第一個兒子、朱元璋的第十一子,取名朱椿。洪武十一年(1378),八歲的朱椿受封蜀王,因年幼暫不就藩,繼續留在宮中學習。朱元璋非常重視對後代的封建「德性」教育,不僅為諸子延請名儒為師,還時常告誡諸子:舉動不能輕狂,言談不能虛妄,飲食不能浪費,服用不能奢華。
  • 朱元璋開倉賑濟難民,自己假扮成災民乞討,回來後連斬五名高官
    但是朱元璋哪裡能料到,劉伯溫四個字「萬子萬孫」的真正寓意是:大明王朝到萬曆年間,子孫必亡。在政敵方面,劉伯溫是李善長、胡惟庸等人,尤其是胡惟庸握有實權之後,異口同聲地對朱元璋進了誣陷。針對這一點,本來一直與劉伯溫勾心鬥角的朱元璋認為留著劉伯溫終究是一種禍害,於是向太監發話,要設計一個事件來除掉劉伯溫。
  • 晉王朱棡突然去世,導致朱元璋不得不在臨終前出手對付燕王朱棣?
    朱元璋在建國之初便定下了「封建諸王」的國策,皇帝的十幾個兒子陸續就藩,星羅棋布般地分布在帝國的各個要害點上。親王之中,不乏像晉王朱棡、燕王朱棣、楚王朱楨、蜀王朱椿、湘王朱柏這樣的傑出人才。此前有大哥朱標坐鎮京師,兄弟們各守一方,相安無事。現在太子去世,諸王是否有覬覦之心?朱元璋從國家的長治久安出發,否定了「國賴長君」的建議,沒有從諸子中再選擇接班人。
  • 朱檀被父親朱元璋處以「髡刑」,妻子處以凌遲,他們犯了什麼罪?
    因此,寧妃深受朱元璋的寵愛,甚至在馬皇后和李淑妃逝世以後,被朱元璋詔令統攝六宮,管理內宮大小事務。朱檀外祖父是郭山甫,《明史》記載郭山甫擅長相術,早年間在朱元璋尚未發跡之時有幸相遇,郭山甫察覺朱元璋非池中之物,他日必定出人頭地,便帶著自己的兩個兒子跟隨其左右,立下汗馬功勞,還將女兒派遣去侍奉朱元璋,也就是後來的寧妃郭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