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關係著廣大百姓幸福安康,影響著社會和諧發展。作為全市唯一一家擁有市級重點學科——臨床心理學的醫院,惠州市第二人民醫院(以下簡稱「市二院」)精準對接市民日益增長的心理健康服務需求,構建了集心理測評、心理諮詢、心理治療、心理康復等於一體的綜合性心理治療體系。尤其在今年疫情期間,市二院勇擔責任,堅守防治的屏障,築起戰「疫」的心靈堡壘,全力以赴守衛「精神」家園,為人民群眾的心理健康保駕護航。
關鍵詞:科室建設
改造專業科室滿足市民需求
2019年10月成功申報臨床心理專業為市級臨床重點專科培育項目以來,按「院有重點,科有特色,人有專長」的指導思想,市二院升級改造了心理健康體檢與調適科、睡眠心理科病區(六區)、睡眠心理科門診、中醫館,引進心理(物理)康復設備和心理測量系統。市第二人民醫院副院長、心理衛生研究所所長、學科帶頭人駱煥榮介紹,目前睡眠心理門診開設有普通門診、老年心理門診、名醫門診和心理諮詢門診,其中今年以來,睡眠心理門診累計診療人次同比增長65.84%,更多地滿足了市民日益增長的心理服務需求。
■心理健康體檢與調適
今年接診超40萬人次
■案例:陳先生在惠州某企業任中層管理員,一直以來,陳先生都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家庭和睦、事業順遂,從來不認為自己會有任何心理問題。然而近半年來,陳先生覺得渾身不得勁,腰部、背部感覺不舒服,偶爾還會頭暈、腸胃不舒服等,但去綜合醫院檢查,卻檢查不出任何問題。最後陳先生來到了市二院做了心理健康體檢,檢查結果顯示,陳先生心理壓力升高,且有輕微的焦慮和抑鬱症,經過醫生問詢,原來今年疫情影響下,企業經營出現了狀況,自己管理的部門效益也不太好,陳先生潛意識裡擔心出問題,導致心理出現「亞健康」。
「這其實是小問題,我們建議他先自我調節半個月,若還是沒有改善,就再來進行後續治療。」駱煥榮說,心理健康體檢,有助於及時發現心理問題,提早介入進行幹預,避免問題惡化,也就是常說的「治未病」。
「每個人在生活、工作當中,或多或少都會伴有焦慮、抑鬱和緊張的情緒,但是很多市民都因為忌諱不願面對,他們會以為去醫院就是自己精神有問題,這就造成了有心理問題但很難去醫院就診的現象。」心理健康體檢與調適科主任楊惠青介紹,近年來,我市大力普及精神衛生健康知識,引導社會正確對待心理健康問題,今年主動來醫院做心理健康體檢的人群大幅上升,這說明大眾對心理健康重視度越來越高。
心理健康體檢與調適科(以下簡稱「心調科」)主要職能為心理評估(含心理健康體檢)、心理諮詢、心理治療、心理衛生知識宣傳普及等,並承擔睡眠心理科門診診療職能。
數據顯示,今年心理健康體檢與調適科完成心理測評、心理治療、物理治療、智力評定、腦電生物反饋、心理諮詢門診等共超40萬人次,其中腦電生物反饋、心理諮詢門診作為今年新增設項目,業務增長迅速。
據介紹,該院的中醫館已經常規開診。中醫館面積約350平方米,開設有中醫門診、中藥治療以及針灸、推拿、拔罐、刮痧、艾灸、耳針(耳穴壓豆)、音頻電治療與子午流注開穴治療等中醫理療專項服務,既面向心理障礙患者,也面向廣大老百姓提供中醫藥診療服務。
「心理問題為什麼可以進行中醫治療?」面對記者的疑惑,中醫門診醫生表示,「心病還需心藥醫」,這句話中蘊含著豐富的心理學思想。針對失眠、多夢,情緒煩躁不安、心煩意亂、緊張或壓抑、恐慌等問題以及經醫學反覆檢查正常而出現的頭暈、頭疼、心慌、心悸、胃腸及全身不適等症狀,採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進行「內服外調」。「有一位患者,總覺得自己後脖頸冷,大熱天也圍著一條大圍巾,身體檢查沒有任何問題,後來我們為他進行了心理疏導和針灸,幾次針灸後就恢復了。」
■睡眠與心理
打造高端睡眠心理開放病區
■案例:陳女士今年50多歲了,十幾年來,反覆睡眠不好,幾乎每晚都需要服用安眠藥才能勉強入睡。今年9月,陳女士來到市二院睡眠與心理科,經過睡眠心理評估和睡眠多導監測,發現陳女士患有睡眠焦慮情況,「入睡困難,睡眠潛伏期很長,而且越想睡越擔心睡不著。」經過診斷,認為該女士患有失眠症,伴有焦慮。經過在市二院進行睡眠認知心理治療,解決了睡眠焦慮問題,如今陳女士終於可以睡上安穩覺。
對普通人來講,食不知味、夜不能寐恐怕是世間最苦的折磨。尤其是失眠,第二天臉色憔悴、無精打採;長此以往記憶力下降、焦躁抑鬱,對家庭和工作負面影響非常大。失眠是一種「社會病」,人數眾多,且呈年輕化趨勢。失眠患者只能靠安眠藥嗎?不!市二院睡眠心理科病區(六區)可以幫助你解決睡眠困擾。
「我們目前已初步完成科室建設,籌建睡眠多導監測室、正念放鬆室、沙盤治療室、團體心理治療室等,開設生物反饋、音樂、認知、行為
矯正等治療項目。其中開設的睡眠多導監測室,填補了市二院睡眠監測技術設備空白。」睡眠心理科病區(六區)主任譚柏堅介紹,這個病區目前主要治療以睡眠障礙、抑鬱症、神經症、進食障礙等心理疾病以及心身疾病、應激性障礙等。
日前,記者來到市二院睡眠心理科病區(六區),樓內擺放著綠色植物,張貼各種溫馨提示,整潔的環境、先進的設施,安靜的氛圍讓人倍感溫馨。譚柏堅介紹,睡眠心理科病區在醫院的大力支持下,將不斷優化病區的環境和資源,打造惠州高端的睡眠心理開放病區。
■物理康復
先進設備滿足服務需求
■案例:最近,一對年輕夫婦帶著一個小男孩淼淼(化名)急匆匆趕到市二院名醫門診找到駱煥榮。「我們兒子上課注意力總是不集中,和同學關係也處不好,怎麼辦啊?」淼淼今年9歲,小學三年級,近段時間,老師反映他上課總是走神、注意力不集中,對周邊事物沒有興趣,父母也發現孩子情緒出現問題,表現出心煩、食欲不振,爸媽稍微批評幾句就掉眼淚,甚至無法上學的情況,最讓爸媽提心弔膽的是,孩子甚至有輕生的念頭。
進一步詢問病史後,駱煥榮給淼淼安排了一系列檢查,結果顯示孩子有焦慮和抑鬱的問題。
「孩子還小,儘量不吃藥,先進行物理康復和心理治療。」駱煥榮給淼淼開出了一張幹預處方,即定期做專門的治療,包括進行重複經顱磁刺激治療、單通道生物反饋治療和睡眠治療,連續治療三周後,淼淼的情況出現明顯好轉,再經過一個多月的「物理+心理」定期康復,如今淼淼已經完全康復重返校園。
對於心理疾病來說,除了心理治療外,藥物治療是最常見的傳統治療方式,而物理治療則是一種新興的非藥物治療手段,採用電、磁、聲、光等物理手段對患者進行治療。上述案例中提到的重複經顱磁刺激治療是一種無損的物理治療方式,達到使目標區域神經元興奮或抑制的目的,由於其無損的特點,對於孕婦、兒童等人群特別適用。
近年來,市二院不斷完善醫療設施建設,購置先進設備,把改善群眾就醫條件、提高醫療水平當作頭等大事來抓,如在硬體設備上,配備了宣洩室、心理CT測評系統、韋氏智力檢測系統、兒童孤獨症評估系統、神經心理測驗系統、重複經顱磁刺激治療儀、生物反饋儀、腦功能CT、認知矯正治療系統、兒童康復設備等國內最為先進的醫療設備。
「我們這裡的心理CT系統共有150多個心理測量量表,能根據不同人群做出針對性的心理篩查,包括抑鬱、焦慮、睡眠等,系統會自動化分析,給出科學的評估結果。」心調科主任楊惠青介紹說,該心理CT系統上線後,幫助許多人在早期發現心理問題,並通過專業人士及時進行心理幹預,消除了心理疾病隱患。
此外,該院在原來電話預約、網上預約的基礎上增加微信預約功能,實現微信預約與醫院HIS系統同步,增加微信預約與在線掛號、在線繳費功能,給患者提供了便利,也大大縮短了患者的就診等待時間。
「這兩年,我們發現兒童、青少年患者就診人次佔比有明顯增長,而物理治療技術在兒童青少年的心理治療上效果顯著。」駱煥榮透露,該院兒童心理康復部已經啟動建設,將修繕改造醫院的10號樓,作為兒童心理康復部的專門場所,設計面積超過150平方米。
關鍵詞:社會心理服務
積極參與「心理疫戰」 助力全民抗疫行動
新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來襲,波及到不同的人群,他們的生活、工作、心理等都不同程度受到影響,焦慮、疑病、家庭關係、既往心理創傷等各種問題,紛紛浮出水面。市二院醫護人員奮戰在另一個看不見硝煙的戰場,積極參與「心理疫戰」,面向全社會開展各類健康諮詢、心理疏導和危機幹預服務,用紮實的專業知識為全民抗疫行動助力,給人們的心靈帶上防護「口罩」。
緊急啟動疫情應急機制
24小時不間斷心理熱線服務
「我女兒發燒了,是不是得新冠肺炎了」「網上說病毒可以空氣傳播是真的嗎」「我懷孕了,我想去產檢,醫院能去嗎」……時間的指針回撥到今年年初,疫情之下,很多人覺得自己仿佛穿行在一條黑暗的通道裡,看不到光亮,因而緊張、惶恐、焦慮,甚至失眠,他們急需得到心理疏導和心靈安撫,讓他們正確認識疫情並以積極的態度去應對暫時的困難。
為暢通疫情下心理服務熱線渠道,市二院在1月27日緊急將原來的心理援助熱線(2234880)設為新冠肺炎心理諮詢專線,配備多名心理諮詢師和心理治療師輪班值守。2月、3月又先後開通疫情期間青少年心理援助專線(2182382)、市抗擊新冠肺炎心理幹預隊工作室專線,與惠州市24小時心理援助熱線(2661120)共同運行,實現「四線並行」24小時不間斷的心理熱線服務。截至12月15日,累計接聽來電1506人次,均較好地做到了心理疏導和心理幹預,及時幫助來電者解決了心理問題。
接聽的熱線求助者中,有被各種負面信息困擾導致失眠、焦慮的成年人,有過分擔心嬰兒健康的孕婦,有擔心學業極度恐慌的各年齡段學生,有奮戰在抗疫一線的社會工作者,還有原有心理疾患由於疫情幹擾造成波動的患者和家人。聽著他們痛苦的傾訴,面對這些求助者,惠州市第二人民醫院心理幹預突擊隊在接通熱線電話後,耐心地給與分析、解釋、疏導,若求助者心理狀況嚴重,會建議對方儘快就醫治療。
成立抗擊新冠肺炎心理幹預隊
開展線上線下心理服務
該院組織精神科醫師、心理治療師及心理相關工作人員分4個組共57人,成立了惠州市抗擊新冠肺炎心理幹預隊。
他們為一線醫務人員心理防護保駕護航。2月17日起,在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門診樓設立惠州市抗擊新冠肺炎心理幹預隊工作室,在疫情期間持續派出臨床心理科與精神科專家為受疫情影響的前線一線戰士及其家屬提供心理援助服務。
他們為新冠肺炎患者治療和康復護「心」。該院心理危機幹預隊專家還不定期到各縣(區)集中醫學觀察點對集中隔離人員心理狀況進行了解和評估,並對隔離點醫務工作人員的心理評估技巧進行指導。
他們為受疫情困擾的廣大公眾實施心理援助。疫情期間,緊急開通了心理諮詢微信預約就診平臺,多名心理治療師滿負荷運行。2月12日起開通了網上諮詢問診平臺,累計通過網上平臺免費諮詢問診607人次,並通過快遞的方式寄送藥品40份,既最大程度地滿足了患者就醫需求,又嚴格做到了疫情防控要求。同時,持續利用多個工作交流群,指導各縣(區)、各學校疫情下的心理服務工作,促進全市心理輔導工作,穩定廣大市民心理情緒。
他們還積極進行與疫情有關的心理健康教育。2月21日,由惠州名醫牽頭成立由臨床心理科、精神科專家及從事社會心理服務、社工服務專職人員組成的專門團隊,面向全市正式推出惠州市《抗擊新冠肺炎心理防護手冊》,針對疫情下不同人群心理狀態,提出了相應的心理防護及調適方法,並提供了心理援助和心理危機幹預的專業渠道。推出《疫情下的心理防護》《疫情下的心理調適》《心理科普視頻》《疫情下常見心理問題調適手冊》《惠州市抗擊新冠肺炎心理防護手冊》和《職業心理健康指導手冊》六大系列50篇原創心理科普專題。為各類人群緩解心理問題,提供技術指導。
同時開展疫情下心理科普宣傳。如與市人大、市總工會聯合開展「關心關愛復工復產企業員工心理健康」活動,將《惠州市抗擊新冠肺炎心理防護手冊》送到「不停產不停工」企業員工手上。與團市委聯合開展「心理健康,陽光備考」主題直播課題,釘釘直播活動累計觀看人數30萬人次,點讚量達320萬餘人次。並通過微信公眾平臺、電臺、電視等廣泛推送疫情心理防護、調適的相關知識。為受疫情影響的群體開展心理科普,並提供專業的心理調適建議。
關鍵詞:體系建設
推進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 打造新高地
惠州是全省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工作試點市,目前,市二院社會心理服務辦承擔市項目辦職能,正按照《惠州市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工作實施方案》《關於印發廣東省加強社會心理服體系建設實施意見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努力推進我市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工作。而臨床心理重點專科的建設,將有利於打造我市心理服務專業技術的新高地。
促進八大平臺建設完善
「倦怠感」「職業病」日益凸顯,現代生活節奏加快讓不少人群處於「心理亞健康」,患上「焦慮症」。實現各部門、各行業心理健康服務「全覆蓋」是提升全民心理素質、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指數和社會和諧度的必然要求。為順應時代發展和人們的心理需求,該院面向全民開展心理健康服務,為「心」護航。
10月14日,惠州市中級人民法院與市二院籤訂心理健康服務協議,正式啟用「暖心工作室」。市二院將每月定期派出執業醫師或心理衛生專家到惠州市中級人民法院開展心理諮詢和心理評估等相關工作,並根據惠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的需求,不定期開展心理健康知識宣傳教育、心理健康體檢等,幫助惠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建立心理健康檔案。這是市二院助力我市搭建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的體現之一。
今年,市二院廣泛開展機關、企事業單位心理健康服務工作,共同推進社會心理服務工作建設,率先與市委政法委、市委保健委、團市委、惠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惠州學院、惠州衛職院、惠州城市職業學院、惠州工程職業學院、惠州市惠保押運有限公司等9個先行單位合作開展心理健康篩查、心理諮詢、心理健康宣教等服務。目前,該院積極促進基層心理服務平臺,教育系統心理服務平臺,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心理服務平臺,社會機構心理服務平臺,醫療機構心理健康服務平臺,心理援助服務平臺,心理健康科普宣傳平臺和嚴重精神障礙患者服務管理平臺等8大平臺建設和完善,努力為我市各類人群提供專業的心理服務。
加快專業人才培養
人才,是學科發展最核心的動力。臨床心理專業作為我市市級重點學科,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專業化社會心理服務團隊,是推動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素。
目前,臨床心理專業擁有醫師、護士、心理治療師、心理諮詢師、心理測驗技師、心理康復技師共66人,其中高級職稱6人、副高11人、中級7人,初級42人。
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人才隊伍培養方面,今年共舉辦6場次全市性心理服務能力培訓班,累計為全市培訓990人次。為提高社會心理服務工作人員專業技術水平,繼續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助推我市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市級高素質醫師隊伍,全年臨床心理專業工作人員外出學習共91人次,通過不斷學習,提高心理專業技能,完善心理健康服務人才培育機制,同時,更好地助力我市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此外,該院非常重視重點學科的科研能力,由學科帶頭人駱煥榮主持的《惠州市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模式探討》科研課題正在進行中,目前已取得階段性成果,並發表論文一篇。
惠州日報記者劉乙端
通訊員劉菁 邱福星 鄭願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