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戰爭之神」,現代火炮,尤其是大口徑火炮一直是現代戰爭中的主角之一。尤其是對於以陸軍見長的中國來說,炮兵以及炮兵裝備建設,從建國之初就得到了相當大的重視。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迄今為止中國炮兵已經裝備了各種針對不同作戰環境的現代火炮。
但是,在中國炮兵的中大口徑支援型身管火炮中,卻存在一個比較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和歐美國家典型的155+105搭配不同,中國大炮的口徑比較多。中大口徑的支援型身管火炮中,除了歐美的155毫米和105毫米火炮外,還有100毫米火炮、122毫米火炮和152毫米火炮。
那麼,中國炮兵為什麼會擁有這麼多型號不同的火炮呢?又是什麼原因導致了目前中國炮兵主流口徑有5種之多呢?
首先,需要明確的一點,和許多軍迷印象中不同的是,蘇俄制式的122毫米火炮和152毫米火炮在可發掘性能上,並不比歐美國家的105毫米火炮和152毫米火炮來得差。
以152毫米火炮和155毫米火炮的發展歷程作為例子,歐美迄今為止一共進行了3次155毫米火炮革命,分別通過加大藥室容積和火炮身管長度,來提升155系列火炮的射程和威力。在後來的M198型155毫米火炮出現之前,歐美的155系列火炮在性能上長期被蘇俄152系列火炮性能壓制。
那為什麼後來蘇制152毫米系列火炮就開始逐漸落後於歐美制式的155毫米系列火炮了呢?原因也很簡單,那就是當時的蘇聯基於核戰爭和資金等各種問題,減緩了對152毫米系列火炮的性能提升。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現在俄羅斯還在研發新型的152毫米系列火炮,因為其發掘潛力仍在,而俄羅斯並沒有155毫米炮的研發經驗,自然只能繼續搞自己的152毫米系列火炮。
而中國方面則比較特殊,在上世紀80年代之前,中國主要裝備的是短身管的152毫米火炮。因為當時蘇聯已經停止了對中國大口徑火炮的技術援助,導致中國大口徑火炮技術在很長一段時間之內停滯不前。
而隨著上世紀80年代歐美開始對中國輸出155毫米長身管火炮的技術,中國自然不會在老式的短身管152毫米火炮上浪費太多的精力,於是選擇了歐美的155毫米系列作為自己未來大口徑火炮的發展之路,並最終打造出了05式自行加榴炮和PLC-181型155毫米卡車炮等產品。
不過,同時期的100毫米系列火炮和105毫米系列火炮則稍有不同。歐美的155+105體系,其實主要是針對早期短身管時代而做出的讓步。在155毫米系列火炮性能得到快速發掘後,原來的105毫米系列火炮在射程上已經存在不足。所以,當時的中國並未照搬155+105體系。
雖然當時歐美的100毫米火炮和105毫米火炮,與後來中國基於蘇制D30型122毫米榴彈炮研製而來的96型122毫米榴彈炮在曲射方面還有差距。但是其重量和122毫米系列火炮相比,整體重量更輕,而且經過歐美的長期完善,其平射時的彈道性能和破甲效果也比122毫米系列火炮較好。
所以,中國仍然選擇將122毫米系列榴彈炮作為155毫米系列榴彈炮的補充。同時,將平射性能更好的100毫米系列火炮和105毫米系列火炮安裝到輪式突擊車等平臺上,發展為車載平射型火炮。而老式的152毫米系列火炮,因為裝備數量的原因,則繼續發揮餘熱,直至退役。
這也就是為什麼當前中國炮兵的大炮口徑,有5種主流口徑的原因。
圖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