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世界上很多國家不一樣的是,中國不承認雙國籍,也就是說,如果外國人要加入中國的話,必須放棄原有的國籍。因而如果你在國外選擇了外國國籍的話,那也等於你自動放棄了中國國籍。從民國期間開始,有很多中國人都嚮往國外的世界,因此紛紛就加入外籍,但是隨著中國的強盛,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也想成為中國的一份子,盛智文就是其中之一。
盛智文1950年時出生於德國,稍微懂事一點後,便隨著父母去到了紐約。然而好景不長,盛智文的父親在他七歲時就離開了人世,悲痛不已的他和母親一起離開了紐約這座傷心的城市,來到了加拿大。
為了減輕家裡的負擔,他從十歲開始就沒有再像普通孩子那樣愛做夢,而是選擇了外出兼職,在餐廳打工,在外面送報紙成為了他生活的常態。不過,他也並未因此輟學,依舊還在課堂裡捧書閱讀。因為多年來的打工與積累,盛智文在16歲時就擁有了由自己親自賺錢購買的汽車,也是當時學校中唯一一位自己買車的人。
早熟的他並沒有因此而停下賺錢的腳步,17歲時他加入了一家時裝公司,很快因為能力而受到公司老闆的青睞。不過他並不想止步於此,但凡能找到合適的賺錢機會,他都會去幹。因而他將目光放到了中國香港。
他在這裡做的是跨國貿易合作,由於當時很少有跨國公司,因此他賺得盆滿缽滿。等到2001年時,他將這個小貿易公司賣給了利豐集團,當時的它價值已經達到了22億港元而盛智文從中抽取了3200萬港元,買下一棟大樓來經營娛樂業和餐飲業,同時他也在內地開了三家餐廳。娛樂業和餐飲業是世界各地都需要的行業,因而他這個舉動可謂給他帶來了大筆收益。
除了盡心盡力搞主業之外,他偶爾也花花心思在副業身上,比如說投資好萊塢電影。當時的 他在洛杉磯認識了一個年輕人,一眼就看中了他的智商,認為他的藝術性與自己的商業性剛好可以搭配,因而他很快就賺到了錢。
關於成功,盛智文曾經這樣說過:一定要做到與眾不同,要做到第一。他用坐飛機來類比商業,如果一開始就想著坐經濟艙的話,可能連飛機都上不去,但是如果一開始定一個高目標,總會達到低的目標。
2008年,盛智文決定放假加拿大國籍,加入中國國籍,這個一手創辦蘭桂坊的外國人正式成為了中國的一份子,每次坐飛機時,有人要他走外國人通道時,他都會很自豪地強調自己是中國人。
當然,2008年的中國遠沒有現在這麼發達,他所做的舉動不僅沒有被外界認可,還被他的家人拒絕,但是為了能成為中國人,能留在中國這片土地上,他花了8個月的時間勸說家人,最終讓他們同意了此事。現如今的他接受了媒體的採訪時,還無數次強調自己沒有後悔加入中國,他為自己是一個中國人而感到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