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鯊魚,人們總是聯想到它們白森森的牙齒和血盆大口,它們似乎總是與兇殘和恐怖聯繫在一起,讓人感受到危險與威脅。但現實中大部分的鯊魚都相對溫和,並不會無故攻擊人類,有的甚至會和人類嬉戲。
卡爾海洋世界鯊魚家族
一、點紋斑竹鯊
點紋斑竹鯊俗名狗鯊、狗沙、沙條,常見於南海和東海南部,既有食用價值,也有藥用價值,同時是觀賞魚類之一。和鯊魚不一樣的是,點紋斑竹鯊並不活潑,它屬沿海普通小型底棲鯊,主要棲息於沿海珊瑚礁區,經常棲息於潮間帶。
點紋斑竹鯊是天竺鯊科斑竹鯊屬魚類,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近危物種。它體長最長約104釐米,體延長細狹;尾細長,比頭和軀幹長1.5倍餘;背面在兩背鰭之間有1縱行皮嵴,吻中長,寬而圓鈍。活動緩慢,常蟄伏於礁區附近海床,離水後可存活約12小時,夜行性,以底棲之魚、蝦、蟹、貝類等為食物。
二、三齒鯊
三齒鯊因第一背鰭和尾鰭上明顯的白色尖端,所以又叫白鰭鯊。性格溫和、喜夜間活動,成年後可達2米左右。三齒鯊是居住在下層水域的夜行性動物,白天通常是在休息,它以其纖細、輕盈的身體擅長在礁石上的狹窄縫隙和洞口中活動,捕捉其他礁鯊無法捕捉到的獵物。
三、烏翅真鯊
烏翅真鯊因各鰭鰭尖具黑色或暗褐色,胸鰭及尾鰭上葉之前後均其黑色緣,通常被叫作"黑鰭鯊"。性兇猛,屬於熱帶和亞熱帶常見中小型鯊。主要棲息於淺海珊瑚礁區、潮間帶、近外海水域、紅樹林沼澤區或河口內灣。
因外形與黑尾真鯊相似常,很容易被混淆,但從其背鰭上有沒有黑尖,就能分辨它們。
四、鉸口鯊
鉸口鯊又叫「護士鯊」,護士一詞來源於「Nusse」,貓鯊科一種常見種類的名稱,以前的人以為這種鯊魚屬於貓鯊科,後來才知道不是。而「Nusse」的發音類似「Nurse(護士)」因而得名「護士鯊」
「護士鯊」的性格就如同它的名字一樣,十分溫順,基本不會主動攻擊人類,堪稱世界上最溫順的鯊魚。
「護士鯊」主要生活在加勒比海區,體長約3m左右,體重可達100公斤左右。它們屬於夜行性魚類,白天喜歡在沙底、淺水洞穴和巖石裂縫中休息,夜間出來捕食。主要以甲殼類、軟體動物和魚類為食。
「護士鯊」擁有特色的捕食方式:「吸食」。它們的嘴巴能夠產生迄今為止所有水生脊椎動物記錄的最強吸力,吸力相當於「十二臺吸塵器」。
介紹完我們的鯊魚家族
再來認識一下它的「合伙人」
鮣 魚(yìn yú)
意想不到的CP——鯊魚+鮣魚
在海洋館或者關於鯊魚的紀錄片裡,我們經常會看到很多大鯊魚的身上總附著一隻小魚,許多人都以為那是小鯊魚,其實錯了,這種魚叫「鮣魚」。
鮣魚的頭頂,有一塊長得像「鞋印」的區域,這是它們已經退化的背鰭,現在已經進化成吸盤。它們遊泳能力非常差,是專門搶搭順風車的寄生魚,它們很懶惰,經常利用頭上的吸盤去附著在體型比它們大的魚類身上,因為這樣自己既不會費力的遊動,又可搶食宿主吃剩的食物,可謂一舉兩得。
當然了,鮣魚也不是吃霸王餐的無恥之徒。它們會無償為自己的盟友——鯊魚提供清潔服務。
把翅膀還給鯊魚,保護鯊魚,拒食魚翅!
很多人認為鯊魚的軟骨(即魚翅)中蛋白質很高,魚翅市場上也很受歡迎,這使得各地的漁民都爭相在海中捕殺鯊魚,致使鯊魚數量不斷減少,部分鯊魚甚至達到瀕危的級別。
此外,研究顯示,由於鯊魚體內含有有毒元素汞,以及海洋環境惡化等原因,鯊魚翅中含有一定量的神經毒素,因此大部分魚翅對人體有潛在危害。
不管從保護生態環境的角度出發,還是從自身飲食的角度出發,都應該保護鯊魚,禁止肆意捕殺鯊魚,從而,為保護地球的多姿多彩的物種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