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賦》背後的故事,戰國時為何還有東周和西周之分?

2020-12-22 香茗史館

後世為解讀周朝歷史,以前771年「平王東遷」為節點,將周朝分為了西周和東周兩個時期,其中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階段。按照時間劃分,戰國時期顯然屬於東周,但在史料和影視作品中,我們卻仍會在戰國時期看到「東周」、「西周」這樣的字眼,例如《史記·秦本紀》「東周君與諸侯謀秦,秦使相國呂不韋誅之」。

事實上,戰國時期的確存在過「東周」和「西周」,但卻是兩個諸侯國的國名(權且稱其為諸侯國吧),準確來說應該稱之為「東周公國」和「西周公國」,或簡稱「東周國」和「西周國」,彼時的周王畿被分為了東周國、西周國和周王室三部分,只是由於名稱上太過相似,才極為容易讓人將其與東周和西周兩個歷史時期混為一談。

西周公國:前440年至前256年,共歷四代

公元前441年,在位28年的周貞定王姬介崩,其先後生有四子,而在其死後,已經衰弱不堪的周王室又爆發了一次嚴重內亂,以至於最終從周王畿中又分裂出了一個小國,史稱「西周公國」。

周貞定王去世之後,其長子姬去疾繼位,是為周哀王。然而,周哀王剛剛即位三個月,其二弟姬叔便將其殺死,自立為周王,是為周思王。周思王的王位僅僅坐了五個月,其三弟姬嵬又將其殺死,自立為王,是為周考王。

姬嵬登上王位之後,卻開始擔心自己也會像前兩任周王一樣,被自己的四弟姬揭所殺,思來想去,便決定乾脆也讓弟弟坐上國君之位。於是在周考王元年(前440年),姬嵬即位後不久,便將周王畿的河南之地,封給了弟弟姬揭自成一小諸侯國,是為西周桓公,疆域為瀍水以西、洛河以南。

至周赧王八年時(前307年),周赧王因拒絕秦武王試舉周鼎的要求,被秦武王嬴蕩逐出周王宮,周赧王只得徙居西周王城,此後周王畿大權開始落入西周君手中。

周赧王五十九年(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前256年),秦軍攻取韓國的陽城、負黍,西周文公姬咎恐懼之下遂以周赧王姬延的名義,號召山東六國合縱伐秦,結果只有楚、燕兩國派軍,結果無疾而終。

同年,秦國循著東周大軍發揮路線,連下韓國陽城、負黍兩城,直逼東周都城洛邑,西周君跑到秦國,叩頭認罪,把全部三十六邑、三萬人口都獻給秦昭襄王。秦國則將西周君綁在柱子上遊街示眾,貶為平民,將其放回西周。

不久,周赧王和西周文公相繼去世,西周民眾紛紛向東逃亡,秦國輕易收取九鼎和其他珍寶,由於西周國未立新君,在歷經西周桓公姬揭、西周威公姬灶、西周惠公姬朝、西周文公姬咎四代統治後,就此滅亡,而傳承八百年的周朝,也就此滅亡。

東周公國:前367年(或前369年)至前249年,共歷四代

說到東周公國,其實與西周公國淵源極深,不過關於東周公國的來源,卻有兩種說法。一是西周公國傳至西周惠公姬朝後,其於顯聖王二年(前367年)封姬班於鞏,以奉王,號東周君。二是西周威公於周夷烈王七年(公元前369年)去世之後,公子根在趙國和韓國的支持下,自立於鞏,號東周君。

東周公國不僅建立的方式有兩種說法,關於其始封君的身份也難以確定,雖然目前可以確定其石鳳君為東周惠公,但關於東周惠公的身份卻存在著兩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東周惠公就是西周威公姬灶的兒子,即西周惠公姬朝的弟弟。另一種說法則認為東周惠公乃是西周威公姬灶的孫子,即西周惠公姬朝的兒子。

根據目前較為主流的說法,東周公國共歷四代,即東周惠公姬班、東周昭文君姬昭(惠公弟弟)、東周武公姬根和東周文君姬傑。東周公國雖然與西周公國同根同源,但雙方矛盾卻極深,相互之間時常發生戰爭。

周赧王去世之後,由於周王室和西周公國皆已敗亡,東周公國遂襲承周王室的血統,但卻不再稱王,而繼續稱君,也是自此開始,史學家開始採用秦王紀年。到了秦莊襄王元年(前249年),東周君意圖再度發動山東六國拼死一搏,結果仍以失敗告終,東周公國被秦國攻滅,統治地區併入秦國。

相關焦點

  • 故事發生在戰國末年的《大秦賦》為何有「西周」與「東周」?一文...
    在最近上映的電視劇《大秦賦》中,出現了「西周國」和「東周國」。我們知道,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那麼戰國末期時東周都快結束了,怎麼又冒出來西周國和東周國呢?其實,此「西周」非彼「西周」,此「東周」也非彼「東周」。它們不是周天子的周王朝,而是諸侯建立的諸侯國。
  • 《大秦賦》:分不清周天子東周西周君遭鄙視,原來戰國末年有兩周
    當筆者得知,《大秦賦》初播之時,便激動了一把:《大秦賦》作為大秦帝國系列的最後一部《大秦帝國之天下》觀感很贊,演員基本上都是演技滿滿的老演員,比如段奕宏、辛柏青、鄔君梅、李乃文、張魯一等。畢竟不用看小鮮肉小花旦的拙劣表演,心情自然會舒服很多,再加上這部劇,製作精良,令人忍不住感嘆,2020年快結束了,終於有一部良心劇可以入眼了。
  • 《大秦賦》:分不清周天子東周君西周君遭鄙視,原來戰國末年有兩周
    當得知《大秦賦》初播之時,便激動了一把: 《大秦賦》作為大秦帝國系列的最後一部《大秦帝國之天下》觀感很贊,演員基本上都是演技滿滿的老演員,比如段奕宏、辛柏青、鄔君梅、李乃文、張魯一等。畢竟不用看小鮮肉小花旦的拙劣表演,心情自然會舒服很多,再加上這部劇,製作精良,令人忍不住感嘆,2020年快結束了,終於有一部良心劇可以入眼了。
  • 《大秦賦》一對活寶:西周君與東周君,為何周朝同時有兩個君?
    《大秦賦》熱播,有兩個人物堪稱一對活寶,讓人印象深刻,一個是西周君,一個是東周君。兩人年紀差不多大,性格特點也極其相似,都是:倚老賣老,不自量力又十分天真。周朝輝煌約300年後衰落,至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陽,進入春秋、戰國混亂時期。春秋、戰國之時,周天子、周王室一直存在,只不過,存在感很低。它與它分封的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發展軌跡相反,人家是改革求發展,方向朝上;它是守舊吃老本,方向朝下。光守舊、吃老本也就罷了,周王室還自殘自傷鬧內訌。
  • 《大秦賦》中為何有兩個周國,原來東周不等於東周國
    在《大秦賦》第三集裡秦昭襄王贏稷攻入西周國,在實際上和名義上滅亡了周朝。但第五集又出現了一個東周國合縱攻秦,這是為何?這個東周國哪裡來的?觀眾們一定感到困惑,今天我就來為大家解答一下疑惑。大秦賦其實在高中時代我們就見過所謂的二周,在賈誼的《過秦論》裡有一句「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這裡的二周就是電視劇裡的東西周國
  • 《大秦賦》中的西周、東周是怎麼回事?看了這篇就全明白了
    原創:唐封葉|葉話文史公眾號前言秦迷們期盼許久的《大秦賦》終於上演了,讓大家飽了眼福。不過前幾集中出現了東周和西周,把很多對歷史不太了解的觀眾弄糊塗了——西周早就滅亡了,怎麼還有西周呢?而《大秦賦》裡所說的東周和西周,則是指東周王朝在東周王畿內分封的兩個小諸侯國,即東周國和西周國,中國古代朝和國的意義是不一樣的,大家一定能明白。下面我再詳細講解一下東周國和西周國的由來和滅亡情況。
  • 戰國時除了周王朝還有東周國與西周國,兩位諸侯將周天子徹底架空
    在最近上映的電視劇《大秦賦》中,出現了一個西周國和一個東周國。我們知道,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那麼戰國末期時東周都快結束了,怎麼又冒出來個西周國呢?其實,此西周非彼西周,此東周也非彼東周。它們不是周天子的周王朝,而是諸侯建立的諸侯國。
  • ...賦的是什麼|大秦賦|秦國|大秦帝國之崛起|戰國|大秦|歷史劇
    《大秦賦》賦的是什麼《工人日報》(2020-12-20 04版) 劉兵近日,大型歷史劇《大秦賦》開播,引起觀眾尤其是歷史愛好者的熱議。該劇改編自孫皓輝的《大秦帝國》,也是這一系列電視劇的最後一部,前三部分別為《大秦帝國之裂變》《大秦帝國之縱橫》《大秦帝國之崛起》。
  • 西周東周、春秋戰國、戰國七雄傻傻分不清楚
    周朝和春秋戰國的關係,在《中國歷史朝代歌》中就描述的很好,「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與戰國,一統秦兩漢」。周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三個朝代,分成西周和東周兩個時期,其中東周又細分為春秋和戰國兩段。至於七國,是指戰國時期最強大的七個諸侯國秦,即楚齊趙魏韓燕,史稱戰國七雄。
  • 《大秦賦》背景:都東周了,為啥還有西周公,是不是編劇搞錯了?
    我老婆在看大秦賦的時候,問了我這麼一個問題。作為一個歷史愛好者,此時自然要顯擺一番。我可喜歡老婆看歷史劇了,總顯得我很博學^_^。首先說的是西周公,明顯是個公爵,不是王。而此時朝代還是周,如果西周公是周王朝的國君,自然是王。
  • 八百年歷史的周朝(西周和東周)為什麼有兩個滅亡時間?
    最近熱播的《大秦賦》還原了秦朝滅亡周朝的全過程。不過有人感到奇怪的是,《大秦賦》第四集通過旁白說八百年的周朝滅亡,但第九集又演了周朝君主投降。那麼八百年的周朝為什麼有兩個滅亡時間呢?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犬戎殺死周幽王並攻佔關中,周平王東遷洛邑,中國歷史從西周進入東周。周天子東遷後基本失去了對天下的實際統治權,諸侯爭霸的大變革時代——春秋拉開了大幕。到了戰國時代,周天子甚至連洛邑周邊的一塊土地的統治都無法保留了。
  • 看《大秦賦》,品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興衰成敗!
    《大秦賦》以我國古代戰國時期(前475-前221年)為歷史背景,不論在時間、地點、人物還是故事情節上都非常接近史實。《大秦賦》以秦趙「邯鄲之戰」為切入點,藉以引出本劇的主要人物呂不韋、趙姬、嬴政以及嫪毐,因此,要想更好地觀賞這部大劇,有必要更多地了解一些有關「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的歷史知識和它們的興衰成敗。
  • 《大秦賦》中周天子曾經坐擁天下,為什麼後來會蝸居河南?
    曾經不怒自威的周天子熱播劇《大秦賦》中,公子異人出兵滅掉了西周君,呂不韋又出兵滅掉了東周君。那麼周為何有西周君、東周君兩個國君?昔日強大的周王室又何以淪落至此?史學界一般將周王室本部稱為「西周」,而新封出去的河南桓公之國為「東周」。而時過境遷,到了戰國中期,兩個兄弟之國竟然也起了衝突,爆發了戰爭,根據當時記載,王室的西周天子已經不敵東周君了。此時在韓國的支持下,東周國進一步獨立。但是當時的情況基本還是「王室微弱,政在西周」。
  • 中國歷史上的周朝近800年,為何會稱為西周、東周還有春秋戰國
    周朝在中國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從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發率領盟軍在牧野打敗商紂王軍隊(歷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戰),商紂王在鹿臺自焚,商朝滅亡,周朝建立,公元前256年被秦國軍事欺壓,又在國內欠下巨債的周赧王姬延終於憂憤而亡,成為周王朝最後一位周天子,至此周王朝覆滅,公元前249年秦國的莊襄王滅掉最後的東周國
  • 戰國七雄為何沒人敢動周王室,東周國和西周國又是怎麼回事呢
    戰國時期,禮樂崩壞,群雄並起,為了城池、土地、利益,各國之間相互徵伐,爾虞我詐。其中以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諸侯國實力最為強大,被後世稱為戰國七雄。那麼,早已名存實亡的周王室,地處中原,實力微弱,本應該是各個國家眼中的一塊肥肉,卻為何直到戰國末期才被秦國滅掉?本來只有巴掌大點地盤的周王室,又為何分為東周國和西周國呢?
  • 西周為何會演變成東周,如何區分東周的春秋與戰國,有什麼規律?
    談秦說漢(260)西周為何會演變成東周,如何區分東周的春秋與戰國,有什麼規律? 史學為區分西周與東周王朝兩個時期,從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天子都城在西邊鎬京的時期內稱之為西周;從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天子都城東遷到雒邑後,稱之為東周。而東周又以「三家分晉」與「田氏代齊」劃分春秋與戰國時期。
  • 東周武士的鎧甲長啥樣?看看《大秦賦》第四季集吧
    《大秦賦裡》第四集的歷史背景,是公元前259年邯鄲之戰,魏國和楚國都起兵相救,大破秦軍。楚考烈王重新發起各國合縱,還派人到赧王處請求赧王以天下共主名義下達組建聯軍的命令,周赧王為此求助於西周公。西周公傾其國力組建起一支5000多人的軍隊,與諸侯商定在伊闕會師。
  • 《大秦賦》中周天子,曾經坐擁天下,混到蝸居河南,到底怎麼回事
    曾經不怒自威的周天子 熱播劇《大秦賦》中,公子異人出兵滅掉了西周君,呂不韋又出兵滅掉了東周君。那麼周為何有西周君、東周君兩個國君? 史學界一般將周王室本部稱為「西周」,而新封出去的河南桓公之國為「東周」。而時過境遷,到了戰國中期,兩個兄弟之國竟然也起了衝突,爆發了戰爭,根據當時記載,王室的西周天子已經不敵東周君了。此時在韓國的支持下,東周國進一步獨立。但是當時的情況基本還是「王室微弱,政在西周」。
  • 《大秦賦》中的「伊闕」,戰略地位有多高?西周君如鯁在喉
    《大秦賦》中的「伊闕」,戰略地位有多高?西周君如鯁在喉 《大秦賦》原名《大秦帝國之天下》,為《大秦帝國》系列的收官之作。在《大秦賦》開篇中,頻繁提到了兩個古地名:伊闕、洛邑,好多人不大明白怎麼一回事,更不明白伊闕的戰略位置有多麼的重要。
  • 東周為什麼要分為春秋和戰國?春秋戰國又是怎麼劃分的呢?
    眾所周知,先秦時代有:夏商周,而周朝又分為東西周,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其實「春秋」和「戰國」並不是兩個朝代,而是同屬於「東周」的前後兩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