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於中國環境 ,作者王琳琳
中國環境
中國環境報官方帳號
氣候變化導致某國東部小鎮山體滑坡,一種遠古病菌開始復甦,末日恐慌瞬間爆發。
當所有人都被危機的陰霾籠罩,隔離者與感染者將進行怎樣的生死角逐?人性的善惡將會面臨怎樣的極致考驗?人類最終能否絕處逢生?
7月31日,由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中心聯合北京巨塢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出品的中國首部應對氣候變化科幻電影《致命復活》在北京朝陽大悅城首映。
這部電影講述了氣候惡劣變化及冰川融化,導致一種遠古細菌復甦,在人類之間傳播並迅速變異,人們在「末日危機」中尋找求生辦法。
中國首部應對氣候變化科幻電影
電影《致命復活》歷時5年創作和2年拍攝製作完成,被視為中國首部應對氣候變化科幻電影。該片主要圍繞全球氣候變暖話題展開,通過藝術化的電影情節設計,呼籲公眾團結起來,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和環境危機。
「與市場上常見的側重『幻』的科幻片相比,我們的電影要更嚴謹的專注於『科』」,「這不僅是一場大型災難,更是一場大自然帶給人類的考驗,我時常會覺得自己身處其中,希望這部影片能帶給人們一絲警醒。」在首映之前的媒體見面會上,電影編劇、導演楊樂分享電影創作初衷時這樣說。
△ 電影《致命復活》導演(左二)及主創
「電影中強調的氣候變化,是不容辯駁的科學事實。」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告訴記者,它導致全球氣溫升高、積雪和冰量減少、海平面上升、極端天氣事件增多等,像前段時間澳洲出現的大火、當前我國南方發生的洪災都和氣候變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這正是影片拍攝的初衷,不僅讓觀眾看到驚險的末日景象,更重要的是通過災難把目光聚集到對全球生態環境危機的思考,意識到保護建設綠色生態環境的必要性。
為了更好確保影片的科學性,電影製作期間還邀請了數十位氣象、海洋、能源、計算機、生物、醫學等諸多領域的前沿科學家作為專家顧問團,確保電影紮實嚴謹的科學性,切實成為呼籲大眾關注氣候危機的一記哨音。
具有預警性質的災難片誕生恰逢其時
當下,新冠病毒仍在全球肆虐,讓人們深刻感受到了尋常生活的可貴,也開始反思「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等重要問題。也正因為此,當帶有「病毒」「戰疫」字眼的電影《致命復活》,在此時刻上映,讓很多人覺得恰逢其時。
環保大V@生態夢人就表示:「作為具有預警性質的環境變化題材科幻片,環境與健康科普片,其誕生可謂是恰逢其時。」
△ 主演閆文君(左一)
全球碳計劃組織《2018全球碳預算》報告指出,全球碳排放在經過了2014至2016年三年的平穩期後,於2017年重新進入「上升期」,2018年全球溫室氣體濃度再創紀錄,且上升趨勢仍未得到逆轉。
如果局面持續下去,人類的前途和命運將會面臨更加嚴峻的危機和挑戰,電影中的劇情很有可能成為血淋淋的現實。
「只有共同攜手應對,才會有新的希望。」楊樂強調,「在新冠肺炎疫情已經讓所有人見證,在覆蓋全球的巨大危機面前,拯救人類的並不是哪一位超級英雄,而是千千萬萬個平凡的逆行者。同樣,能拯救地球未來環境的,則是我們每個人身體力行的行動。」
首映式最後,電影出品方向公眾發出呼籲:我們必須轉型到綠色低碳的可持續發展之路上。當每一個人把少開一天車、少亮一盞燈、少用一次塑料變為自覺的行動,我們就可以改變氣候變化的現狀,挽救人類於危難。
△ 電影主創手拿象徵影片「大賣」的麥子,與觀眾合影留念。
△ 首映式現場,一位觀眾帶著孩子體驗電影方提供的防毒面具。
主創者說
導演楊樂:《致命復活》這部作品的創作經歷,讓我從一名普通的青年電影人,更成為了一名終生的中國環境保護宣傳志願者,我會以環境保護作為藝術創作的支點,不斷提升自己的知識和技能,在日後的創作中,通過影視作品這種宣傳方式,傳遞中國人自己的環保聲音,講述中國人自己的環保故事。
演員閆文君:我覺得在病毒面前,人真的挺渺小的,很多事情挺無奈的。在電影中,我飾演的人物蘇萍有一個小愛到大愛的升華。小愛是她和丈夫之間那種包容體貼、互相關心愛護的夫妻關係,大愛則是生死災難之前她作為一名護士,展現出了善良、正直、勇敢的優秀品質,展現出了中國職業女性特有的擔當和堅韌。對蘇萍來說,給予孩子生的機會,就是給予未來希望。
演員沈文俊:通過這個電影,我想呼籲身邊每一個人,儘管看上去我們做得很有限,少用一雙一次性筷子、不用塑料製品、少浪費水,這些事情看上去很渺小,但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堅持去做,對氣候變化也好,對我們整個地球也好,肯定是有很大的幫助的。
文章推薦
來源:中國環境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原標題:《氣候變化電影丨《致命復活》北京首映》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