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思想「頭號危險人物」尼採,為什麼說上帝已死?

2020-12-22 王庶文講壇

尼採是一位既偉大又危險的思想家,他被評價為西方思想史上公認的「第一號危險人物」。這樣的稱謂作為缺乏哲學傳統的中國人而言,實在是不好理解,中國思想起源於《易經》,在「周禮框架下」達到巔峰所有思想都追逐實用,在中國任何實用都離不開「仁義」的內核,所有的解釋彈性也被這兩個字框死,這也就是中國思想與西方思想的最大區別。

之所以說尼採是第一號危險人物,大概是與他那些邪惡粉絲有關,其中最臭名昭著的一位就是希特勒,希特勒對尼採的崇拜近乎於痴迷,他甚至將《尼採文選》作為墨索裡尼的60歲生日禮物送出。

尼採的思想語言本身來說確實具有很大的解釋彈性,這讓他的思想很容易被各種立場所利用。傳說尼採死後,他妹妹在編輯「尼採作品」,就夾帶了種族主義的私貨,無論這個傳說是否真實,至少可以反應一點:尼採的純思想是很容易被曲解的。

不過尼採的思想本身確實就具有粉碎信念的力量,您可能聽說過他的「上帝已死」、「超人理論」,他這些理論究竟是要表達什麼呢?如果不了解尼採的性格,也確實難以解釋。我們就先來看看尼採的生平與性格。

叛逆的尼採

尼採的生平是叛逆的,他一生都在與世俗爭鬥。比如尼採反對基督教,可是他本身就出生在一個宗教氛圍很濃厚的家族,他家祖上7代都是牧師。尼採4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去世了,從此他身邊就全是女性:母親、妹妹、祖母、姑媽,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長大後的尼採,並沒有表現出賈寶玉那樣對女性友好而曖昧的態度,而是出奇的敵意。比如他說過一句廣為流傳的話:「你要到女人那裡去嗎?別忘了帶上你的鞭子。」

尼採的叛逆不但表現在日常生活中,在學術上他也不走尋常路、他20歲上大學,25歲就任職教授,應該是德國歷史上最年輕的文科正教授。按理說尼採應該是一個典型的學院派,可是他偏不。

在大學任教10年後,他實在受不了體制內的生活,在所有人的反對下毅然決然的辭去了工作。之後的10年尼採用自己的方式開展研究,他的寫作風格也一改以往的學院風格,毫不顧忌學術規範,用一種近乎散文詩歌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思想,讀起來妙趣橫生,發人深省。

公元1889年45歲的尼採陷入了精神癲狂的狀態,直到56歲去世。他在去世前知道自己的思想是超前的,說道:「我的時代還沒有到來,有的人是死後才出生的」。這句話似乎也在昭示著尼採學說對後世的影響力。

尼採學術真正走向巔峰並不是在他生前,而是死後,可以說他的思想深刻的影響了整個20世紀,韋伯就曾經說過自己最重視的兩位前輩,一位是馬克思,另外一位就是尼採。

以上就是尼採的一生,從他的人生中我們可以感知他的離經叛道,那麼他的思想到底是怎麼樣的呢?我們就從上帝已死開始講起吧。

上帝已死

「上帝已死」似乎是尼採最為重要的品牌標籤,很多人都會下意識的認為是基督教的反叛者在歡呼上帝已死,世界將要改變,人們將要進入新時代。有這種理解完全是出於我們的斷章取義,這句話還後面,全句為:「上帝已死,是我們殺死了上帝。這個全知、全能、無所不在的上帝,已經倒在了我們的腳下。我們這些人類有史以來最殘忍的暴徒,如何能才清洗身上的血跡?」

您如果認真的讀這段話,會發現「上帝已死」根本不是在歡呼,而是在沉痛的宣告「上帝已死」,確切的說這一切都可以解釋為什麼尼採出生在基督教家庭,卻最終成為基督教的堅決反對者。

基督教是整個西方世界的道德基礎和人生寄託,原本有著極其重大的現實意義,這種信仰在尼採看來應該是真誠的,是不容做假的。但是出生在基督教家庭的他,發現人們對上帝的信仰是虛假的,並不真實,所以他痛心疾首地發出「上帝已死」的感慨。

「上帝已死」是一件很嚴重的事情,它牽扯到人生意義和道德,尼採並沒有否認上帝,而是反對人們虛假的信仰。虛假的信仰讓生命的意義偏離,從而陷入到虛無主義,這是尼採最為痛心的事情。

在尼採看來基督並不能夠直接「拯救人類」,而是告訴大家「應該怎樣生活」,基督的門徒卻曲解了上帝的意思,不僅沒有好好的「生活」,反而用一套複雜高深的教義限制了人們的生存條件,這是一種虛假的思想,人們用這樣的方式來信仰上帝,實在是自欺欺人。

虛假的思想

尼採一生世俗對抗的就是這份虛假的思想,他也是理解尼採離經叛道的關鍵詞,尼採將它稱為「在物理實體之上的形上學」。尼採最終概括這種虛假思想有三大信念:相信在感知的表象世界背後還有一個更真實的本質世界;相信這個混亂的世界實際上是有目的的;相信這個紛亂多樣的世界背後有一種統一性。

這三點歸根結底就是在說一句話:在真實的世界背後,存在一個蘊含更偉大意義的世界。尼採是否定有這樣世界存在的,也認定形上學是人們為了彌補內心的虛弱所編造而成。這種安慰是一種毒藥,最終會帶來惡果。

從這一點來說魯迅應該也是尼採的忠實粉絲。尼採認為:人為了欲望努力拼搏本是一件無可厚非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人總會遭遇各種不幸,為了緩解痛苦和卑微,宗教居然宣揚禁慾是一種高尚的行為,這導致了人們可以用否定欲望來逃避拼搏,從而逃避那些負面的感受,但是這本身就是不幸的。

在尼採看來欲望是真實地,也是正當的,在追求欲望的時候遇到的挫折與痛苦,也必須要直接面對它們,就像魯迅先生說過的:「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在尼採的觀點裡,魯迅這樣的人是誠實的英雄主義,堅決不會用否定欲望的方式,來逃避痛苦。

如果人為了逃避痛苦而否定欲望,就會生活在虛幻之中,就是虛假思想:把生活的希望寄托在一些人根本不曾看到過、摸到過、聽到過、嗅到過的虛幻之中。尼採說的「上帝已死」其實就是希望能夠將這種虛假的思想打破,按照人應該有的方式來生活。

好了關於「尼採為什麼說上帝已死」的內容就到此結束吧。今天的內容您只需記住兩點:第一、尼採說的「上帝已死」並不是一種狂歡,而是哀痛於人們背離了上帝賜予的生活方式,將宗教演化為了繁瑣的儀式;第二、尼採的一生都在與虛假的思想對抗,所以顯得離經叛道。

好了,謝謝賞閱。您的關注是對「王庶文講壇」最大的鼓勵。#哲學#

相關焦點

  • 坤鵬論:為什麼尼採說上帝已死?
    坤鵬論認為,現代的犬儒主義者和尼採所描述的被動的虛無主義者非常相信。三、尼採說上帝已死到底有幾個意思?1882年,尼採在《快樂的知識》中照貓畫虎了一個瘋子,他也白晝提燈,在市場上跑來跑去,不停地喊,「我在找上帝!我在找上帝!」
  • 讀尼採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上帝已死,超人來也
    可見東方西方,雖然思想有異,但在表象上常常極其相似。佛教中有「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化」,查拉圖斯特拉遇到的老者也勸告他,不要試圖去走進人群、宣揚大道,走進人群比走進群獸更可怕。這位老者還說,他寧願去教導山上的野獸,也不願意去教導、指引人類。他只想每天虔誠的讚美上帝。
  • 上帝已死!大人氣漫畫「尼採老師」真人電視劇化決定
    上帝已死!大人氣漫畫「尼採老師」真人電視劇化決定 2015-08-12 14:19:33 動漫
  • 為什麼尼採:凡殺不死我的,都使我更強大
    尼採並不認同「人生如此悲痛,生命如此無意義」的觀點,隨著尼採自己哲學思想的形成,逐漸開始成為叔本華思想的批判者,最終尼採站到了叔本華思想的反面,他讚揚生命的價值,歌頌生命的能量。尼採在西方哲學史上是一個瘋狂的人,甚至可以說他的思想也是非常危險和極端的。
  • 「上帝」,真的已死?以「哲學」角度解讀《尼爾機械紀元》
    尼採,德國哲學家,自稱歐洲最徹底的虛無主義者,他在《快樂的科學》中,說到「上帝已死」,而這一句說話,也常常被世人所誤解。「上帝已死」並非是字面上的解讀,而是一個「形而上」的概念,從字面解讀的話,一般人會以為上帝實際存在過,而後來他死了。
  • 尼採與加繆的思想交鋒,適合那些目光深邃之人,愚者請遠離
    尼採認為所有的偶像或偶像崇拜,都產生於人的先天愚昧,也就是對永恆思想的信仰。但問題是永恆是不存在的,上帝只是自己精神的一種異化。蘇格拉底、笛卡爾、黑格爾,一切的先知和哲學家的所作所為都不過是發明了是自己的現狀異化的新方式。我,作為一個人,一個認識主體,已經縮小退化為了最為獨特也最為短暫的生命。
  • 為什麼尼採非常痛恨和反對基督教?
    基督教是西方文化的核心元素,自基督教徹底徵服歐洲人以後,西方人思考問題就再也離不開上帝了。在西方人眼裡,上帝是仁慈和平等的代名詞。《聖經》說:人人平等,所有人都是上帝的子民;所以人和人之間應互相關心,互相幫助,這叫基督教的博愛主義。
  • 哲學家尼採:世界上沒有本質的、永恆的東西
    西方近代哲學史以笛卡爾到黑格爾的主體性形上學(即通常所說的傳統形上學)佔主導地位。黑格爾是這種形上學之集大成者。海德格爾認為黑格爾以後的尼採,是西方哲學史上最後的、最偉大的形上學者,海氏的論斷未免有些隨意性,他未能完全看清尼採哲學反傳統形上學的分量,本文以為西方哲學史上最後的、最偉大的主體性形上學(即與現代形上學相對立意義下的傳統形上學)者,應推黑格爾。黑格爾完善了主體性形上學,他使主體性和本體世界的內涵和地位達到了頂峰,因而同時也就結束了主體性形上學。
  • 《都靈之馬》,絕境人生隱喻尼採哲學,折射基督教徒對信仰的堅守
    02、極簡主義的故事表象下暗含關於《聖經》的隱喻,折射底層人民的尊嚴與堅守在上面的故事中,很多人只關注了尼採的發瘋和他那句著名的言論「上帝已死」,顯然由尼採的故事聯繫到本片的情節,會極大吸引觀眾的注意力,思考究竟這匹馬和那位鞭打馬的農夫命運,隨著劇情的展開,我們卻發現本片極簡主義的表象下蘊含著更深層面的哲理反思
  • 飽受爭議的《當尼採哭泣》,尼採與弗洛伊德不得不說的故事
    尼採的名字正如他流傳甚廣的那句話一樣,最終聲震人間。但他的思想,最寶貴的思想內容,仍然沉默了很長一段時間。正如我們所知道的其他哲學家一樣,我們無法擺脫僅僅用一兩段話來表達他們全部思想的嘗試。這些偏見最終又回到了一個古老而使用迅速的短語:1000個人眼中有1000個哈姆雷特。
  • 漫畫「尼採老師」宣布廣播劇化 杉田智和與小野賢章出演
    漫畫「尼採老師」宣布廣播劇化 杉田智和與小野賢章出演 2014-11-15 14:19:12
  • 尼採:真正厲害的強者,絕對要有這樣的經歷
    尼採:真正厲害的強者,絕對要有這樣的經歷尼採強調生命意志是世界的主宰,認為世界的本體就是生命意志。他反對傳統道德,認為傳統道德有違自然。尼採還強調強力意志,認為強力意志是最高的價值標尺,雖然我們的人生是短暫的,但是只要我們創造意志,以強力的意志成為「精神上的強者」,那麼就能夠實現自身的價值。在此提出上,尼採提出了「超人哲學」,尼採所謂「超人」也就是「精神上的強者」。
  • 從尼採、康拉德直到科波拉 ——重讀《現代啟示錄》
    雖然它不像《對話》(1974)那樣在一個簡單的故事中注入了深刻的思想,四兩撥千斤,但的確比已經成為電影教科書級別的《教父》(1972)複雜且深入得多(有一種說法是,科波拉拍《教父》是為了給《現代啟示錄》積累資金)。如果說科波拉電影屬於美國的精英文化,大概未必十分錯。精英性並不在於他們的家族三代人拿了9個奧斯卡小金人,而是在於對時代和社會思想的貢獻。
  • 「瘋子」尼採為我們貢獻的寶貴精神食糧
    說到思考,讓我想起"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著名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在1985年獲耶路撒冷文學獎發表演講時對此做了解釋。他說:「我很喜歡一句猶太諺語,『人們一思索,上帝就發笑',這句諺語帶給我靈感,我常想像拉伯雷有一天突然聽到上帝的笑聲,歐洲第一部偉大的小說就呱呱墜地了。小說藝術就是上帝笑聲的迴響。」
  • 尼採最精闢的一句經典語錄,僅23個字,卻一針見血,很刺耳!
    就像尼採比較出名的一句話,「上帝死了,假使有神,我怎能忍受我不是那神,所以沒有神」! 很多人聽後包括一些文學家,哲學家,都覺得尼採太狂傲了,尤其是在西方國家,西方人大部分都信仰上帝,都是信仰有神的,就像中國人信仰有佛一樣, 如果有一個人突然站出來說,世上沒有佛,佛都是人們幻想出來的,都是騙人的,都是誇大的,如果有這樣的人出現,肯定受到信佛人的謾罵指責,會被說成是沒文化,沒教養就是大逆不道。
  • 李贄——中國哲學史上的「尼採」式人物
    當西方哲學家尼採宣告「造物主」死了時,他的意思不僅是反對基督教的「造物主」,同時也是反對主體性形上學的「造物主」。他的這一宣告敲響了西方近代哲學史的喪鐘,實現了西方哲學從傳統形上學到反傳統形上學,從近代到現代的真正轉向。那麼,在中國哲學史上有沒有類似尼採這樣的人物呢?
  • 尼採「振聾發聵」的6句話,令人恍然大悟
    尼採是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對尼採來說,哲學思索是生活,生活就是哲學思索。尼採反對長篇大論的說教和論證,通常是有感而發,然後針對某個問題,採用類似於警言和格言的形式提出自己的論點。這有點類似於《論語》中,孔子與弟子的對話了,用簡短的話來表明自己的觀點。
  • 西方人為什麼相信「上帝」的存在?
    牛頓畫像那麼,為什麼西方人普遍相信上帝的存在呢?也就是說,很多人誤以為上帝是某種無所不能的神或者超出人類的某種所在,甚至有人認為上帝就是理性,這些認識當然是一種誤解,並非西方人眼中的上帝。為什麼?因為如果上帝只是人或神的話,那就會把上帝這一概念束縛或停留在日常的知識汲取上面,即人為的某種「外顯」,而無法觸及上帝本身所蘊含的「內在」,甚至可以說,就算是「理性」這個詞,也並非表面上的「符合邏輯」、「客觀」等特徵上,而是在詮釋更深一層語言與文字無法表述的內容。
  • 尼採《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所謂勇敢,就是敢於超越
    ——叔本華康德、叔本華的思想深深影響了尼採。尼採同樣認同現象界是不真實的,他甚至把這個範圍擴大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價值觀方面,西方文明、世界觀、道德、人性,統統都是虛偽的。可以想像這樣的「無差別攻擊」會給尼採招致多少敵意多少謾罵。
  • 恩典景記|上帝已死,無物存在,怎麼都行
    題註:「恩典景記」,西方哲學經典命題摘錄,「景」字取「西洋景」之義;「上帝已死」,德國哲學家尼採提出的哲學命題;「無物存在」,古希臘著名智者高爾吉亞提出的關於萬物本原的命題;「怎麼都行」,美國哲學家費耶阿本德提出的關於無政府主義方法論的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