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前,趙一曼烈士在紙上寫下"未惜頭顱新故國,甘將熱血沃中華。"的字句,這是她留給後世為數不多的詩篇之一。
拋頭顱灑熱血,對於今天的人們來說,想一想就覺得可怕,但對於如趙一曼一樣的革命者來說,以身許國,並沒有什麼值得害怕的,面對敵人的槍口,他們早已死生不懼,甘願為國獻身。
以身許國
趙一曼是黃埔軍校畢業生中少數的幾個女性,她有著豐富的對敵作戰經驗,長期領導抗日部隊對敵作戰。但是,這樣一位偉大的戰士卻沒有看到最終的勝利,1935年,趙一曼在作戰中受傷被俘,敵人對她用盡酷刑,但趙一曼沒有吐露一點關於組織的秘密,惱羞成怒的日本侵略者殘忍地將她殺害。
趙一曼臨死之前,給兒子留下了一封遺書,遺書中寫道:"寧兒啊!趕快成人,來安慰你地下的母親……希望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
信中提到的寧兒,是趙一曼和丈夫陳達邦所生的唯一的兒子陳掖賢,他出生在1929年,他的生日正好撞上了偉大的革命家列寧逝世紀念日,於是便得了一個"寧兒"的小名,趙一曼希望這個孩子能夠繼承革命前輩的意志,將來能成為一個優秀的為國為民的戰士。
母親犧牲那一年,陳掖賢才六歲,還不曾和母親好好相處過,就從伯父那裡得知,自己已經永遠失去了她,陳掖賢能夠聊做安慰的,只有那封遺書,他只能從那些短短的字句中去猜測,我的母親,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呢?
那時的陳掖賢成了半個孤兒,母親去世了,而父親被派往法國進行革命宣傳工作,甚至還不知道妻子犧牲的消息,兵荒馬亂之中,陳掖賢跟著大伯父一家,為了躲避日本人搜查,隱姓埋名,流亡各地,直到13歲那一年,陳掖賢才終於和父親取得了聯繫,父子兩個想起英年早逝的母親,抱頭痛哭。
可是陳掖賢和父親的感情始終有些客氣而疏離,見面不久之後,陳達邦又要為了革命事業而奔波,那個年代的革命者,大部分都已經顧不得自己的小家,趙一曼是這樣,陳達邦也是這樣,國家處在最危急的時候,哪裡還有一家人相處的時間呢?
孤獨之人
陳掖賢真正得以和父親長期相處,已經是建國之後的事情了,那時的陳掖賢,回家的次數也並不多,他要忙於學業,而父親已經組建了新的家庭。父子兩個,倒是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其實陳達邦是關心孩子的,只是他們父子倆,都並不擅長表達感情。1955年,政府通知陳掖賢去領趙一曼的撫恤金,那會兒陳掖賢剛參加工作,自然沒什麼錢,但他想了想,還是沒要,他想著,畢竟自己吃喝不愁,這筆錢,倒不如留給更需要的人。
陳掖賢畢業之後當了大學老師,學生們評價陳老師教書一流,但是下了課之後並不擅長和人交流,多年寄人籬下的日子讓陳掖賢的性格內向敏感,甚至有一些陰鬱。
他的婚姻生活也並不順利,他和妻子張友蓮是師生戀,雖然也有過甜蜜的時刻,但是因為陳掖賢不善交流,而張友蓮脾氣火爆,兩個人婚後常常爭吵不休,大女兒陳紅出生之後不久,兩個人就憤而離婚,但是陳掖賢又放不下對妻子的感情,沒過幾年又和妻子復了婚,又生了一個女兒,一家人的日子暫時安穩了下來。
但是這樣安穩的日子,也並沒有持續多久,陳掖賢本來就猶豫敏感,後來工作也不太順利,父親陳達邦在1966年猝死給陳掖賢的精神造成了不小的刺激,從那之後陳掖賢的情緒就時好時壞,仿佛驚弓之鳥,常常失眠,1982年,情緒糟糕的陳掖賢獨自在家中懸梁自盡,留下了兩個無依無靠的女兒。
在女兒陳紅的回憶裡,雖然父親沉默寡言,但是是一個溫柔的父親,可是,誰也沒想到陳掖賢會選擇自戕,陳掖賢走的那一年,陳紅才是個剛畢業的學生,妹妹年紀更小,母親的精神狀況也並不好,陳紅獨自支撐起了家庭的重擔,她不願意用祖母的光環來為自己謀利,只是在四川找了一份很普通的工作,低調的生活著。
何以原諒?
直到2005年,電視臺為了拍攝紀念趙一曼的節目,找到陳紅請她幫忙宣傳,陳紅才出現在大眾的視野,在節目裡陳紅再一次念起了祖母當年的遺書,現場的觀眾紛紛為之紅了眼眶。
節目錄完,陳紅又一次回歸低調,但是她沒有想到,當年一個參與過侵華戰爭的日本老兵找到了她,這個日本老兵當時已經七八十歲,自從回國之後,他一直遭受著良心的折磨,他曾經聽說過趙一曼這位烈士的名字,得知趙一曼的後人尚在世間,他通過各種渠道聯繫到了陳紅,想要對她,更是對趙一曼道歉。
但是這個要求,被陳紅拒絕了,她沒有辦法去代替趙一曼原諒日軍當年的所作所為,這個侵華日軍活著,活到了這把年紀,垂垂老矣,想要求得一個良心的解脫,可是,即使再多的歉意,也不能挽回趙一曼以及千千萬萬烈士的性命。
對著記者,陳紅只問了那個老兵一句話:"我的國恨家仇怎麼辦呢?",對於侵略者,陳紅心裡有著不能消解的恨意,他們一家,三代人不得圓滿,她的父親因為侵略者失去了母親,痛苦半生,她也為此間接失去了父親。
陳紅經常會想,如果沒有侵略者,如果趙一曼活下來,陳掖賢就可以在父母雙全的家庭中安穩地長大,就會養成一個健康的性格,他就不會一步步走向極端,結束自己的生命,那麼,陳紅也可以和父親好好相處。本來這一切都可以成為現實,但是陳紅幻想中的幸福,毀在了侵略者的鐵蹄之下,沒有如果,也沒有圓滿。
所以她沒辦法原諒,千千萬萬的中國人,都沒有辦法原諒,那些在戰爭中破碎的家庭,犧牲的生命,在控訴著侵略者的暴行,即便過去百年,也永遠都是心頭無法衝淡的傷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