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她是105歲的共和國「友誼勳章」獲得者,與中國教育事業結下不解之緣伊莎白·柯魯克:從不後悔來到中國
伊莎白與丈夫大衛在南海山村。
1948年春,河北省獲鹿縣南海山村附近一山溝中,葉劍英(左一)到此地視察時與大衛(左三)和伊莎白(左四)等人合影。
2020年秋,伊莎白在兒子柯馬凱陪同下,與朋友在北京外國語大學教師宿舍樓下小花園遛彎。 本文照片均為資料圖片
日前,筆者應伊莎白的兒子,中國工合國際委員會主席、北京京西學校的創辦人柯馬凱先生之邀,來到伊莎白生活了65年的北京外國語大學老家屬樓。在樓下的小花園,我遇到了正在遛彎的伊莎白,過往的老師們都熱情地向她打招呼,有的還停下來,聊上幾句。步入家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周恩來總理的畫像,家裡最多的就是各種書籍,書櫃中的照片似乎講述著主人的不凡經歷。
中國是她的第一故鄉、第二個祖國
與中國的百年情緣,從亭亭少女到世紀老人,留在105歲的伊莎白記憶深處的童年美景仿佛還是觸手可及。白鹿河清澈的流水、田埂上的水牛和農夫、漫山遍野的小花、鬱鬱蔥蔥的松林、掠過白鹿頂的雲海、清新空氣中陽光的味道,還有那首古老的歌謠:山悠悠,水悠悠,白鹿頂上路悠悠……這就是她夢想開始的地方,她的第一故鄉。
1915年12月,一個新生命在成都的仁濟醫院誕生了。她就是伊莎白。伊莎白的父親饒和美1912年任華西協和大學教育系主任,母親饒珍芳1915年創建了中國第一所蒙臺梭利幼兒園,曾任成都市弟維小學校長、成都市盲聾啞學校和成都加拿大學校校董。父母希望孩子能善良淑美、頑強如梅,就給她取了一個中文名字饒淑梅。
伊莎白的童年多半是在中國度過的,在成都上了小學和中學。1928年,父母把她送回加拿大念書,1938年,她獲心理學碩士學位後回到成都。因從小接觸少數民族和農民,她對中國的農村和人類學非常感興趣,回中國後就在雅安漢源彝族地區和阿壩理縣藏族地區做社會調查和探索鄉村社會實踐。1940年,伊莎白與大衛·柯魯克在成都邂逅,兩年後,兩人在英國倫敦結婚,新婚後共同奔赴了反法西斯戰場。1947年11月,他們帶著英國共產黨的介紹信和中國共產黨的邀請信,以國際觀察員的身份來到中國河北太行山下的解放區十裡店村,調研正在進行中的土地改革。
1948年春,伊莎白和大衛完成了此次調研。臨辭歸國之際,受中央外事工作負責人王炳南同志的深情挽留,經慎重考慮,他們決定留在中國任教。
同年夏天,他們前往河北省獲鹿縣南海山村,在葉劍英、王炳南直接領導的中央外事學校教授英語,從此開啟了與中國人民風雨同舟、同甘共苦的教育徵程。伊莎白回憶道:「當時葉劍英親切地說,新中國即將誕生了,我們非常著急,在為新中國做準備,需要一大批外事人才,想聘請你們參與創辦中國共產黨的第一所外事學校。」握著葉劍英溫暖的大手,伊莎白和大衛終於成為中國革命的直接參與者。
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伊莎白和大衛一起站在長安街的看臺上,與數十萬名群眾興高採烈地歡呼,他們內心的豪邁隨著五星紅旗同時升起,頓覺自己已經是中國人民大家庭中的一員了,中國已經成為自己的第二個祖國。他們滿懷信心要在這個充滿無限希望的國家做好教育工作。
雖然伊莎白是加拿大人,「但她比中國人還中國人。」柯馬凱說,「母親對我的教育跟中國人一樣,從小教中國傳統文化,母親的身上有著深深的中國文化烙印。母親的飲食絕對是四川口味,回鍋肉、麻婆豆腐、夫妻肺片都是她最愛吃的菜,標準的成都胃!」
抗戰時期,為了研究如何建設鄉村,改善農民生活,伊莎白翻山越嶺到藏區,歷盡艱辛進入彝族聚居區,穿著草鞋,走遍了興隆場。她目睹了中國農村的變遷,投入了鄉村建設運動。中國的農村和農民都被翔實地記錄在她的著作裡,成為她生命的一部分。為培養中國的外語人才,伊莎白從十裡店來到南海山,再到北京,面對艱苦的辦學條件,她和中國同志們一起白手起家,辛勤耕耘30多年。
中蘇關係破裂後,伊莎白和大衛可以回英國工作,但是他們選擇了留在中國。在三年困難時期,他們主動提出把自己的工資減半,後來國家外專局和學校商定將他們的工資下調30%。這一調,就是20年。經歷了「文化大革命」風雨的他們,把這段經歷看作人生自我反省和學習的機會,沒有半句怨言,不計個人得失與恩怨,因為他們在決定留在中國時,就準備無論作出什麼樣的犧牲,都將繼續積極地投身於中國的英語教育事業。
伊莎白懷著國際主義精神,加入到中國革命和新中國建設,從中央外事學校到北京外國語大學,從抗日戰爭到改革開放,始終在崗位上勤勉奉獻,推動和見證了中國英語教育的發展。1981年,66歲的伊莎白退休了。退休後的伊莎白,依然沒有停歇。她多次返回西南地區,為當地農民解決實際困難,為貧困家庭孩子設立助學金;還前往內蒙古、寧夏、新疆和青海等地,幫助開展外語教學活動,並帶隊到國外開展學術交流與合作,可謂老驥伏櫪。這一切,都源於她對中國人民的真摯感情。她見證了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進程。時光荏苒,她始終不離不棄。伊莎白說:「我們一直是中國革命的參與者,中國共產黨對我們的信任使我們有了歸屬感,我們從不後悔來到中國。」她雖金髮碧眼,但懷著一顆中國心,與中國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將自己畢生心血都獻給了深愛的這片土地!
投身新中國英語教學
1948年6月,伊莎白參與創辦的中央外事學校在河北省獲鹿縣南海山村成立。
伊莎白剛接觸英語教學時,也有過忐忑,她跟領導說自己沒有教學經驗,但領導告訴她,「你的母語是英語,你講英語就行了」。伊莎白回憶道:「我和大衛一開始確實都很缺乏專業的教學經驗,但好在我們都很了解中國革命,我非常希望看到社會主義是如何建設的,想了解毛澤東思想及其實踐。」
在戰爭中開展教學,條件之艱苦可想而知。伊莎白和大衛與學生們同吃同住,想方設法機動靈活地開展教學。大家帶上小馬扎,戶外、郊野,遍地都能成為他們的課堂。
伊莎白回憶道:「當時,國內正處在國共激烈交戰時期,學校的條件極為簡陋,既無宿舍,也無校舍。師生們都住在各個村落的老鄉家,上課一般都在戶外空地。白天上著課,經常會有國民黨的飛機來掃射,大家就緊急躲到壕溝裡。葉劍英校長覺得這樣還是不安全,他指示我們白天在田間學習。後來淮海戰役爆發,飛機再也不來了。」
學校成立時,僅7位教師,30多名學生。學生的水平相差不少,就分成高、中、初級進行差異化教學。沒有現成的教材,大家就通過各種途徑收集英文報刊上的文章。伊莎白常常用打字機工作至深夜,定稿後再刻蠟板印製,一本本簡潔實用的英語教材就是這樣「出版」的。
在英語口語的教學中,伊莎白打破先發教材讓學生預習的傳統,提倡先讓學生看教師在課堂上作特定情境下的對話演示。那時學校沒有錄音機,她就親自演示,兩三次後再讓學生參與。課後分發教材,進行分組練習。伊莎白本身聲音就輕,不斷地演示,嗓子很難受,但是她一點兒不顧及自己。這種教學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學生每學期都可以學到二十幾個場合下最通用的口語。
為了給學生們營造說英語的氛圍,伊莎白還在課上課下抓住一切機會跟學生用英語對話,組織學生觀看優秀的譯製電影,定期舉行英語晚會,在寓教於樂中提高學生外語實踐能力。為豐富課外活動,她還組織詩社和閱讀小組,舉辦「口語周」等,並邀請外國友人來校作講座,周末組織在北京工作的外國人和學生們遊園交流。
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部隊急需英語人才。在周總理的授意下,北外開設了16人的小班,由伊莎白和大衛負責專門的培訓。為達到培養目標,教師們白天上課,晚上繼續輔導學習困難的學生。令伊莎白印象深刻的是,「人們對參軍的熱情非常高,人人都帶著一種無以言表的自豪之情。待他們英語足夠好之後,就去了戰場」。
在教學過程中,伊莎白非常關注學習困難的學生。她經常給他們做一些句型訓練,分析最常見的語法錯誤。她將學生們分成小組,把成績較好的、中等的和學習比較困難的學生安排在同組。這樣進行口語及寫作練習時,成績好的學生就會幫助學習困難的學生,時間久了,困難學生的成績就提高了。多年後,伊莎白遇見當初班級裡一名成績優異的學生時,帶著歉意表示當年如果不讓她去幫助其他學生,而是給她一些特殊的輔導和訓練,她會更加優秀。這名學生聽後,感到非常驚訝,說:「沒有啊!您教會了我怎樣做人!」
伊莎白還曾為外交部培養了首批口譯人才。她回憶道:「學校派我和吳千之去任教,吳老師教閱讀和寫作,我教聽說。我精挑細選各種各樣的錄音帶給學生們進行聽力理解和模仿。經過一年多的專門訓練,那個班裡學生的語言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上世紀60年代,伊莎白還對英語閱讀開展了教學實驗。她認為,學生需要大量的廣泛快速閱讀,而不是把時間都用在分析閱讀上。這樣,學生在學語言的同時,也能增長知識。她回憶說:「教學實驗組有鍾述孔、張漢熙和我。我們選擇了兩個最好的班級,每兩周教一個主題。比如這次教非洲主題,就先選擇一篇短文精讀,進行語言分析,然後選擇經濟、歷史、文化等不同層面的文章泛讀,泛讀時不僅要閱讀理解,還要對內容進行討論和辯論。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章是為語言服務的,通過泛讀可以使學生在字裡行間思辨地理解內容、練習速讀。經過一學年的實踐,大家認為這個實驗是成功的。」
伊莎白和大衛的中國英語教育實踐可謂碩果纍纍。教學以外,他們還參與了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套大學英語教程的編寫和《漢英詞典》的編纂。當問起在整個教學經歷中,令她印象最深刻的事是什麼時,她說是「平等的師生關係」。「那時師生關係非常親密,除了上課學習以外,還一起勞動。在勞動時,老師可能就是一個組員,學生是組長。師生之間相互尊重。老師們都被革命的熱情激勵著,幹勁十足,教學非常投入,那時大家主動自覺地執行『負責制』,晚上主動輔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學生們如饑似渴地學習,倍加珍惜時間。」伊莎白說。
在新中國的英語教育事業中,伊莎白和大衛付出了常人難以想像的艱辛與努力、青春與智慧,他們所代表的是一代開創者,也是從未停歇的奉獻者。新中國的首批外事幹部、大量外交人才和傑出的學者中,不乏他們學生的身影,很多人活躍在中國外交、教育、新聞等各個領域中,可謂是桃李滿天下。
譜寫國際友誼新篇章
伊莎白懷著滿腔熱情支持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是一位促進中外交流合作的傑出貢獻者。她利用赴國外講學的機會,向各國人民傳播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成就和中華文化。
數十年來,伊莎白一直關注中國的農村發展和農民生活。早在1959年,伊莎白和大衛撰寫的《十裡店——一個中國村莊的革命》就在英國倫敦出版。20年後,《十裡店——中國一個村莊的群眾運動》又在美國問世。這兩本書真實記錄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為世界了解中國打開了一扇窗,成為當時蜚聲海內外的社會人類學名著。她撰寫的《興隆場》系列著作涉及鄉村社會和建設實驗的方方面面,堪稱社會學、人類學以及鄉村建設運動史的必讀之作。
伊莎白真實地觀察與記錄了中國的革命與建設,以自己特殊的方式向世界介紹中國。與此同時,伊莎白和大衛也把世界的變化帶給師生們。上世紀50年代,為了解國外英語教學的發展情況,伊莎白和大衛每隔一年就到國外去轉一圈。回來後,就把所見所聞和自己感悟寫成系列報告,通過講座與師生分享,擴大了師生們的視野。
伊莎白不僅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業中,還全力支持自己孩子開辦國際學校,以另一種方式支持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她的兒子柯馬凱留在中國,並選擇了教育事業,於1994年和朋友一起創辦了北京京西學校,為來華的外籍人員子女提供國際教育。在這所學校中,中國文化是孩子們的必修課。今年69歲的柯馬凱,雖已不再授課,但還是堅持每周抽出一天時間到學校看望孩子們。2010年,伊莎白的孫子柯晨霜從北京大學醫學院畢業進入華西醫院讀研深造,回到了祖輩生活和工作的地方。這個家族的故事,正由一代新人續寫。
70多年來,秉承教育「為國家立心、為學生立命、為外語教育闢天路」的精神,伊莎白將自己的青春才智和畢生精力都獻給了中國的教育事業。為了理想,她以堅定的信念在深愛的這片土地上奮鬥了一生。她教書育人、誨人不倦的師德風範,任勞任怨、無私奉獻的敬業精神,甘為人梯、獎掖後學的育人精神,坦誠正直、溫和善良的人格魅力,令人敬重。
國勢之強由於人,人材之成出於學。伊莎白由衷希望,年青一代的教育工作者要不斷地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更多能擔當中華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因為這是一項偉大的事業」。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
—— 連結 ——
伊莎白·柯魯克(Isabel Crook),加拿大人,新中國英語教學拓荒人,曾參與創建中央外事學校(北京外國語大學前身),並任教半個多世紀,為中國培養了大量外語人才,將畢生獻給了中國的教育事業。
1980年,伊莎白獲國務院批准認定的第一批「外國老專家」稱號;2007年被北京外國語大學授予「終身榮譽教授」稱號;2008年被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授予「終身名譽博士學位」;2014年榮獲中國「十大功勳外教」稱號;2018年獲「改革開放40周年最具影響力的外國專家」稱號;2019年7月30日,被重慶市璧山區人民政府授予「重慶市璧山區榮譽市民」稱號。2019年9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授儀式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伊莎白·柯魯克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友誼勳章」。(方鴻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