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一支軍隊而言,新鮮血液的注入是相當重要的,每年都會有很多老兵離開部隊,但是也會有更多的新兵加入部隊,當然了,參軍的選拔制度也是相當嚴格的,並不像我們在求學時候參加運動會那樣,只要報名就能夠參加,在我國的部隊中,其中有一個軍種則更加難加入,想要成為其中一員的人必須要經過相當嚴格的選拔過程,才能夠順利加入其中,那麼這個兵種到底是什麼呢?那就是特種兵,不管是對於哪一個國家的軍隊,特種兵可以說是其中最為精銳的存在,他們的行蹤不定,民眾基本上很難了解他們,只知道他們的日常訓練強度奇高,單兵作戰能力極強,而且每個人都有自己特別突出的優勢,這使得特種兵一直是人們所嚮往的一個兵種。當然了,部隊中也不只是特種兵們奪人眼球,那些槍法精妙的狙擊手同樣是很多軍迷小夥伴們心中的男(女)神,狙擊手們遂行任務都相當得到隱蔽,因此在大眾眼中,狙擊手與特種兵一樣,是部隊中十分特殊的存在,而狙擊手們在一些重大任務中能夠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影視劇中,他們能夠對敵人進行遠程打擊,尤其是可以在很遠的地方直接擊斃敵人的領袖,槍法之精妙令人神往,而這種作戰手段在戰場上也是相當有效的,中國有一句成語叫做「群龍無首」,將敵人的指揮擊斃以後,敵人也就不成氣候了,缺少指揮的他們很難再形成戰力,這個時候要一網打盡也會比較容易,那麼現實中的狙擊手和影視劇中有什麼區別呢?
首先,影視劇中為了彰顯情節,部分設計是不準確的,但是有一點是符合實際的——敵我雙方都會布置狙擊手。了解戰爭史的人都知道,真正的戰場上是相當混亂的,所有的人都在活動狀態,再加上指揮官又不會專門舉牌子,牌子上寫著「我是指揮官」,因此,當處於真實戰場上時基本上沒有辦法直接鎖定敵人的指揮官。最重要的是,敵人也不會直接將自己的指揮官暴露出來,他們也有想到這種情況,並且這種情況發生之前就做好了部署,就算我方成功狙掉了敵人的指揮官,但是還是有別的敵人代替指揮官的位置繼續下令,即便能夠再次擊斃代替指揮官的人,那也只是一時的,依舊會出現被人去替代指揮,就像愚公移山中說的「無窮盡也」,因此現實中直接通過斃傷指揮官來決定戰爭勝負是不存在的,指揮官在狙擊手的名單裡只能排第二。
另外還有一個,就是雙方狙擊手對峙的場景,這是影視劇中時常會出現的,如果狙擊手想要成功完成接下來的任務,勢必要先一步擊斃敵方的狙擊手,使敵人沒有辦法對我方進行精準打擊,所以對方狙擊手才是狙擊手最喜歡的目標,畢竟地方的狙擊手與己方的狙擊手屬於同級,己方狙擊手能夠斃傷對手的重要人物,對方也可以,只要除掉他們,才能夠保證己方人員的安全,保證己方的完美隱蔽,並且接下來的任務也會輕鬆不少。當然了,狙擊手光解決掉敵方的狙擊手還不夠,隨後必須將通訊兵也擊斃,不然狙擊手的死亡就會暴露出去,再者,對於戰爭而言,通訊兵可是連接前線以及部隊後方的重要存在。就像現在我們都離不開手機一樣,在電子通訊技術還沒有出現的時候,人們只能通過書信等傳達信息,比方說古代的時候可能等戰報的回覆就要很長時間,但是自從我們進入信息化時代以後,我們可以隨時知道各地發生的最新情況,而通訊員的作用甚至要比手機還重要一些。他們是最先知道整個戰局變化的人,每當戰場上有一點變化,通訊員就必須迅速向指揮部遞交信息,然後再將指揮部的命令傳達到前線,因此,如果通訊員被擊殺,那就意味著這支部隊是前後脫節的,沒有辦法迅速進行部署,最終的結果只能是,節節敗退。
當然了,除了上一段提到的角色之外,狙擊手還必須擊斃敵人的炮兵觀察員。在我們看來,炮兵能夠直接操作火炮,為什麼不直接解決掉他們呢?這是因為炮兵在進行打擊的時候需要前線反饋的數據,但是這些數據並不是炮兵需要注意的,通常都是觀察員整合好以後直接告訴炮兵,所以說,炮兵觀察員必須被解決掉,因為他們就像是眼睛一樣,利用自己所了解的情況,指揮火炮設計,讓火炮能夠發揮出驚人的殺傷力,但是如果沒有觀察兵,炮兵只能盲打碰運氣,基本就沒啥用了。因此,炮兵觀察兵同樣相當重要,必須要提前解決掉。
因此我們不要被影視劇所騙了,狙擊手在現實中基本上不會去直接擊斃指揮官,因為這並不會影響到對手,狙擊手真正需要擊殺的目標其實是敵人的狙擊手、通訊兵以及炮兵觀察兵,因為他們的存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左右戰局,但是整體上來說,狙擊手的存在還是相當重要的,沒有他們,勝利的天平就會移向對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