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貓財經
原標題:GDP排名下滑最快的城市,這個明星大省佔了一半……
作者|貓哥
來源| 大貓財經
各個城市之間的經濟競爭,絕對是這些年大發展的一個原因,所以各地的GDP排名大家一直很關注,排名高的城市機會多,掙錢也多點。
過去這些年,排名下滑最厲害的城市有哪些呢?前十名是這些:
吉林、通遼、鞍山都掉了100多位,前10的城市裡,東北、內蒙古各有兩個,河南一個,剩下的城市居然都在山東……
擴大一點範圍看,排名下滑的前20裡面有8個是山東的,除了上面五個,還有威海、淄博和德州,平均後退了20多名。山東一共就16個地級市,8位都上榜了,情況有點嚴重。
要知道,長期以來,山東在中國經濟的省排名裡一直都是前三位,妥妥的「優等生」。
最早的時候,山東是重要的軍糧供應地、糧食大省。改革開放後,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業快速發展,山東在1982年拿下了GDP全國第一,直到1990年被廣東超越。
現在山東的農業在全國來看,還是排名前列,整個北方都指著山東壽光的蔬菜基地供應,前年那裡發生水災,北京的菜價立馬漲了超過30%。
進入21世紀後,山東的重化工業建設開始一路狂飆,以石化、煉油等為代表的重工業蒸蒸日上,工業產業鏈齊全,加上靠海有港口有渤海灣,經濟總量一直保持在全國第二、三名的高水準排位。
不過,在國家倡導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之後,山東開始調研重化工企業的汙染情況,推行 「三去一降一補」,能整改的企業整改,無證照難治理的企業乾脆關停,在2017-2018年之間關停了超過10萬家企業。
最近幾年山東的GDP雖然仍舊在增長,但增速已經出現明顯的下滑,2019年甚至只有5.5%,在全國排名靠後,僅比東三省、天津、內蒙略好。
02
GDP排名在下滑,山東很多城市的房價也在下跌。
2017年之後,出現一輪房價退潮,但是細分區域看,一二線城市還是比較堅挺,尤其珠三角、長三角,跌得比較厲害的,除了東北,還有山東。
山東的下跌比較普遍。
特殊一點的地方比如乳山銀灘,房價一路下滑,加上炒作海景房的看房團哄騙,增加了巨量滯銷二手房。2005年當地房價尚且能達到3000一平米,現在已經跌到70平米的房子7.3萬一套賣不掉,一平米也就1000元左右。關於這個大家可以看看貓哥之前寫過的一篇文章《房價暴跌60%!海景房買到就虧》。(戳連結閱讀)
省會濟南和港口城市青島也好不到哪裡去,直接上榜了全國房價跌幅前三甲:
山東的其他城市房價也是跌多漲少,威海、聊城甚至雙雙跌破萬元。
03
大家都知道,支撐房價和經濟很重要的一項指標就是人口數據,山東在最近幾年都處於人口萎縮的狀態。
出生人口自2015年開始下滑,2016年受二孩政策影響出生人口回升了不少,但是反彈只有一年,2017年開始又繼續往下走,出生率越來越低,去年僅達到11.77%。
看看詳細的數據就知道原因了,年輕人連一孩都不願意生了。2017年,山東出生人口達174.98萬人,其中一孩生育登記47.8萬人,二孩生育登記116.9萬人,是一孩的兩倍多。
生的少不說,人口還在不斷流出,去了長三角珠三角等更發達的大城市圈,而大多數離開山東的人,都是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年輕人。
這樣帶來的後果,不只是人才流失,還有嚴重的老齡化。
現在山東65歲以上人口佔比高達15.77%,而廣東的這一比例僅為9%。另外,山東15到64歲人口佔比遠低於廣東江蘇浙江,僅為66.17%,其他三省這一比例均超過70%,尤其是外來人口大量流入的廣東,高達74.72%。
這也意味著人口紅利越來越少。
04
說了這麼多,那山東數據下滑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比較重要的一點,就是擠水分。
長期以來,一直有人說統計數據看不懂,比如為什麼全國的GDP小於各省GDP之和?其實說白了,就是重複統計,一個數據可能兩個省都算到自己頭上了,總數肯定就超了,於是前兩年要求擠出水分,核對之後,好多省都修改了自己的數據,南方城市變動幅度不大,而不少北方城市都核減掉不少,天津、吉林、黑龍江甚至核減了超過20%。
山東也核減的也不少,很多城市數據就有點難看了:
最後的總和數據,山東修訂前2018年GDP是7.65萬億,調整之後是6.66萬億,少了將近一萬億,一下砍掉13%。
這只是統計數據的問題,更深一點的原因,則在於這幾年山東的產業結構調整有點難。
現在山東主營業務收入排前列的行業是啥呢?輕工、化工、機械、紡織、冶金,多為資源型產業,有點「傻大黑粗」,拉出明星企業一看,還是二十年前的哪些,青島啤酒、海爾之類的,不夠酷,這幾年最掙錢的金融、科技基本都沒趕上,競爭力自然差點。
這倒不是他們不願意搞,前幾年搞「騰籠換鳥」,就是想抓住這些新新產業,但是籠子騰了,鳥沒來。
那些高科技、網際網路之類的,還是集中在北上深杭。
05
為啥搞不起來呢?
原因很多,山東的最大問題可能是傳統思維太強大了。
不少山東人對於體制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
山東大學是山東境內最好的大學,而據說國家電網一直是接手山東大學學生人數最多的公司,光2019年就招了232名。
有種說法是:山東丈母娘眼裡有兩種工作,事業編和其他。而她們眼裡有三種工作是最好的:公務員、老師和醫生。
山東大學黃少安教授曾經做過一個調查:你認為搞好企業最重要因素是什麼?三分之二山東民營企業家把「與國有企業領導和政府官員搞好關係「」作為首要因素。
為啥會有這麼強烈的體制內情節呢?
這就跟歷史相關了,作為儒家文化的發源地,」君子當入仕」這句話是說了幾千年了,山東籍的官員一直就多,省部級以上官員的數量也很多,耳濡目染,自然就有這個情節了。
當不了公務員,最差也得去個國企吧?
因為能源、重工業、紡織一直唱主角,所以國企的穩定性、安全感是深入骨髓的,即便是當地的一些明星企業,比如青島啤酒這樣的,雖然有不少外國股東,但大股東也是國資委。
國企發達,民企的經濟活力自然就差點。在2019胡潤中國500強民營企業榜單裡,山東民營企業上榜數量有23個,比江蘇少不少,而浙江上榜數量幾乎是山東的3倍,廣東幾乎是山東的6倍。這個差距就有點大了。
更讓人詫異的是,有些民營企業家,掙了錢之後想的也是怎麼進入體制內。
前些年被巡視組挖出來的「五假副部」盧恩光就是個壞典型。
本來靠生產玻璃製品掙了上億的身價,踏踏實實掙錢不好嗎?
不好,非要去當官,改年齡、賣學歷,把7個孩子寫成2個,反正資料沒幾處真的,先是花錢當了公辦教師,又花錢當了副鄉長,接著花錢又當上了縣政協副主席。
縣城滿足不了就向省城進發,混成了正處級,省城覺得不夠施展就向北京進發,先是大手筆贊助殘聯下面的華夏時報,混成了副局級,2003年為了能順利提任正局級,他再次拉來了1000萬所謂「贊助」,其實同樣是自己企業掏的。
覺得報社不算從政的主戰場,有各種花錢跑官,進了司法部,一路成了副部級幹部,這多虧是巡視組出手了,雖然這是極端案例,但你能看出這人官癮有多大。
06
所以之前山東書記就說了,「山東這差距、那差距,最大的差距在體制、機制上。」
這是說到點上了,體制、機制改改,山東能有多強還真不好講,為啥呢?因為底子好。
國企就不說了,像傳統農業,山東的科技進步也很快,壽光蔬菜基地用的全是最新的控溫控溼大棚等技術,已經是現代農業模式。
而且,山東的民營經濟也有潛力,山東有很多悶聲發大財的小鎮,一個鎮就是一個產業,市場佔有率能傲視全球,但十分低調。
濰坊市昌樂縣鄌郚鎮的吉他佔了全球三分之一的市場,鎮上很多人家裡就是工廠,可謂是全民做吉他。
從李詠帶起來,風靡全國的砸金蛋活動,所用的金蛋:
全國的金蛋超過80%產自於一個村子,山東臨沂市費縣水湖村,沒想到吧?
最牛的,還屬山東菏澤,這裡有運往全國的牡丹花,也有運往全球的棺材。
牛到什麼程度,全國80%以上的棺材來自這裡,甚至日本90%以上的棺材來自菏澤,基本可以說壟斷了。
日本專門有節目報導此事。
不只是銷量大,雕工還非常好,深受國內外買家的好評:
所以,不見得北方經濟一定不行,山東手裡就有一副好牌,關鍵看以後如何出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