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春天宅在家的時間,重溫了好多電視劇。從《甄嬛傳》追到《延禧攻略》,宮鬥看著還是挺有味的。
《延禧》女主魏瓔珞,看著就很爽,是一個以牙還牙、聰慧伶俐的狠角色。
自從做了媽媽,不論看什麼劇,都能看到育兒道理。果然,在看這部日常宮鬥劇,又一次發現了裡面有著育兒的道理。
教孩子寬容,但不是無底線的退讓
在劇裡我們看到了女主魏瓔珞的宮廷之路,走的實在不容易,但又絕對堪稱傳奇。
她是一個從小喪母,由姐姐一手帶大的孩子。而魏瓔珞從一開始進宮,為的就是調查姐姐的死因。
所以在她得知姐姐真正的死因後,希望父親可以和她一起為姐姐討回公道,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她的親生父親卻對此視而不見。
更讓她心寒的是,父親甚至為了做官有面子,完全不顧女兒的感受,選擇隱忍退讓。她的父親說出了「我們一家,可是一輩子都抬不起頭來」。
看到父親是這樣子,魏瓔珞因此而傷心失落,更對父親失望至極,也和父親生了嫌隙。
在外人看來,魏瓔珞的父親選擇隱忍退讓就是一個笑話,只能說是「慫」。
而隱忍退讓並沒有帶來安穩,和親王不僅不認為自己有錯,甚至還想再欺負她,而和親王的母親更是直接想殺了魏瓔珞。
是父親的退讓和不重視,讓事情不但沒有得到解決,反而和女兒的關係疏遠,更是給女兒帶來了危害。
看過一句話:沒有底線的寬容就是在縱惡,沒有原則的善良就是在犯蠢。
父母是該教育孩子寬容,但不是無底線的退讓。無底線的退讓,不僅不能保護自己,反而會害了自己。
教育孩子受到欺負,要學會保護自己
魏瓔珞是一個嫉惡如仇、足智多謀,秉性純良,雷厲風行的女孩,是一個不好惹的姑娘。只要別人欺負了他,不論是誰,她都要還擊回去。
剛進宮時,同房間的繡女嫉妒她的繡工,故意欺負她,用茶潑溼她的被子。她二話沒說就出去拿了一桶水,全倒在那個宮女身上和被子上。
並且她對大家說道:「我魏瓔珞,天生脾氣爆,不好惹,以後誰要是再敢唧唧歪歪,我有的是辦法對付她!」
從此以後,宮女們再也不敢找她的麻煩,聽到她的名字都要嚇得哆嗦。
每一次她都能精準地反抗,也是因為她非常自信,面對事情都可以想到辦法來保護自己。
有一次,宮女玲瓏偷走了她給皇后娘娘繡鳳袍的線,並且剪碎了鳳袍,想害死她。
一般人要是遇到這樣的事,肯定就亂了陣腳。然而,魏瓔珞鎮定自如,立馬想到了解決辦法,找人一起繡,沒有了孔雀羽線,就用其他的來當替代品。
看到魏瓔珞這樣遇事會冷靜自信地處理好,面對別人的欺負能夠做到不退縮,反擊保護自己,很欣慰。我們養育孩子,也想把孩子教育成這樣。
有很多孩子在外面受到欺負,而不敢反擊不懂得保護自己,更不會像魏瓔珞這樣做到敢於反抗,能言善辯,不被欺辱。
最近又曝出了諸多安全問題,尤其是女孩子,一定要懂得保護自己,不被欺負。
為人父母,當然希望自己能夠保護孩子,可是我們不可能一直陪伴在孩子身邊。所以,一定要教孩子在受到欺負時懂得去反擊,保護好自己。
學會保護自己,是一生的必修課。
別把對孩子的愛,變成對他的害
有句古話叫:嚴父出孝子,慈母多敗兒。在這部劇裡就有這樣的一個代表人物,裕太妃,愣是把愛孩子變成了害孩子。
經歷過「九子奪嫡」之爭的裕太妃,深深地明白在帝王家生存是多麼艱難,所以為了能保兒子平安健康,她要求兒子弘晝從小掩藏鋒芒。
作為母親,想要兒子平安健康長大,這份愛算是明智的。可是,作為一個慈母,她對兒子是百般地溺愛,進而將兒子養成了蠻橫霸道無理的模樣。
弘晝仗著皇恩,在朝堂外當眾毆打重臣,在皇帝茶宴上戲弄同族宗親。惹得眾人很憤怒,但又不敢言語。
後來,瓔珞發現是弘晝喝醉酒後侮辱了姐姐,之後又被弘晝的母親裕太妃殺害了。
明明裕太妃知道了這件事,可她不覺得是兒子的錯,反而不加以管教在縱容他,使得弘晝不知悔改,而是對瓔珞也產生了邪念。
當被瓔珞發現,裕太妃再次包庇兒子的罪行,對此沒有絲毫愧疚之心,甚至將瓔珞一頓虐待,並用瓔珞父親的生命作為要挾。
最終不僅害了兒子,也弄得自己落了個身敗名裂的下場。
慣子如殺子,倘若不是裕太妃一味的縱容和包庇,他們母子倆的結局或許大有不同。
每個熊孩子背後都有一個熊家長,弘晝就是那個惹是生非的「熊孩子」,而裕太妃就是典型的熊孩子背後的熊家長。
是裕太妃過分的溺愛孩子,愣將一個本是聰明伶俐的孩子變成一個「強姦犯」。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私的,但是愛也要適度,不是有求必應的滿足,不是無底線的縱容,更不是無限制的溺愛。
生活中這樣的父母不抓一大把。他們習慣性地認為:孩子年紀小,很多事都不懂,所以即使犯了錯也正常,不用太較真。
比如,之前看過一個新聞,有個孩子在餐廳裡想要年輕姑娘的手機,被拒絕後就往別人的火鍋裡吐口水。這個孩子的父母對此不僅不管教,反而毫不在意地說:「孩子小,不懂事,讓一讓就好了。」
真正有格局的父母都懂得,一味嬌慣、縱容、包庇孩子的錯誤,不是對孩子的愛,而是對孩子的害。
培根說:幸福的家庭,父母靠慈愛當家,孩子也是出於對父母的愛而順從大人。
撰稿:路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