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說過,很多市場標準雖然不是Intel提出的,但偏偏確實Intel拍板的。畢竟市場佔有率優勢巨大,這是短時間裡面改變不了的。
比方說,AMD早在上世紀1998年就搞出了一個能針對於多媒體應用,尤其遊戲方面的3D Now!指令集。這本質就是一套SIMD多媒體指令集,支持單精度浮點數的矢量運算,用於增強x86架構的計算機在三維圖像處理上的性能。曾經一度有部分3A大作支持,也是當時一大熱點。
1999年,intel也推出了作用相似的SSE指令集,並因為其市場佔有率,後續軟體和遊戲更多對其優化。雖然沒有像3D now!那樣子在遊戲加載的時候彈出標誌,但後續AMD都要兼容SSE而且在K10的時候放棄自己的3D Now!指令集,
誰是大佬,不用再說了吧。
要說本本的領域,Intel的地位就更加超然。你知道,世界上GPU佔有率最高的廠家是哪一家嗎?Intel!
過往品牌機、本本、商務電腦都是集成顯卡以及核顯為多數,而這多數裡面又幾乎都是Intel的。雖然說,AMD有APU,圖形性能絕對吊打Intel,然而佔有率還是遠遠不如。
最近,Intel又提出了新的Evo認證標準。
Evo認證涉及到了性能、續航、喚醒速度,甚至Wi-Fi、接口、屏幕尺寸、厚度、散熱的標準,其中核心指標的有以下方面。
Intel EVO平臺認證有幾個核心指標,包括FHD屏下續航時間超過9個小時,這就意味著任何一臺EVO筆記本都可以支撐8小時以上的工作時間,避免工作中出現續航斷電的尷尬。
其次,EVO筆記本還要支持快充,30分鐘充電就能用4小時以上。哪怕早上出門前發現沒電,起床洗刷的時間就可以讓筆記本支持數小時的工作時間。
除了這兩點之外,EVO筆記本還要能支持Wi-Fi 6網絡和Thunderbolt 4接口,前者可以提供1000Mbps以上的網速,後者可以提供40Gbps的傳輸速度,是USB 3.0接口的8倍,4K及8K視頻也能快速傳完。
當然,EVO筆記本非常關鍵的一點就是使用全新的11代酷睿處理器,CPU、GPU、AI三大單元都升級了,生產力效率大幅提升。
Intel這次推出的EVO平臺認證提出了Real-World性能,測試的項目不是簡單的跑分,而是數十項實際應用的性能,包括Chrome網頁瀏覽、視頻播放、遠程會議等等。
Intel這次推的EVO平臺認證是筆記本電腦的一個分水嶺,為了保證用戶的使用體驗,EVO平臺認證有著嚴格的標準和門檻,性能測試也是以真實使用為目標的,通過EVO平臺認證就意味著這款筆記本不會有拖後腿的地方。
某個程度來說,Evo認證是大大簡化了一般人選擇本本的難度。
其實,過往Intel也有類似的認證,對於筆記本的發展有著指導作用,比方說迅馳技術。迅馳技術Centrino 的名字由來於Center(中央)和Neutrino(微中子)的結合,代表一種微小,快速,且功能強大的裝置。
核心內容其實就是三個—筆記本要用筆記本專用的CPU和晶片組,還需要有Wifi的支持。這些東西在現代看起來是平常的,但是過去的本本是比較無趣的。
奔騰M之前,本本用的還是臺式機的CPU,晶片組也是,所以發熱、功耗、續航都非常拉跨,更別說,到處找網線的尷尬了。當然了,早期的本本就是商務的,一般人用不著,也買不起。
兩代迅馳技術,涉及到7代的處理器,對業界影響深遠。
2011年,英特爾推出了「迅馳」貼紙的繼任者:超極本。超極本是一種性能強大而又輕薄便攜、同時兼具快速響應能力的筆記本。從這個時代開始,人們習慣用硬幣來丈量筆記本的厚度,但卻不用再為便攜而犧牲性能。「超級本」規定產品必須厚度在20mm以下,重量少於1.4kg,同時還能有5-8小時的續航能力。只要筆記本上貼有「Ultrabook」的標籤,就意味著外觀時尚且性能強勁。
超極本的出現,大幅度提高了本本的便攜性和續航能力,本本本來就不應該是沉重的,這才是筆記本應有的樣子。
其實某個程度來說,Evo認證就是雅典娜計劃2.0而已。雅典娜計劃是英特爾希望通過矩陣式升級,使得筆記本在部分功能上向智慧型手機靠攏,獲得部分與智慧型手機相似的體驗。英特爾此舉並非將筆記本推向手機的對立面,而是希望筆記本產品吸取智慧型手機的部分特性,找到一個平衡點,目的是讓消費者在使用筆記本的過程中獲得更好的體驗。
Athena 1.0的規範主要包括性能(Performance)、響應速度(Responsiveness)、連接性(Connectivity)、人工智慧(AI)、全天候的電池續航(All-Day Battery Life)、即時啟動(Instant Action)以及外觀(Form Factor)。
其中性能(Performance)和響應速度(Responsiveness)要求系統搭建在具有睿頻技術的英特爾酷睿i5或i7處理器,至少配備8GB雙通道內存以及至少256GB NVMe SSD,英特爾傲騰內存H10可選。
即時啟動(Instant Action)要求筆記本睡眠時打開筆記本的蓋子、按下開機鍵或要求紋驗證實現喚醒筆記本的時間需要低於一秒鐘。
連接性(Connectivity)要求支持英特爾CNVi WiFi 6(速度在千兆以上)或千兆LTE行動網路,可以實現快速且穩定的網絡連接;且配備支持Thunderbolt 3的Type C接口。
全天候的電池續航(All-Day Battery Life)要求播放本地視頻至少16小時,實際使用場景中續航9小時以上;支持通過USB Type C接口的快充功能。
人工智慧(AI)要求支持遠程語音服務以及對OpenVINO和WinML的支持。
外觀(Form Factor)要求擁有觸控螢幕、精密的觸控板、輕薄或2合1的設計、窄邊框等為消費者帶來更好的體驗。
從上述可以看出,未來的本本不單單是跑分,還要求在響應速度、外觀、續航、網絡連結、人工智慧都提出要求。很有可能,以後大家會習慣了像使用Siri那樣使用個人電腦。
傳統PC的使用習慣向智慧型手機方向發展,這一點,無論是Intel還是微軟都是這樣子。微軟在推出win10之前也是一大堆未來的規劃,也是因為如此,大家覺得win10不好用的原因就是因為多了很多針對於觸控操作,類智慧型手機操作的方式。
比方說,微軟小娜就是一款個人智能助理。它「能夠了解用戶的喜好和習慣」,「幫助用戶進行日程安排、問題回答等」。 Cortana 可以說是微軟在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領域方面的嘗試。微軟想實現的事情是,手機用戶與小娜的智能交互,不是簡單地基於存儲式的問答,而是對話。
它會記錄用戶的行為和使用習慣,利用雲計算、搜尋引擎和「非結構化數據」分析,讀取和「學習」包括手機中的文本文件、電子郵件、圖片、視頻等數據,來理解用戶 的語義和語境,從而實現人機互動。 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就是,假如手機中記錄的日程顯示將要參加會議,那麼不需任何操作,Cortana 到時就會自動將手機調至會議狀態。 這也是微軟的 研究,從個人計算機(personal computer)走向個人計算(personal computing)的開始。 微軟Windows系統負責人Joe Belfiore(喬北峰)已確認Cortana實現跨平臺。可通過App Store、Google Play商店進行下載。
可以說,人工智慧是未來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