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國動畫電影票房
今年中國電影市場突破440億,動漫電影也不甘落後,以42.5億票房佔據9.65%的份額。
2009-2015年,2011年由於《功夫熊貓2》大賣6億票房,致使當年整體佔比較高,動畫電影的票房整體還是呈現穩健的增長趨勢。
註:合拍指多國參與,為方便統計單獨記錄一項
觀察圖2,2015年動畫電影票房按進口國家計算佔比,可以發現國產動畫電影以18.3億票房首次超越美國。
然而實際情況,今年出現了現象級影片《西遊記之大聖歸來》,以9.56億票房超越2011年《功夫熊貓2》的6.5億,同時也刷新了中國動畫電影的票房紀錄。如果去除現象級影片,剩餘票房是由30餘部影片貢獻,其中僅《熊出沒》《十冷》票房過億,那麼可以發現目前中國動畫電影質量良莠不齊。
美、日動畫電影產業模式
日本動畫電影:動漫作為日本第二大支柱產業,擁有高度完善的產業鏈。漫畫從刊載-單行本-動畫-電影-遊戲-衍生品,動畫電影僅僅是其中的一個中間產物,而且從日本動漫業收入模式(圖3)可以看出動畫電影並非重要收入來源,所以上映的日本動畫電影,如《火影忍者》系列,《哆啦A夢》系列,宮崎駿大師《千與千尋》等,都是在嚴格評審後才製作的作品。
美國動畫電影:相對日本動漫產業來說,美國的動漫產業產業鏈複雜度較低(製作-放映-發行漫畫-音像製品-版權授權-衍生產品),而且動畫電影和漫畫關係也並非很緊密。如果說日本以漫畫為主,那麼美國則更偏向動畫電影。美國動畫電影基本遵循好萊塢電影模式,較長的製作周期,高額的製作及宣傳成本,換來的也是相當可觀的收入。
如下圖,2009年-2015年影響中國動畫電影市場票房的主要有國產、美國及合拍片。其中以美國動畫電影比重最大,而日本僅2010,2011及今年有引進,引進的基本是《哆啦A夢》《名偵探柯南》《火影忍者》等擁有大量受眾的影片。
已知中國動畫電影票房主要構成,具體觀察其總體趨勢(見上圖),合拍影片總體體量較小,今年有小幅度上升趨勢;美國進口影片近幾年整體呈現增長趨勢,然而今年出現下降拐點;國產動畫電影票房則呈現快速增長趨勢。
雖然中國動畫電影總體票房持續走高,但真實情況並不樂觀,以2015年為例,18億票房中,《大聖》佔到一半,剩餘32部影片,平均產出不到6000萬。而美國動畫電影雖然有所下降,但是平均產出超過2億。
近年來,隨著國家出臺多項政策支持電影、動畫產業發展,同時伴隨著網際網路的浪潮,動畫電影煥發了新的生機,每年都有大量的原創或IP改編的動畫電影被搬上螢屏。雖然票房參差不齊,差異也極為誇張。但是也不難發現一些規律,如《西遊記之大聖歸來》耗時多年精心雕琢的畫面,同時IP源頭為中國家喻戶曉的名著;《熊出沒》《十冷》等後起之秀迎合網際網路青年的口味,故事幽默詼諧,都取得了不俗的票房。而完全面向低齡的《潛艇》《摩爾莊園》等,由於其用戶群體單一,同時基本無自主消費能力,致使依舊無法逃脫千萬級票房的禁錮,說明低齡已不再適應中國動畫電影市場。中國動畫電影正在朝著大製作,面向更廣闊年齡層群體的方向發展。
已然到來的2016
上圖為目前已確定上映時間的動畫電影片單,目前預計今年上映的動畫電影數量(不完全統計)逾26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