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只是為了自己的生活打拼,現在帶動大家一起過上好日子,心裡更開心了!」在清鎮市黔林藥材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消毒間內,王林正與幾名工人忙碌地搬著菌包。 作為土生土長的站街人,王林小時候家境清貧。為改變家裡生活條件,十三四歲的他外出務工,拉磚頭、挑泥漿,只要是自己能做的活都去攬來做。上世紀90年代中期,頭腦靈活的王林改行學廚藝,在貴陽市大西門租店鋪賣腸旺面,當起了小老闆,員工24人。
講解菌包消毒及接種
「那時候,人年輕,有衝勁。當時月租金高達7300元,可腸旺面每天能買出兩三百斤,毛收入一天最少也有7000到8000元,每天純利潤3000餘元,年純利潤超過100萬元。」談起那幾年生意火爆,王林面露微笑。 時間到了2003年,受「非典」影響,王林的腸旺面生意發生斷崖式下滑,每月虧損1萬元至2萬元。堅持了5個月,王林最終放棄,並沉寂了很長一段時間。 2013年,王林看好中藥材種植商機,於是用心學習研究中藥材特別是天麻的種植技術,並在百花湖租了1萬餘平方米場地專門種植天麻,年利潤近30萬元。
講解天麻種植
2015年,聽聞百花湖有一個來自站街的人在那邊種植天麻成效顯著,站街鎮於是組織人員前往參觀,並勸說王林回家鄉發展:「你是站街的人,在外創業這些年也有經驗,不如回到站街發展,帶動大家一起幹!」
一語驚醒夢中人!出來打拼了這麼多年,卻差點忘了自己來時的路!王林決定回鄉發展,生產食用菌,同時將村民閒置的300畝山林、荒坡和80多畝地承包過來種植天麻、靈芝和食用菌,合作社也組建而成。
發放工人工資
合作社用村民們的300畝閒置山林荒坡種植野生菌,承包費每畝每年30元,村民們每年按各戶林地佔比共分收益9000元。林地裡的種菌期和採菌期,參與種採菌的村民每人每天有收入150元左右,月收入4000元至6000元,林地又得到有效管護。基地正常情況,每天能吸納30多人打工,種採菌用工高峰多達170多人,每年開出的民工工資100多萬元。村民羅賢會坦言:「以前在外邊打工,照顧不了家庭。現在好了,可以在家門口的合作社裡做活路,每月有四五千元的收入,還可以照顧老人小孩。」
王林向筆者算了一筆帳,田地用於種羊肚菌,平均畝產生菌300斤,每斤價格60元左右,畝產年收益可達18000元左右。
採收羊肚菌
王林的食用菌產業發展也不是一帆風順。2015年6月,連綿一個多月的大雨讓地裡長勢良好的天麻種被泡爛,損失約四五百萬元。而2019年冬天的一場冰雹又讓田裡的羊肚菌顆粒無收,損失慘重。即便如此,王林始終沒有灰心。
2016年,王林成功當選了站街鎮人大代表。身份的轉變讓王林更加堅定以產業帶動周邊群眾脫貧致富的初心。經過幾年的摸爬滾打和潛心專研,王林種植的羊肚菌、天麻、靈芝等產出越來越喜人,品質也不斷提升,合作社效益持續提升,2019年利潤60多萬元。楊焦
編輯 羅昌
編審 孫曉蓉 田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