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紅樓夢與基督教文化》談:透過基督來詮釋社會文化

2020-12-06 基督教資訊平臺

如果說把《道德經》或者《易經》什麼的,拉出來與基督教文化相比較,還似可理解和接受。但如果有人把四大名著中的《紅樓夢》也扯拽出來,與基督教文化相對比和論證,自然會給人一頭霧水,不知所以。偏偏這幾天真就讀到過這麼一篇文章,而且是以論文的形式出現的,作者也是一臉的嚴肅和認真。也許是作者謙卑的話語影響了我,才使我繼續閱讀下去,否則,我就會像很多基督徒那樣,不等讀完便會下其斷語,加以堅決的否定。

且不論文中內容的是與非,也不論文中論述是否牽強,僅就作者的這番探討的勇氣和膽量,我倒覺得就應該得到讚賞和鼓勵。以文章內容來看,作者顯然不是一個信仰者,只能說是一位基督教研究學者。一部《紅樓夢》,小說家讀到的是人情世故,散文家看見的是風土習俗,詩人領悟的是奇幻美妙的意境,哲學家窺見的是洞明幽深的哲理。在一個基督教研究者眼裡,能在這部宏偉的大作裡發現其中蘊含的基督教文化元素,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其實,不但對《紅樓夢》是這樣,對其他任何一部文學作品,每個人在讀它的時候,都會有各自獨特的一圈一點。因為,每個人有每個人看問題的視角,所站位置的相異,自然會產生「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情況,這也沒有什麼奇怪的。因此,基督徒或者基督教文化研究者,能夠從浩瀚的古典文化中發現一些與基督教文化相吻合的元素,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了。也是因為,神的作為不但充滿在《聖經》裡,也普遍存在於各類文化典籍之中。因為,任何一部文化典籍都是人類社會與人生的真實反映和記錄。也就是說,神對這個世界,不但有祂對祂選民的特殊啟示,也充盈著祂給以整個人類的普遍啟示,正如保羅所說的那樣:「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

當下,被神興起了一大批基督教研究學者,在基督教文化方面的貢獻是特別顯著的,如果到網絡書店去瀏覽,會看見許多基督教研究學者寫出的一些論著。這些學者,有些並不是基督徒,但對基督的理性認識卻遠比基督徒深刻的多,這就可以看出,神給以人類的恩典、給以人認識祂的機遇,並不是僅僅基督徒所獨有的。

可是,當我們這些被神揀選的基督徒,一方面在承認神的作為無處不在,一方面卻在實際的認知上否定這一點。認為只要忠於神,就應該排斥文化,認為文化是屬於這個墮落世界的,對那些非基督徒的研究學者,總是以鄙夷的姿態加以蔑視,甚至拒絕閱讀他們所出版的著述。

其實,這種「反智主義」的傾向不是現在就存在的。早在初期古代教父時代,基督徒遭遇迫害之時,就對希臘與羅馬文化持否定的態度,最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北非的拉丁教父特土良。這時的基督徒普遍堅持應該效忠基督,拒絕向皇帝低頭,拒絕當兵,拒絕參與政治,拒絕希臘哲學和通俗文化。

正是這一信仰觀念的延伸與影響,使得中世紀出現了修士和修女以及隱居沙漠苦修的修士等,許多信徒逃避世界,極力追求所謂聖潔的「道場」。即便在宗教改革後,依然出現了「重洗派」與由此衍生出的「門諾會」,英國的「貴格會」信徒等,就連大名鼎鼎的俄國文豪託爾斯泰,都曾經堅持與周圍的文化完全隔離。據傳說,即使到了現在,美國和加拿大仍然存在一些堅持拒絕現代文明事物的信徒,他們拒絕用電,拒絕開車,與世隔絕,以務農為生。

這種將「文化」與「世界」等同起來,把基督與文化對立起來,對文化內在的信仰和價值進行全盤否定的主要原因,就是認為魔鬼可以利用文化,便認定文化本身必然是邪惡的。這種觀念讓基督徒的信仰,在不知不覺之中陷入一種困境之中,自以為肉身離世而居便能聖潔,卻不知道「世界」依然在他的心中,心中的那種來自原罪的罪性,更是永遠揮之不去的。

另一種觀念是,認為基督就在文化之內,文化與教會之間完全可以互相融通,認為可以透過基督來詮釋文化,或者透過文化來認識基督。這種觀念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主後3世紀出現的「諾斯底主義」。他們將基督教變異為一種哲學的思想體系。宗教改革後,採取類似立場的思想家很多。比如英國著名的洛克,還寫出一部惶惶大作《基督教的合理性》一書。

再一種觀念認為「基督在文化之上」,如二世紀的革利免,十三世紀的阿奎那等。認為基督並不與文化對立,而是利用文化中的優良成分作為工具,來達成他的目的。阿奎那一方面接受基督與文化,但又堅持基督遠在文化之上。認為亞里斯多德的哲學體系和人的理性,都是神的恩賜,應該毫不猶豫地接受。

但宗教改革領袖馬丁路德認為,神是全善的,人類和文化卻是罪惡的,而基督徒正活在這兩者之間,處於一種「悖論」的張力之下。基督徒既是罪人,又已被算為義人,既相信,又有疑問。既有得救的確據,又好像沿著不確定的刀鋒上行走。在基督裡一切都變成新的了,可萬事又好像與起初沒有什麼兩樣。由此,基督徒既是神國的子民,又是人類的一份子,既屬於這個文化,也無法置身事外。基督徒有責任同其他人共同參與這個墮落世界所必須奉行的制度和事務。但不是因為這個制度和事務的完美,而是因為:「沒有權柄不是出於神的」,儘管這裡含有罪的汙染。正是在馬丁路德這種觀點的影響下,鼓勵基督徒參政從軍,去做各種工作,投身於社會之中。

但在對文化的闡述方面,奧古斯丁和加爾文的觀點,倒是應該成為我們的借鑑。他們認為,文化雖是墮落的,卻是可以被轉變的,甚至有可能籍著神的能力和恩典被救贖。也就是說,文化雖然有汙點,但其本質並非是罪惡的,而歷史展示的正是神在轉化及更新人類與文化上的一道景觀。

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從創造論角度上看,神所創造的萬物,包括文化,原來都是美好的,雖然它們被罪侵蝕,但基督的「道成肉身」在人類的文化中,就是在繼續這種創造的工作。第二,從人的墮落性角度上看,文化是因人的罪而受到了汙染,但其本質並不是惡的,神自然要救贖它,而不是取代和毀滅它。第三,從歷史的進展角度上看,整個人類的歷史就是神的作為與人的響應交融在一起的宏偉圖畫。這裡展示的是神救贖的心意和對人類的期待。

神不但要救贖人類,也期待文化和社會風氣等都得到救贖和更新。耶穌告誡我們基督徒在這個有限的世上要做「光和鹽」,讓我們在這個墮落的世界中轉換成一個特定的角色,來彰顯他對世人的愛和期望人類都得到救贖,因其有了基督的影響,這個世界的文化是都可能被轉化和改變的。

而我們所稱謂的「基督教文化」,其實就是在基督教信仰影響下的產物。這一產物,是由歷代基督徒在長期的信仰生活中逐漸累積形成的一種文化,並構成了基督教文明的主體。所以,基督教是這個產物存在的基礎,如我們對上帝敬拜的禱告詞、讚美詩、講章及一些論著、聖經中的精神價值和道德倫理觀念等。正是這一文化形態構成了基督教獨特的神學理論、哲學思辨方法、語言表達形式和文學藝術風格。

由此而觀,基督教文化已經成為推動人類歷史發展的強大動力,讓整個人類更加文明和富庶。因此,我們在對待那些非基督徒研究學者,應該秉持尊重和推崇的態度,鼓勵和讚賞那些主外人士對基督教文化發展所作的努力和貢獻。因為,一切社會形態和發展都是神的作為。如果用句哲學用語「存在即合理」,那麼,我們的愛心與寬容,就更容易接近基督所教導的境界。

但有一點是需要我們清楚的,就是那些非基督徒研究學者的關注點,主要落定在對基督教思想和文化上的興趣上,缺乏深刻的宗教信仰體驗,靈性生命很難得到重生。這也是基督徒與非基督徒最鮮明的一道分水嶺,所以,絕不能苛刻地以基督徒的標準來衡量非基督徒。

相關焦點

  • 基督教的「博愛」和中國的「仁愛」文化:哪一種文化更有力量?
    根據基督教倫理,這就是愛的力量,也是愛的回報:愛的回報的最高價值是戰勝死亡,獲得新生。比如耶穌基督的復活就是因為這一點。在基督教發展盛期,基督教的博愛主義發揮了重要作用,是一種凝聚人心的巨大力量。在這些危機時刻,基督教的修士們挺身而出,他們利用修道院和醫院救助了無數人,尤其是那些無家可歸的人,那些患病無法治療的人。從歷史來源上說,基督教收容所也是現代醫院的源頭,是國際紅十字會的起點。令人遺憾的是,在現代社會,基督教的博愛意識和人道主義精神似乎受到了很大損害。
  • 透過87版《紅樓夢》,觀人物服飾,賞華夏傳統文化之美
    透過87版《紅樓夢》,觀人物服飾,賞華夏傳統文化之美自軒轅黃帝開始,中華民族就實行「垂衣裳而天下治」,衣冠制度由此成為了整個古代傳統社會最為重要的制度之一,它是維護整個社會秩序的手段之一,是傳統文化中「禮」的重要內容。因此,古時,通過一個人的衣冠服飾往往就能判斷出這個人的職業和社會地位。
  • 有著偉大信仰的偉大的人民並不需要基督教文化
    最早新文化運動摧毀了舊文化沒有建設新文化,文化大革命又把我們很多價值體系搞亂了,今天有的學者來講,我並不完全同意中國不是法制社會,好像有了一套法律我們就能解決這些問題,不是那回事。」「美國發展是因為法制嗎?就是這個人漂亮是因為鼻子漂亮?不對。大家記住美國社會的發展它是基於基督教文化的。
  • 基督宗教何以在韓國社會紮根?
    通過梳理歷史可以知道,韓國基督宗教深深捲入韓國近現代民族國家的發展過程之中,這是它能夠從一個備受排斥的外來宗教轉變為今日在韓國最具影響力的宗教的原因之一。但進一步細究,其中不免存在矛盾之處。基督宗教畢竟是外來宗教,即使為了適應本地文化情景採取一定本地化策略,特別是在國家面臨危亡之際參與到救亡圖存運動之中,然而其根本的神學內核應當與韓國傳統文化有所區隔。
  • 福音使命與文化使命(上)
    應該說基督宗教已經進入了中國,進入了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但也應該看到,基督徒在中國總人口中所佔的比例仍然不大,基督宗教對中國社會的影響仍然不是很大,基督宗教也還沒有進入中國文化的主流。直到今天,我們沒有像德爾圖良、奧古斯丁那樣靈性豐沛、學養深厚的神學大師,還沒有建立融匯中國文化的神學思想體系,還沒有像《天路歷程》那樣深蘊基督教精神的宏篇巨著,還沒有大批在各行各業卓有建樹的基督徒。
  • 基督信仰的現代理由及其對於更新中國文化的意義
    基督信仰的現代理由及其對於更新中國文化的意義(2010年10月23日給江寧大學城文學青年的講座)田童心一經過總結可知,個人來到上帝面前,通常不外乎以下幾條路子:1、自幼出身於基督教家庭。2、超自然:例如受惠於神跡而皈信上帝。
  • 中國基督教新教的婚姻觀初探 - 基督時報—基督教資訊平臺
    保羅和耶穌同時代,是使徒時代的重要代表人物,為基督教的正統教義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新約聖經中的倫理思想最主要的就是耶穌和保羅的說教,其中所反映的婚姻觀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了基督教婚姻倫理的基礎。保羅是兩希文化的集大成者,他生為猶太人,又有羅馬公民身份,受教於迦瑪列。一世紀猶太文化是禁欲主義,而希羅文化則是對立的縱慾主義。那麼,在男女關係上,保羅是什麼立場呢?
  • 基督信仰中國化的聖經基礎
    「基督教中國化」是近日叫得最響的口號,但在教會的一些牧者、長執及信徒中間仍有不少疑慮,甚至引起教會及社會分裂的意見。因為對不少信徒來說,中國化目的是否將基督信仰核心扭曲、改變信仰、教義甚至修改聖經?但是對於社會中的非信徒大眾來說,亦有人以為中國化的目的,是否使中國人更容易接受基督教信仰?是否幫助基督教的傳播?
  • 基督教對歐洲三大神話系統的影響和詮釋
    不同的族群、傳統、信仰一旦被編織在一套「文化故事」(cultural stories)當中,這些故事便顯示出「創始神話」(founding myths)的功能。  通過「故事」建構「意義」的「創始神話」,本來的價值就並不在於真實:「神話並不是要描述真實,……神話所尋求的是改變真實(transfigure reality),從而為個人和社會提供道德和精神的意義。」
  • 九曲黃河入夢紅樓 「黃河文化與《紅樓夢》傳播暨河南省紅樓夢研究...
    「黃河文化與《紅樓夢》傳播」洛陽論壇會議現場河南省人大融媒體中心訊(記者 閻乃川 田凱中)「《紅樓夢》作為中華優秀文化的源泉之一,有著豐富的黃河文化底蘊。《紅樓夢》以女媧補天神話開篇,才有了『石頭記』的故事,而河南西華正是女媧補天神話的最早的發源地……」10月17日上午,由河南省紅樓夢研究會和洛陽師範學院聯合主辦的「黃河文化與《紅樓夢》傳播暨河南省紅樓夢研究會成立一周年」洛陽論壇系列活動,在洛陽師範學院隆重開幕。
  • 基督是什麼?這個問題讓基督教四分五裂,也讓羅馬帝國痛不欲生
    因此,基督的本質問題就必須弄清楚,只有這樣,才能發展壯大,不過也正因為這個問題,基督教內部爭論不休,最終的結果也只能是東西教區分道揚鑣,羅馬帝國風光不再,如果不是法蘭克帝國,基督教的命運真不可想像。基督的本質紛爭對於基督的本質,基督教比較正統的解釋是三位一體,而對三位一體公認最為標準的解釋出自著名神學家德爾圖良的名著《駁帕克西亞》。
  • 歐洲文明的三大支柱:古希臘古羅馬文明,基督教文化和日耳曼民族
    該書以清晰、幽默、發人深省的筆調,雜以活潑的插圖,敘述了一個不同凡響的文明,及其對人類社會的巨大衝擊與巨大貢獻。答案:在歐洲歷史上,基督教普及,教皇接受百姓乃至國王的信仰。雖然教皇一般不插手世俗社會的事務,但作為王權和教權兩大權力中心,國王和教皇往往是一起協商,共同管理歐洲的。直到21世紀的今天,教皇仍然存在,但是他實際管理的地方只有位於義大利境內的「國中國」梵蒂岡了。
  • 文化 末日來了?不可漠視的末世電影
    如果,我們細細地去檢視以上所談論數十部好萊塢的「末世電影」,將《聖經》彼得前書四章7~8節帶入:「萬物的結局近了。所以,你們要謹慎自守,警醒禱告。最要緊的是彼此切實相愛,因為愛能遮掩許多的罪。」 【《末日迷蹤》示現「被提」現象】2014年改編自同名小說的電影《末日迷蹤》,是整個系列的首部曲,由維克阿姆斯特朗執導,尼可拉斯凱吉飾演主角史雷,談的是聖經中末世的「被提」現象(基督徒未經過自然死亡而直接在地上消失,被接到天堂)。
  • 鮮花無數,海棠卻甚為獨特,透過《紅樓夢》,看海棠的文化寓意
    我國「海棠」文化源遠流長, 具有悠久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自《詩經》以來, 多少詩人為了表達對海棠的喜愛之情, 將其注入筆端, 以海棠入詩, 留下了無數首旖旎美麗的海棠詩佳作, 令後人嘆為觀止。杜甫、蘇軾、陸遊等著名詩人, 均有海棠詩流芳後世。「詩言志」, 詩歌是抒發個人情感的, 篇幅短小, 決定了海棠詩的「海棠」意象所蘊含的文化營養極其有限。
  • 基督復活是真實可信的嗎?
    人若要跟隨基督,必須抓住一個要點:基督信仰建基於一個歷史事實,就是耶穌基督是死而復活的救主!正如使徒保羅所強調的,復活是基督信仰的基礎、福音的中心,是所有信徒生活的起始點和指南針。如果耶穌沒有復活,我們所相信的便是徒然(《哥林多前書》15:17)。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基督教有復活節,但是其它宗教沒有。
  • 東正教、天主教和基督新教到底是怎麼來的?
    基督教與伊斯蘭教、佛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其實是對信奉耶穌基督為救世主的所有教派的統稱。公元1世紀,基督教誕生於羅馬帝國統治下巴勒斯坦地區的猶太人中,最初被認為是猶太教的一個分支,信徒基本為猶太人,但由於教義和禮儀等方面與猶太教的不同,逐漸從猶太教中分離出去,形成基督教。基督就是彌賽亞,即救世主,也是耶穌的尊稱。
  • 1920年代,非基督教運動的影響——上個世紀反對基督教的運動
    教會的規矩可以改變,基督耶穌卻常存;教會的機關和工作不免有許多的缺欠,基督耶穌卻是世人的最高榜樣。所以現在不少基督徒因為遭遇這些困難,有重新考察耶穌,要更明白地認識他。」[105]非基督教運動促使本色護教神學的產生反教活動激發若干信徒在救國的大前提下,營造了多姿多彩的本色護教神學。
  • 流傳了千年的道教咒語竟然是基督教的讚美詩!
    大慈悲,救苦難。誠哉,大君形象之祭司乃是耶穌!--雖然《呂祖全書》的輯書者劉體恕(無我子,清順治年間的道士)在《諸咒小序》內聲稱:「然佛咒類皆梵音」,川口弘行亦有嘗試透過梵語進行破譯。不過,「經咒」卻恰可譯出「Mashiha」(古敘利亞語:ܡܫܝܚܐ,彌賽亞)與「Ishoh」(古敘利亞語:ܝܫܘܥ,耶穌)的詞彙,的確與景教有相當密切的關係。
  • 從《紅樓夢》讀中國古代詩詞文化
    11月28日上午,由廣州出版社出版的《跟<紅樓夢>學詩詞》新書首發暨詩詞文化講座在廣州購書中心舉行。本書作者、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一南,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張海鷗等嘉賓與讀者現場分享了詩詞寫作與創作心得。
  • 王偉均:天主東來與西畫印傳——莫臥兒王朝時期的印度基督教繪畫藝術
    此後歷經敘利亞東正教、葡萄牙天主教和基督新教三個十分顯著的時期,發展至今。三個時期印度因受不同特徵基督教文化的影響,產生過不同的基督教藝術形式。基督教初傳印度時,正值印度佛教鼎盛期,印度藝術與佛教的關係太過緊密,基督教藝術發展甚微。因此,印度早期的基督教藝術作品,只有極少量得以流傳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