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夜開始,集結武漢。歸來滬上,已是春意盎然。
3月17日-18日,來自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上海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的兩支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分批啟程返滬。說著「武漢再見」,道著「上海儂好」,今天,他們抵達上海。他們,也是上海支援湖北醫療隊的首批返滬隊員。
脫下防護服,那些模糊身影,也將一一變得清晰。1649張面孔,以何種方式被銘記?讓我們一起細數,那些鐫刻在心的瞬間。
集結號
這場抗擊新冠肺炎的「戰役」何時能迎來終點?
1月23日,鐘鳴馳援武漢。
一個多月前,面對這個問題,中山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醫師鐘鳴說,他沒有辦法做任何的預測。
但他知道的是,只有整個疫情得到控制,發病人數降低甚至不再增加,危重病人都獲得救治,才是這場「戰役」的終點,「那個時候可能我們就可以回家了」。
小年夜,鐘鳴接到指令即刻奔赴武漢。行前,女兒跟他深深一抱:「爸爸,我們等你回家!」當日上午10時起,武漢「封城」。他踏入車廂前一刻的側影,成為人們腦中「逆行者」的模樣之一。
彼時,疫情形勢尚不明朗。武漢,已然是風暴之眼。
鐘鳴之後,逆風而行的隊伍,不斷擴大。除夕夜,晚六時許,家宴還未擺好,瑞金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陳德昌的電話響了,「今天晚上馬上就要走!」他說,自己和愛人都是軍人出身,「在國家有難之際,挺身而出是天職。」
醫院、車站、機場,見證了太多情感和誓言。這些場景成為上海集體記憶的一部分:要出發了,小夥剃光頭髮,成了「滷蛋頭」;醫療隊隊長語氣堅定:「我們絕不退縮,我們一起去,一起回來!」;行李箱排列鋪開,裝進咖啡、餅乾,還有成人紙尿褲,打包貼上標籤,場面像沙場點兵……
醫護人員的行李箱。
還有一些隱秘的情緒,在家人們心頭縈繞:丈夫已登機啟程,慢熱的妻子才意識到,還未叮囑注意安全,還未說「為你自豪」;聽到妻子被稱作「英雄」,送人的丈夫開始慌了;得知爸爸要去武漢,少不更事的兒子,寫了家書,放進父親出徵的背包,「將我和媽媽對你的愛藏在裡面和你一起出發」……
第二批馳援武漢的上海醫療隊在機場集結。
醫患間
就這樣,戰「疫」之中,醫生和患者,攜手同行。
直擊人心的力量,曾讓這三張照片刷屏。3月4日,在武漢三院重症病區,患者出現了自發性氣胸,來自上海仁濟醫院的醫生餘躍天跪著為患者進行胸腔引流。他從患者胸腔中緩慢抽出500ml氣體,10分鐘後,患者從呼吸困難慢慢轉向呼吸順暢。
餘躍天跪著為患者進行胸腔引流。
完成操作時,他的衣衫被汗水浸透,護目鏡和面屏,被蒸騰的水汽,密密布滿。
在連線上海新聞發布會時,餘躍天說,每個醫生都會選擇最適合、最有效的方式救治患者。而在這場攻堅戰中,每一個生命,都值得尊重,都值得努力,都值得冒風險。
劉凱醫生讓老先生欣賞了久違的日落。 醫院供圖
3月5日下午,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中山醫院劉凱醫生在護送病人做CT的途中,停下來,讓已經住院近一個月的87歲老先生欣賞了一次久違的日落……
「您覺得怎麼樣?」停下後,劉凱問老先生,後者答,「夕陽蠻好。」
看了三四分鐘回去後,老先生心情很好,很快入睡休息。
如今,老先生已經可以下床,核酸檢測陰性,「情況已經很好了」。他說,待康復後,他要為醫療隊員用小提琴拉一首歌,也希望他們能早日平安回家。
79歲患者金老先生用軍禮致敬上海醫生樊民。
3月12日,在雷神山醫院,79歲的金老先生即將出院。年紀大了、手抖,寫不了感謝信,面對醫護人員,這位30多年軍齡的患者說:「我給你敬個禮吧。」
病床上,老人神情肅穆地敬了一個軍禮,站在病床旁,來自嶽陽醫院,有著28年軍齡的上海醫生樊民回禮致敬。
疫情之下,醫患之間,相知無遠近,萬裡尚為鄰。
治心者
在武漢東西湖方艙醫院,來自東方醫院的臨床心理科醫生馮強,列印了自己的微信二維碼,貼在牆上、發給護士,走到哪兒,他手裡還總攥著一張,方便患者找到他。
醫生馮強和同事在方艙內張貼患者心理護理要領和注意事項。
在雷神山醫院,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推出「現代冥想新冠肺炎輔助康復」專輯,這是一段音樂,讓患者安靜地聆聽,每天反覆聽幾次。
華山醫院副院長馬昕曾在直播中說,治療不單單是生理的治療,還有心理的治療、對病人的安撫。
在2月21日,上海第九批醫療隊出發馳援武漢,他們是一支心理醫療隊,包括49位醫生、1位治療師。
還有一套心理援助的「上海方案」。
2月23日時,上海駐武漢心理團隊的隊長彭代輝告訴記者,上海支援湖北醫療隊前方工作協調組、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共同制訂了上海版的新冠肺炎心理援助方案,並製作了一系列海報。掃描二維碼,可以直接自己評估心理狀態並且自動反饋結果。
除了患者,支援武漢醫護人員的心理問題,同樣得到照護。
彭代輝遇到,有醫師進艙後,老擔心手套沒有封閉好,影響了工作;有個ICU護士,面對的全部是危重症患者,療效不佳,為此非常自責,情緒很低落。
2月初,「滬鄂心連心」心理諮詢室在武漢市三院住院部「開張」。諮詢師說,我們的紙巾總是消耗得很快。同時,一線醫護人員的緊張、委屈和焦慮,也在這裡消弭。
90後
和很多中年醫護相比,90後們還是孩子的模樣。抗疫、漫畫、追星、拍Vlog……「不曾吃過苦,卻從來不怕吃苦」,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詮釋,青年一代的理想、本領與擔當。
2月19日,抵達武漢雷神山的第一晚,90後護士鄒芳草畫了白大褂版和迷彩服版的護士姐姐、醫生哥哥Q版「出徵照」。
90後護士鄒芳草畫的Q版醫療隊隊員。
她來自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來武漢的前一晚,她在行李箱裡帶上了畫圖工具——平板電腦。
鄒芳草的工作畫風卻沒那麼輕鬆,她的主要工作是負責院感,每天都要盯緊同事的防護是否到位,同時進行很多應急培訓。
「一旦發生疏忽,那麼整個團隊都可能會面臨感染的風險。所以我每班都必須嚴陣以待。」她說,自己必須打起十二萬分精神,迎接每一天的挑戰。
「隱身」於醫療隊的「靈魂畫手」,還有來自上海瑞金醫院北院的朱酉琦,病人出院了,她送上自己創作的漫畫。
朱酉琦將自己的漫畫作品送給即將出院的病人。
她說,「以前大家印象裡90後都比較嬌生慣養,吃不起苦,但我們這個醫療隊近一半以上的人都是90後。」
有人說,SARS疫情時,他們還是被保護的一代,現在輪到他們去保護別人了。
隔著玻璃,同事為魏禮群舉著紙希望大家理解。
在武漢同濟醫院有一支氣管插管衝鋒隊,華山醫院麻醉科90後醫師魏禮群是其中一員。他在搶救一名危重患者時,病人的病情急轉直下,最終病逝。
魏禮群瞬間痛哭崩潰,他說,病人身後可是一個家庭啊!隔著玻璃,同事為他舉著紙希望大家理解,紙上寫著「對不起,他很難過,盡力了!!!」。
網友紛紛為他擔心,但同事說,他早已收拾心情衝鋒在搶救一線。
魏禮群後來在日記中寫下,「這裡並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傳承人
3月2日,在上海中醫藥大學的在線課堂上,馮其茂老師在鏡頭前展示了武漢雷神山醫院的工作牌。
馮其茂老師在上《西醫內科學》。
上海中醫藥大學龍華臨床醫學院方邦江老師在上《中醫內科學》。
臨床真實案例,就是最好的課程素材。多位臨床課授課老師作為國家支援湖北中醫醫療隊員身在武漢,前方戰「疫」同時,後方教學不停,他們把課堂延伸到了「雷神山」。
在《中醫內科學》網課上,方邦江老師戴著防護帽和口罩,只露出一雙眼睛,關於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法,他有太多的思考和想法要告訴同學們,學生們也都眼神專注,認真聆聽。
與前線老師連線後,有的同學深受感動,「從老師們身上,看到了醫者的仁心和鬥志。只要國家和人民需要,就要在第一時間挺身而出。這才無愧於我們的白衣戰袍。」
還有同學感慨於中醫傳承:從青蒿到中國第一個諾貝爾醫學獎……從「非典」時期廣州中醫的小試牛刀,到「新冠」疫期中醫藥的全程幹預,薪火代傳,百草不老。
「健康所系,性命相託」,出自《醫學生宣言》,來自前線的特殊一課,或許更能讓學生明白這句話的涵義。
3月3日上午,90分鐘的「內科學A」答疑接近尾聲,面對屏幕那端的復旦2016級臨床醫學八年制同學們,朱疇文發出一句感慨,「醫學是一個好專業,希望大家珍惜。你可以做很多事情,而這些事情是非專業的人所做不到的。」
朱疇文是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副院長,這節課開講前,他已經在武漢前線忙碌了24天,他是醫生,也是老師。在繁忙工作之餘,他完成了課程視頻錄製和在線答疑。
開講前,他向同學展示了幾張照片:出徵時醫療隊的合影,登機時的合影,他在前線幫隊員穿防護服的照片,以及上海9支醫療隊領隊集結的合影。
在授課ppt中,朱疇文在領隊集結的合影上,寫下十六個字寄語。復旦大學圖
在領隊合照上,他寫下十六個字「敬畏生命、敬畏專業、敬畏職責、敬畏規則」。
課後,有同學留言:這一章已然是意義特殊的一章。
朱疇文盼望著,疫情過去後,能回到課堂上,當面和同學們聊聊這段時間的感悟。「我喜歡上課,在教室裡,和同學們一起交流探討,這是非常鮮活的,這種場面啊,對我來說也是一種享受。」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