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重啟958名器官衰竭者的人生,這家醫院的大器官移植為什麼這麼牛?

2021-01-15 騰訊網

當生命的樂章戛然而止

有一群人

連接生與死

將逝者留下的禮物

鮮活地植入新生命之中

一個4歲寶寶不幸夭折,醫生將他捐獻的571克肝臟劈離為二,同時挽救了2個寶寶的生命……

患者身上切下來的「廢肝」,醫生想方設法「變廢為寶」,移植給另一位苦苦等待移植的患者,生命如多米諾骨牌一樣連環推動……

身患胰腺癌的70歲老人,在多家醫院表示無法完成切除手術後,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移植團隊創造性地用自體小腸移植讓他有了戰勝「癌王」的機會……

2020年,有958位像他們一樣的患者,接受了生命獨特的饋贈,在浙大一院重啟人生。這一年,浙大一院共完成大器官移植958例,省外患者超過63%,其中,小腸移植23例,連續兩年列全球第一;肝移植432例,列全國第二;腎移植458例,連續10年進入全國前三;心臟移植26例,列全國前六,移植數量與生存率再上新臺階,比肩全球頂級醫學中心。

2021年伊始,作為委省共建國家醫學中心和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的高峰學科,器官移植是引領浙大一院學科整體進步的核心力量, 浙大一院大器官移植中心捧出「成績單」,是移植團隊瞄準國際一流,不斷接近目標、超越目標的決心與信心。

大膽創新:挑戰移植技術「不可能」

一年完成958例大器官移植手術,涵蓋肝移植、腎移植、心臟移植、小腸移植、肺移植等,讓浙大一院成為國內開展移植門類最全的醫院。「要移植,找浙一」,成為很多苦苦求醫的器官衰竭患者口口相傳的經驗之談。

在國際國內移植領域,浙一移植團隊也以「全能」著稱。多數國內醫院以某學科移植技術單打獨鬥,而浙大一院是多學科移植全面發展,除了單一器官移植,還不斷挑戰肝腎聯合移植、心肺聯合移植等高難度複雜移植手術。

如果說器官移植是外科領域的「珠穆朗瑪峰」,那麼多器官聯合移植則是「珠峰」頂端最難擷取的明珠。

移植團隊以敢為人先、勇闖禁區的精神不斷挑戰「高精尖」技術。

2020年3月,新冠肺炎疫情尚未結束,一場全球首例多米諾移植在浙大一院手術室開展:心有大愛的逝者捐出了肝和小腸,其中的一半肝臟和全部小腸讓因多次手術、輸血產生嚴重免疫排斥反應的「短腸人」陳先生(化名)重生,另一半肝臟挽救了因肝衰竭瀕死的45歲張女士(化名),陳先生置換出的肝臟又救治了6個月大先天性膽道閉鎖的「小黃人」超超(化名),你救我、我救他,如同多米諾骨牌一樣連續移植,挽救3個家庭。

全球首例多米諾肝移植聯合小腸移植手術

8月,團隊又一次挑戰「不可能」:舟山有位「小天使」捐獻出肝臟,肝移植團隊通過開展最大難度的兒童供肝「劈離式」肝移植、多米諾肝移植,使3個寶寶重獲新生。那粗如牙籤、細若髮絲,粗細、走向都大不相同的血管和膽管如何精準地重建、精準地吻合?從構想、準備及實施,均對手術提出超高的技術要求,浙一移植團隊誓要攀上珠峰、摘得明珠!2020全年共開展兒童供肝「劈離式」肝移植手術13例「多米諾」連續肝移植手術7例

探索新路徑、開闢新領域、提出新理論,浙大一院移植團隊始終在獨創獨有上下功夫。

醫院自2019年開展小腸移植手術以來,已有來自全國各地32名「換腸人」在這裡重獲新生,他們最大的58歲,最小的5歲。多個「全球首例」在這裡誕生:全球首例多米諾肝小腸聯合移植,全球首例年齡最大供者活體小腸移植,我國著名器官移植專家、浙大一院黨委書記梁廷波教授和小腸移植中心主任吳國生教授聯袂,成功完成全球首三例系統化療後胰十二指腸切除聯合自體小腸移植手術,在根治胰腺癌過程中大膽運用小腸移植技術,幫70歲的朱先生(化名)、69歲的鄧先生(化名)和39歲的吳先生(化名)打敗「癌中之王」,也讓更多患者有機會接受手術,進一步提高了胰腺癌根治率。這是浙一移植團隊在探索疾病救治過程中的又一次創新突破,梁廷波教授就這項世界首創技術接受《Nature》主編專題採訪,相關技術成果獲2020年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移植團隊以臨床促進科研、科研反哺臨床,持續探索成果轉化新路徑。

新冠疫情期間,肺移植團隊創新性成功實施全球首兩例老年新冠肺移植,研究成果發表於全球外科領域排名第一的《Annals of Surgery》,將浙江省肺移植影響力推向全球。移植團隊參與撰寫的《新冠肺炎防治手冊》登上Nature官網,並被翻譯26種語言,與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共享,為全球抗疫提供「浙一方案」

刊登在Nature官網首頁的《新冠肺炎防治手冊》

相關焦點

  • 一年挽救958名器官衰竭者 這家醫院的大器官移植真牛
    2020年,有958位像他們一樣的患者,接受了生命獨特的饋贈,在浙大一院重啟人生。這一年,浙大一院共完成大器官移植958例,省外患者超過63%,其中,小腸移植23例,連續兩年列全球第一;肝移植432例,列全國第二;腎移植458例,連續10年進入全國前三;心臟移植26例,列全國前六,移植數量與生存率再上新臺階,比肩全球頂級醫學中心。
  • 醫院召開器官移植工作會議
    此次會議還特別邀請包鋼醫院人體器官獲取組織(OPO)醫師王連政、OPO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馮豔慧參加會議,並做主旨講座。王連政從人體器官移植的歷史背景、器官捐獻與移植體系的建立、器官捐獻移植案例實施流程等方面對器官移植技術進行了精彩的報告。
  • 4月齡腦死亡男寶寶捐器官 四川年齡最小肝臟移植手術完成
    這是繼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器官移植中心嚴律南教授於2012年左右所做的西南地區年齡最小的、2月半齡嬰兒肝臟移植手術後,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器官移植中心完成的,四川省內受體年齡最小、體重最輕的肝臟移植手術。剛開始以為是新生兒黃疸,接受治療後有所好轉,但後來出現病情反覆,輾轉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重慶的醫院後,確診為膽道閉鎖。肝臟移植是唯一的治療手段。出院回到老家後,瀟瀟因為腹瀉在當地醫院住院,經病友家屬推薦,來到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就診。「來的時候,孩子已經出現了嚴重的肝硬化和肝功能衰竭。」
  • 人體器官捐獻了解一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工作培訓班在肇慶市順利...
    為進一步推動人體器官捐獻工作的發展,12月8日上午,由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與我局聯合主辦的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培訓班(肇慶站)在我市順利舉辦。活動開班儀式上,市衛生健康局四級調研員陳偉雄提出三點要求:一是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人體器官捐獻和移植方面的技術先進,能夠保證肇慶市人體器官捐獻和移植工作的順利進行。二是要求全市各級各類醫院醫護工作人員要遵紀守法,依法依規開展人體器官捐獻工作,不得向省劃定區域外的OPO轉介潛在捐獻者的相關信息。
  • 感動社區人物金獎|劉源:讓上千位器官移植病人重生
    新京報訊(記者 彭衝)劉源是北京佑安醫院的一名器官協調員,每日奔走各地,尋找發現潛在的器官捐獻者。1月8日,新京報第十四屆感動社區人物評選頒獎典禮中,他獲得感動社區人物金獎。器官捐獻協調員劉源 新京報記者 侯少卿 攝在頒獎現場,劉源向大家分享了器官捐獻的流程以及自己在協調捐獻時遇到的困難、所付出的努力。「器官捐獻是給治癒希望渺茫的患者的家屬多一種選擇,是一種生命的延續。」劉源說,器官捐獻有六大原則:自願;無償;死亡不可避免;家屬接受死亡事實;直系親屬共同同意;死亡在前,捐獻在後。
  • 這位海歸專家專攻器官移植 想用三五年在四川實現異種器官移植
    他為什麼看重器官移植技術?近日,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敲開了四川省人民醫院院長辦公室的大門。  長在成都  學醫志向明確  他非「肝膽外科」不可  鄧紹平籍貫安徽,他的父親在抗戰時參加革命,經歷過淮海戰役,一直在部隊。
  • 新知|人體器官移植有望靠豬 異種器官移植 能否「救人一命」?
    在這樣的背景下,除呼籲更多人加入器官捐獻自願登記之外,另一種聲音也在不斷加強,「能否找到人類以外的其他供體?」實際上,全球各地的科學家正在從事這方面的研究:將人類以外物種的器官,移植到人體內,延續人的生命——這就是異種器官移植。從實驗室到臨床試驗再到真正推廣,異種器官移植已經進行到了哪一步?在成都高新孵化園,也有一家從事異種器官移植研究的企業。
  • 異種器官移植 能否「救人一命」?
    ●目前國內每年因終末期器官衰竭而苦苦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約有30萬人,很多需要器官移植的病人,在「缺口」面前,只能等待。但有一些病人,等不起。●異種器官移植的優勢,在於器官供體來源充足,而且可以批量化、工廠化生產,「人體器官移植要花費30萬-40萬元,異種器官移植的定價肯定是會低於這個。」
  • 異種移植:豬的器官「得天獨厚」
    12—14日,在長沙召開的第三屆全球異種移植臨床研究規範國際研討會上,國際異種移植協會主席Leo Buhler說。  異種移植,簡單說,即把一種動物的細胞、組織或器官,移植到另一種動物體內。人類期望通過這一技術,在符合安全和倫理的前提下,解決移植供體短缺難題,治療人類疾病。
  • 留下所有器官,他深情告別
    8日,25歲的齊先生和50歲的劉先生將進行眼角膜移植手術,為他們提供眼角膜的是新疆愛心志願者周先生。與此同時,周先生的心臟、肝臟和腎臟,已通過國家人體器官計算機分配共享系統分配結束,找到了不同的受捐者,經過器官移植手術後將繼續「工作」。
  • 兒子出生4個月 30歲新晉奶爸心肺衰竭命懸一線!「真沒想到我的人生...
    阿華是器官捐獻的獲益者,2019年3月14日,心肺衰竭的他,幸運地獲得了器官捐獻者最珍貴的饋贈,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接受了心肺聯合移植手術,成為全省第三例心肺移植受者。當一段生命的樂章戛然而止,器官捐獻為生命按下了重啟鍵,生命的旋律得以延續。
  • 上海器官捐獻志願者登記超38000人,今天這些...
    9月19日,由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和中國醫學影像技術研究會聯合黨支部組成的「生命接力先鋒隊」走進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仁濟醫院百餘位黨員醫務人員線上登記器官捐獻。截至2020年9月19日,上海市器官捐獻志願者登記已超38000人,共實現784例人體器官捐獻。
  • 廣東順德這家創新設計研究院展出器官移植與體外循環相關...
    廣東順德這家創新設計研究院展出器官移植與體外循環相關的全系列產品) 2020年12月18-20日,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主辦,中東器官移植協會和西班牙 DTI 基金會聯合主辦的第五屆中國-國際器官捐獻大會在廣州召開
  • 醫生為患者一次移植4個器官治癒3種病
    醫生為患者一次移植4個器官治癒3種病】年過四旬的廣東患者丁生(化名),此前身患肝硬化、2型糖尿病合併視網膜病變、腎功能衰竭尿毒症,被病痛折磨得苦不堪言。輾轉多家醫院就醫,都建議他進行肝移植和腎移植治療,但由於涉及器官較多,移植難度較大,丁生遲遲不敢下定決心。能不能一次手術解決多個器官的問題?他慕名向我國著名器官移植專家、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何曉順教授求助。
  • SCP-897-巫毒器官移植
    SCP-897-巫毒器官移植 項目編號:SCP-897 項目等級:Safe如果SCP-897被發現有任何器官衰竭的風險,它應被置於一間單人室中並提供一名D級人員給SCP-897用以恢復其自身。 描述:SCP-897是一名具有可變身高、體重、體格及不確定年齡、種族、性別的實際上不朽的人。
  • 人類器官移植簡史:從「三線縫合」法到3D生物列印
    器官移植,是人體器官衰竭後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在中國,每年有30 萬人在生死邊緣排隊等候器官移植,只有1萬餘人能通過器官移植獲得新生。1912年,卡雷爾獲得了諾貝爾獎,「以表彰他在血管縫合以及血管和器官移植方面的工作」。卡雷爾似乎迎來了人生的「高光時刻」。但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他被揭露將一些微小進展描述為重大突破而博取眼球,加上他的一些實驗設計不佳,研究成果急速下坡。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他全力支持優生學,支持通過選擇性繁殖來改善「人口質量」,和查爾斯·林德伯格成為摯友,並回到法國加入維希政府麾下。
  • 海醫二院移植團隊40小時完成10臺大器官移植
    10月25日12點至27日凌晨4時,海南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以下簡稱「海醫二院」)剛組建兩年的年輕移植團隊,一口氣順利完成了6臺腎移植手術、3臺肝移植手術和1臺肺移植手術。兩個晝夜,近40個小時,40多名醫生護士完成10臺移植手術,此舉創造了該院建院以來的紀錄。  24日下午,海醫二院器官移植科接到通知,出現一例愛心捐獻者。
  • 尋訪黑科技|一頭「二師兄」價值上百萬 基因豬讓異種器官移植成為...
    ,每年有大量晚期器官衰竭的患者因等不到器官移植而死亡。「器官移植的瓶頸在於供體嚴重短缺,而目前這一問題最可行、最有效和最快速的解決途徑是異種器官移植。」潘登科說,異種器官移植的優勢在於器官供體來源充足,且可以批量化、工廠化生產,豬和人同屬於哺乳動物,器官大小又和人比較接近,它的生長周期短,最適合試驗研究。
  • 一頭「二師兄」價值上百萬 基因豬讓異種器官移植成為可能|尋訪黑...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封面新聞記者 黃曉慶器官短缺一直是制約器官移植領域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每年有大量晚期器官衰竭的患者因等不到器官移植而死亡「器官移植的瓶頸在於供體嚴重短缺,而目前這一問題最可行、最有效和最快速的解決途徑是異種器官移植。」潘登科說,異種器官移植的優勢在於器官供體來源充足,且可以批量化、工廠化生產,豬和人同屬於哺乳動物,器官大小又和人比較接近,它的生長周期短,最適合試驗研究。
  • 器官移植是如何走到今天的?|專訪《當死亡化作生命》作者約書亞...
    據一則來自《人民日報》的報導,器官移植是挽救終末期器官衰竭患者的唯一手段,而目前我國苦苦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約有30萬人,費用高昂、移植醫療能力欠缺和器官捐獻來源不足,是我國器官移植事業發展面臨的三大瓶頸。而異種移植、3D列印等新的醫療技術,很有可能為需要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爭取更多求生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