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生命的樂章戛然而止
有一群人
連接生與死
將逝者留下的禮物
鮮活地植入新生命之中
一個4歲寶寶不幸夭折,醫生將他捐獻的571克肝臟劈離為二,同時挽救了2個寶寶的生命……
患者身上切下來的「廢肝」,醫生想方設法「變廢為寶」,移植給另一位苦苦等待移植的患者,生命如多米諾骨牌一樣連環推動……
身患胰腺癌的70歲老人,在多家醫院表示無法完成切除手術後,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移植團隊創造性地用自體小腸移植讓他有了戰勝「癌王」的機會……
2020年,有958位像他們一樣的患者,接受了生命獨特的饋贈,在浙大一院重啟人生。這一年,浙大一院共完成大器官移植958例,省外患者超過63%,其中,小腸移植23例,連續兩年列全球第一;肝移植432例,列全國第二;腎移植458例,連續10年進入全國前三;心臟移植26例,列全國前六,移植數量與生存率再上新臺階,比肩全球頂級醫學中心。
2021年伊始,作為委省共建國家醫學中心和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的高峰學科,器官移植是引領浙大一院學科整體進步的核心力量, 浙大一院大器官移植中心捧出「成績單」,是移植團隊瞄準國際一流,不斷接近目標、超越目標的決心與信心。
大膽創新:挑戰移植技術「不可能」
一年完成958例大器官移植手術,涵蓋肝移植、腎移植、心臟移植、小腸移植、肺移植等,讓浙大一院成為國內開展移植門類最全的醫院。「要移植,找浙一」,成為很多苦苦求醫的器官衰竭患者口口相傳的經驗之談。
在國際國內移植領域,浙一移植團隊也以「全能」著稱。多數國內醫院以某學科移植技術單打獨鬥,而浙大一院是多學科移植全面發展,除了單一器官移植,還不斷挑戰肝腎聯合移植、心肺聯合移植等高難度複雜移植手術。
如果說器官移植是外科領域的「珠穆朗瑪峰」,那麼多器官聯合移植則是「珠峰」頂端最難擷取的明珠。
移植團隊以敢為人先、勇闖禁區的精神不斷挑戰「高精尖」技術。
2020年3月,新冠肺炎疫情尚未結束,一場全球首例多米諾移植在浙大一院手術室開展:心有大愛的逝者捐出了肝和小腸,其中的一半肝臟和全部小腸讓因多次手術、輸血產生嚴重免疫排斥反應的「短腸人」陳先生(化名)重生,另一半肝臟挽救了因肝衰竭瀕死的45歲張女士(化名),陳先生置換出的肝臟又救治了6個月大先天性膽道閉鎖的「小黃人」超超(化名),你救我、我救他,如同多米諾骨牌一樣連續移植,挽救3個家庭。
全球首例多米諾肝移植聯合小腸移植手術
8月,團隊又一次挑戰「不可能」:舟山有位「小天使」捐獻出肝臟,肝移植團隊通過開展最大難度的兒童供肝「劈離式」肝移植、多米諾肝移植,使3個寶寶重獲新生。那粗如牙籤、細若髮絲,粗細、走向都大不相同的血管和膽管如何精準地重建、精準地吻合?從構想、準備及實施,均對手術提出超高的技術要求,浙一移植團隊誓要攀上珠峰、摘得明珠!2020全年共開展兒童供肝「劈離式」肝移植手術13例,「多米諾」連續肝移植手術7例。
探索新路徑、開闢新領域、提出新理論,浙大一院移植團隊始終在獨創獨有上下功夫。
醫院自2019年開展小腸移植手術以來,已有來自全國各地32名「換腸人」在這裡重獲新生,他們最大的58歲,最小的5歲。多個「全球首例」在這裡誕生:全球首例多米諾肝小腸聯合移植,全球首例年齡最大供者活體小腸移植,我國著名器官移植專家、浙大一院黨委書記梁廷波教授和小腸移植中心主任吳國生教授聯袂,成功完成全球首三例「系統化療後胰十二指腸切除聯合自體小腸移植手術」,在根治胰腺癌過程中大膽運用小腸移植技術,幫70歲的朱先生(化名)、69歲的鄧先生(化名)和39歲的吳先生(化名)打敗「癌中之王」,也讓更多患者有機會接受手術,進一步提高了胰腺癌根治率。這是浙一移植團隊在探索疾病救治過程中的又一次創新突破,梁廷波教授就這項世界首創技術接受《Nature》主編專題採訪,相關技術成果獲2020年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移植團隊以臨床促進科研、科研反哺臨床,持續探索成果轉化新路徑。
新冠疫情期間,肺移植團隊創新性成功實施全球首兩例老年新冠肺移植,研究成果發表於全球外科領域排名第一的《Annals of Surgery》,將浙江省肺移植影響力推向全球。移植團隊參與撰寫的《新冠肺炎防治手冊》登上Nature官網,並被翻譯26種語言,與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共享,為全球抗疫提供「浙一方案」。
刊登在Nature官網首頁的《新冠肺炎防治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