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漫威這家公司,相信大家的第一反應,就是超級英雄。
近年來,「復仇者聯盟」的大熱,讓漫威成為全世界最熱門IP孵化器。美隊、鋼鐵俠、綠巨人、滅霸等等,無人不曉。
2008年,漫威推出 第一部自製電影《鋼鐵俠》,並在隨後的十餘年,陸續推出了十幾部電影,票房一部高過一部。截止2018年,漫威電影的全球票房超過130億美元,成為有史以來最賺錢的電影。
如今看起來風光無限的漫威,其實發展的道路並非一帆風順,成長的過程中猶如筆下的英雄故事一般經歷過起伏。正是經過一系列獨立的創意,擊敗了各種苦難,成為今天的漫威影業。
今天的漫威是如何被塑造的?超級英雄的誕生又有哪些含義?今天筆者就跟大家一起來聊聊漫威。
漫威成立於1939年,一開始是做漫畫,以冒險題材為主。漫威成立的時候,另一家巨頭漫畫DC,已經推出了超人和蝙蝠俠兩個超級英雄。
為了應對這個局面,漫威開始思考發展方向,第一個轉折點,就是美國隊長的誕生。
當時恰逢二戰,整個美國都沉浸在濃重的反法西斯氛圍裡,這就給漫威提供了創作空間。人們已經習慣看到超人大戰外星怪獸之類的橋段,漫威敏銳的發現,幾乎所有的超級英雄懲惡揚善的對象都是外星人、科學惡棍之類的虛構人物,而納粹德國,這個真實世界裡的頭號反派卻沒人提。
漫威抓住這個想法,用已有的角色打造了幾個小故事,讀者的反響還不錯,於是漫威決定,針對二戰主題專門打造一個新的角色。
1940年,漫威創造出了一個裡程碑式的人物:美國隊長,美隊在故事裡背負著一個重要使命,就是擊敗德意志第三帝國。1940年12月20日,漫威推出了第一期《美國隊長》,這期封面是美國隊長暴打希特勒。
這是讀者從沒見過的超級英雄,美國隊長是一名地道的美國大兵,佩戴著一面繪有星條圖案的盾牌,與其美國國旗風格的制服相得益彰。一個更接近真實的英雄,對抗真實世界裡的敵人,這種設定使美國隊長成了國家精神的象徵。
而且二戰期間,漫畫最主要的消費群體就是軍人,對士兵而言,美國隊長的故事讓他們愛不釋手。
第一期《美國隊長》的銷量將近100萬冊,漫威在 DC 的籠罩下,終於第一次嶄露頭角。同時,美國隊長的出現,奠定了漫威「紮根真實世界」的世界觀,開始改變美國年輕人的審美。
在創意同質化的前提下,誰更能貼近真實世界,更符合當下的時代精神,誰才能更勝一籌。
雖然二戰間接促成了漫威在行業中嶄露頭角,但好景不長,隨著二戰結束,漫威的嚴冬也隨之到來。
二戰之後,漫威的大量軍人讀者流失,相反,美國的青少年犯罪率卻飆升。而漫畫中涉及的暴力和色情等情節,成為社會的譴責對象。
1954年,美國參議院對漫威等公司提起訴訟。這場審判,不只是針對漫威一家公司的指責,而是整個美國漫畫界的浩劫。很多地方組織漫畫焚燒活動,底特律等城市頒布法律,將漫畫列為違禁品。
為了避免事態進一步失控,美國的出版公司匆匆制定了一系列內容規定,在新規中,要求正義必須戰勝邪惡,不能出現吸血鬼和狼人。在新規影響下,漫威作品銷量驟減。
經歷了1954年的沉痛打擊,漫威一蹶不振。而 DC 受到的衝擊較小,同年推出了電影《超人再臨》,電視劇《超人冒險》。1960年,DC 又發行了由超人、蝙蝠俠等多位超級英雄組成的正義聯盟,贏得滿堂喝彩。
這對漫威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公司唯一的期望就是,能不能模仿一下 DC的《正義聯盟》賺點錢。
他們把這個任務交到了斯坦·李手上,但斯坦·李認為,模仿不會出好作品,你永遠不可能徹底了解別人,你唯一能了解的只有自己。
所以,斯坦·李創作的法則是憑自己的判斷,寫自己喜歡的故事。當時正值冷戰,人們的情緒都有點敏感壓抑,他們需要點東西來刺激和宣洩。
於是,《神奇四俠》出現了。這些角色和以往的超級英雄不同,他們每個人都有缺點和鮮明的個性成員彼此不服,經常發生衝突。
雖然神奇四俠的性格不完美,但漫畫的銷量卻很完美。冷戰時期壓抑的年輕人,需要的就是這些憤世嫉俗的故事來宣洩情緒,漫威這些個性鮮明的角色,反而讓人倍感親切。
隨後,漫威乘勝追擊。推出了蜘蛛俠,這是一個能力非凡,又有點情緒化,缺乏自信毛頭小子,恰好是一些美國年輕人的真實寫照。
在民權運動的背景下,漫威推出了 X 戰警系列。這是一群被主流社會排擠的變種人,他們的抗爭,正好與現實世界裡的民權運動彼此呼應。
1966年,漫威推出了黑人超級英雄:黑豹,這等於是宣告了一種主張膚色平等的政治立場。
每一部作品,漫威都敏銳地抓住了真實的人性,這些英雄各有各的毛病,他們都把自己當成這個世界的異類。儘管遭受主流社會的排擠,他們還是毅然扛起了拯救世界的大旗,這種設定恰好契合了真實的人性。
以神奇四俠、蜘蛛俠等個性鮮明的英雄的誕生,讓漫威走出漫畫大蕭條的陰霾,也奠定了漫威的價值觀,就是關注真實的人性。
正是在這個時期,漫威著手布局漫威宇宙,讓超級英雄的故事彼此關聯,變成相互牽連,卻又各自獨立的故事體系。
這種打法使得漫威的內容像滾雪球一樣,迅速擴大。同時,也為漫威下一輪的危機埋下了伏筆。
20世紀70年代,漫威宇宙逐漸成形,作品之間的關聯越來越頻繁,這讓漫威的漫畫銷量快速增長。要徹底搞懂鋼鐵俠的故事,就要把《復仇者聯盟》全看一遍;要讀透金剛狼,就要把 X 戰警的所有系列都看完。
銷售額猛增的背後,也引出了三個問題。
第一,從內容的角度看,隨著故事的擴展,漫威宇宙光超級英雄就有幾百個,算上反派和配角超過千人。這個龐大的故事體系,想推動它就要同時協調所有的編劇、畫師,同步創作,這顯然很困難。
第二,從市場的角度看,模仿者層出不窮。漫威憑藉現實路線快速崛起之後,行業巨頭 DC 和其它的小公司也緊隨其後,這就使市場上的漫畫千篇一律。
第三,從漫威內部的管理上看,隨著旗下角色的深入人心,創作這些角色的編劇和畫師們,開始掌握越來越多的話語權。他們要求更高的自由度,更好的待遇,和公司之間的矛盾日益加劇,不少創作者被其它公司高薪挖走。
這三個問題很難徹底解決,於是漫威高層做出了一個充滿風險的決定,讓整個漫威宇宙重啟。策劃一個新的故事,把所有角色都囊括進來,然後殺死那些銷量不佳的角色,倖存下來的角色開啟新的篇章,新的角色也可以趁機加入。
90年代初,漫威打造了漫威歷史上最具爭議的作品《秘密戰爭》。《秘密戰爭》的故事構思非常簡單,將幾千位超級英雄和超級惡棍傳送到一個星球上,讓他們相互廝殺。從頭到尾都是糟糕的大雜燴,讓所有角色混戰一番,然後草草收尾。
雖然故事有明顯的漏洞,但這樣的故事,顯然對讀者刺激很大。《秘密戰爭》系列一共出版了四部,銷量超過了漫威有史以來的任何一部作品。
在銷量暴漲的同時,《秘密戰爭》的作用開始顯現,大量的角色在戰爭中死去,倖存下來的英雄開始新的故事。這意味著,漫威可以聘請任何一位新的創作者,重新規劃故事。
同時,漫威開始和創作者訂立協議,規定創作者不能銷售、複製或者以任何方式展示畫稿,只有漫威可以隨時調用和隨意修改畫稿。
不過,《秘密戰爭》之後,DC 也玩起了英雄混戰的把戲。滿天亂飛的故事透支了讀者的興奮和預期。當電子遊戲和網絡崛起時,漫畫已經不再具有誘惑力,這也為漫威之後的破產危機埋下了伏筆。
正是從這時開始,漫威開始了顛沛流離的十年。
1986年,漫威被新世界電影公司收購。1989年,漫威又被資本大鱷羅恩·佩雷曼收購。在佩雷曼的運作下,漫威於1991年上市,收購了大量玩具公司和中小出版商,這讓漫威負債纍纍。同時,漫威還出售了神奇四俠、X 戰警等重要角色的改編權。
1996年,漫威不得不申請破產重組。1998年,玩具商埃拉德收購漫威。埃拉德上任之後馬上回收了之前賣掉的 IP,並將漫威的電影部門更名為漫威影業。以授權的方式,先後和5家電影公司合作拍攝了15部電影,其中就有20世紀福克斯的《X戰警》,索尼影業的《蜘蛛俠》,環球影業的《綠巨人》等。
我們今天看到的漫威電影宇宙,和當年的漫威漫畫並不一樣,從破產重組到重新開發漫威電影,這中間經歷了十年左右的斷檔。漫威電影的成功,有三個啟示。
一、大膽布局
2008年,漫威抵押上了公司的幾乎全部資產,拍攝了第一部由漫威完全主導製作的電影《鋼鐵俠》。但是漫威的真正野心,是要在電影領域從零開始,打造一個新的漫威宇宙。所以我們在《鋼鐵俠》開始,就接連不斷地在漫威電影裡看到彩蛋,人物之間開始彼此出現勾連。
等到《雷神》《美國隊長》《綠巨人》陸續上映之後,一個巨大的電影宇宙已經初現規模。2012年,漫威推出《復仇者聯盟》第一部,把所有的角色用一個故事囊括,把漫威電影宇宙的全景展現在觀眾面前。
二、抓住自己的核心優勢
在電影領域,明星一直是票房的保障,以往的超級英雄電影也採用全明星陣容。但是漫威認為,核心優勢是角色和故事。所以漫威的策略是,儘量不聘請昂貴的大牌明星,而是啟用新人,然後把他們打造成自己的明星,這樣一來可以把更多的預算花在劇本、場景和特效上。
三、故事涵蓋儘可能多的受眾
在故事風格上,漫威宇宙幾乎涵蓋了所有類型。比如《美國隊長》是一部以二戰為背景的科幻戰爭片,《銀河護衛隊》則是一部以銀河係為背景的太空冒險片。多樣的故事,使漫威覆蓋了各種各樣的觀眾群體。
從漫威發展的歷程,我們可以看到,業務多線布局的重要性,不然一旦行業衰落,容易跟著衰落。而布局一個新業務時,要認清自己的核心優勢,不能盲目跟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