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東部戰區陸軍第71集團軍公號「亮劍東南」講述了某合成旅「攻堅勁旅」炮兵營自行火箭炮連的歷史傳承。這個連隊的前身是華東野戰軍第1縱隊獨立山炮連,在1955年1月的一江山島戰役中(當時番號為第20軍59師炮兵339團3連),該連擔負上級賦予的火力打擊任務,提前秘密進駐一江山島北側的頭門島做好戰鬥準備。
▲該連組建時使用的日制94式75mm山炮(及國內仿製品)與現在裝備的PHZ89式122mm多管火箭炮
戰鬥打響後,在兩個小時的猛烈炮擊中,3連發揮出了裝備極限性能,成功摧毀敵防禦體系和通訊設備,為戰鬥勝利立下大功。1955年3月,該連被華東軍區授予「一江山島英雄炮連」稱號。
▲從頭門島南側陣地到一江山島北側的距離,已經達到了日制94式75mm山炮的最大射程8300米;使用這型當時已使用多年,磨損嚴重的老舊火炮,在最大射程上仍能打出這種精度,體現的正是「一江山島英雄炮連」出色的技戰術水準
就在光榮授稱40年後,連隊於1995年換裝了使用至今的PHZ89式122mm多管火箭炮。作為當時坦克師師屬炮兵團的新裝備,採用履帶底盤的PHZ89非常適合伴隨坦克部隊行動,又與炮團裡的PLZ83式152mm自行加榴炮底盤大差不差,看上去簡直是「天作之合」;不過說到PHZ89的緣起,卻又是一個「出口轉內銷」的故事。
▲「一江山島英雄炮連」早期使用PHZ89的照片
20世紀80年代初,隨著參照蘇制BM-21「冰雹」多管火箭炮系統研製的PHL81式40管122mm輪式多管火箭炮設計定型,並在對越輪戰中投入小規模試用,國內初步掌握了當時風靡世界的「冰雹」的技術;加之履帶式中型通用底盤的研製成功,國內科研單位萌生了自籌資金研製一款履帶式122mm自行火箭炮的想法。
▲如今類似「冰雹」的輪式中口徑火箭炮仍舊暢銷世界(圖為出口秘魯的國產90B型),回頭想想,當年對履帶式122mm自行火箭炮的外貿市場預計未免有些樂觀
1986年5月,當總參和國防科工委在北京召開國慶40周年閱兵受閱裝備研製工作會議時,總參炮兵對這款當時處於外貿樣車測試階段的自行火箭炮產生了興趣,遂將其「納入麾下」,由此其研製進度明顯加快。相比外貿樣車,自用型初樣車在進一步實現了車內自動控制操瞄、車內控制自動輸彈機補彈的同時,對原底盤的可靠性也做了多項改進,這種改進型底盤後來也用在PTZ89式120mm自行反坦克炮上。
▲雖然和其他兩個「89式」——122榴和122火一併出現在了1999年大閱兵中,但用途相對單一的120mm自行反坦克炮還是更早退出了歷史舞臺
」
作為當年的先進裝備,PHZ89從數位化火控系統,到與炮兵新一代數位化射擊指揮系統無縫銜接的營/連級全自動射擊功能,以及在3分鐘內即可完成40發備用彈裝填的自動輸彈機,在種種關乎現代自行火炮戰鬥力的指標上,相比PHL81都全面領先。只是其當時使用的仍是和PHL81式多管火箭炮相同的基本型火箭彈,也就是軍迷們常說的「只能打20千米的122火」。
▲雖然依靠基層部隊的這類「小發明」,PHL81在上世紀90年代後期的作戰性能有所提升,但其系統效能終究是不如PHZ89的——即使使用同型彈藥
前面說了PHL81和「冰雹」的關係,那麼第一代國產122mm火箭彈,自然也是仿製後者的9M22/M-21OF型殺傷爆破火箭彈的產物。該彈使用的雙鉛-2型固體推進劑,屬於摻入氧化鉛作為燃燒催化劑、提升燃燒室低壓下燃速的雙基推進劑,其配方與M-21OF的基本類似:
▲上圖彈體包裝上可見「雙鉛-2」字樣,配方中二硝基甲苯用於增加硝化棉與硝化甘油的結合力,降低老化速度;加入少量凡士林是為了減小加工中的內摩擦,便於加工;碳酸鈣則作為燃速穩定劑,配合II號中定劑(二甲基二苯脲)維持推進劑整體的穩定燃燒
儘管這是一型技術上如今看來無甚出奇,現在經常用於各類教學測試的老式推進劑,但即使是這種基本型號,從設計定型小批裝備部隊,到真正性能穩定下來,完成生產定型,也用了七八年時間。所以在1990年2月PHZ89正式設計定型時,實際上是沒有別的彈藥可挑選的。
▲在射擊時,經常能看到使用老彈的PHL81/PHZ89火箭炮在齊射中「崩火星」的場景,新一代122火就很少見了
雖然進入上世紀90年代,國內先後出現了從PHZ90式到外貿導向的90A/B式122mm火箭炮,其中頻繁宣傳的30千米射程乃至40千米射程級別的火箭彈,讓那個時候一說到火炮只認口徑和射程的我們聽了就激動;但即使是30千米級基本型增程火箭彈,包括「一江山島英雄炮連」在內的大部分我軍122mm火箭炮用戶,最早也是到了世紀之交,才算是在靶場上「吃過見過」。
▲90A配套彈藥的性能宣傳,來自《兵器知識》1998年第8期
要論增程本身並不難,從上圖可見,隨著高能改性雙基推進劑技術的應用,取代落後的雙鉛-2,二代122火箭彈甚至可以在縮短彈長、減輕彈重的同時獲得更大的射程;但對於講究一個縱/橫向最大射程密集度(一般用射程的1/XX或1/XXX表示)的火箭炮來說,別說密集度下降了,即使密集度保持不變,也意味著增程後的火箭炮在最大射程處實際密集度的下降,火箭炮的打擊效能就難以提升。
▲像「一江山島英雄炮連」這樣,戰史榮耀與實戰中的「神炮」表現密不可分的炮兵老資格英模部隊,自然會對這一點難以接受
而當30千米級基本型增程火箭彈技術發展成熟時,也就有了與後來出現在516「九江」艦上的5座50管艦載火箭炮配套的彈種家族——依靠艦上比PHZ89性能更先進的火控系統,這型艦載火箭炮在射擊精度上還明顯超過了後者。下圖是在2002年改裝工程啟動前相關單位的論證內容:
▲而今這套艦載火箭炮系統已經隨著516艦解甲歸田,但它和配套彈種的研發與試射經驗並不會白費
基於在516艦上初試啼聲的模塊化成果,以及在新一代火箭炮火控系統、戰場情報建設等方面積累的經驗,作為我軍合成旅炮兵營的主力裝備之一,兩型11式多管火箭炮——履帶式的PHZ11和輪式的PHL11的批量裝備,以及其20發模塊化儲運發射箱朝著其他平臺的「下放」,意味著新一代國產122mm火箭彈的故事還將繼續下去。
▲2018年珠海航展上,搭載於「猛士」底盤的PHL11型122mm火箭彈儲運發射箱。由下圖可見,該箱搭載的是DHM11型子母火箭彈,使用DQJ-01型丁羥推進劑(以HTPB為粘合劑的高能複合推進劑),是我軍目前列裝的122mm火箭彈中射程最遠的一類
當然,自用新裝備的具體性能必然保密,但參考2017年的國產外貿武器產品目錄,我們仍能對新一代122mm火箭炮的威力管窺一二。在這份目錄中主打的WS-15和WS-22型122mm火箭炮,兩者射程都在20-45千米之間,均有自動輸彈機,後者還通過在彈體段安裝了燃氣噴口,以橫向姿態修正方式,將打擊精度提高到圓概率誤差不大於30米。
▲WS-22的系統組成和性能諸元,這個精度描述方式已經跟飛彈差不多了
雖然我軍兩型11式火箭炮沒有自動輸彈機和吊裝車的設計,在坊間一直存在著爭議,但就其火控系統和火箭彈本身的性能來說,已經足以讓人放心,對得起「神炮」之名。只是不知道,新一代122mm自行火箭炮和新一代122mm自行榴彈炮(除PLZ07系列之外)大都沒有參加過閱兵式的遺憾,還將持續多久。
▲其實筆者對PHZ11最大的「不滿」是,其「顏值」反而不如其前輩PHZ89
【文/高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