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衣服是紙做的嗎?太神奇了。」「廢棄的蛋託與海報結合,還能製作出寓意深刻的藝術品?」「原來這些不起眼的舊報刊也能夠進行藝術創作!」…… 在展覽現場關於紙制材料循環利用的談論聲此起彼伏。
「致敬傳統——中國當代紙藝術巡展」展覽現場
近日,在山東美術館舉辦的「致敬傳統——中國當代紙藝術巡展」異常火爆。展覽因新穎的展示方式及腦洞大開的創作形式,一時間得到了各大媒體的熱力報導。作為山東美術館暑期檔重推的展覽,眾多院校師生紛紛打卡,一起感受這神奇而有趣的藝術現場。
展覽中的「紙藝術品」,與傳統文化中在紙上作畫、剪紙、摺紙等形式有所不同。藝術家們發現了紙材料本體的魅力,使「紙藝術品」得到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創作出許多優秀的作品。例如王雷用一年的《北京晚報》切片、搓線織成掛毯,在連綴傳統與現代方面,訴說《文錦中華》;呂越用商業海報製作成雞蛋形狀,安放在蛋託中,取名《消費》,詮釋了消費與欲望之間的關係;李槍以廢舊書刊為媒介,撕下了文本中的文字和字母,作品《圖書館計劃系列 1號》強調網際網路時代對文字的重新審視……在這些作品中,藝術家們皆選用了生活中唾手可得的紙質材料,且不乏運用了一些看似沒有利用價值的廢舊紙製品,不約而同的向觀眾傳達了材料循環利用的環保理念。而恰恰是材料的原有使用價值,使藝術作品承載了更多的言說可能,藝術家在此基礎上,植入觀念,賦予其別樣的生命,展示了「紙」的無盡芳華。
圖|展覽現場
紙質材料的原有使用價值與新的視覺語言建構的疊加給觀眾以觀看的頓悟與覺醒。
藝術家王雷的創作,在這方面具有典型性,他充分利用了廢舊報紙等紙質印刷品的材質特點與文化屬性,從當下生活中捕捉靈感,他以「織」的方式,使文化和文本在轉換中形成新的視覺感知,給觀眾以驚喜和震撼。他的作品《文錦中華》是用2018年整年的《北京晚報》編織而成,記錄時事的新聞報導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將成為歷史,一年在歷史的長河中僅僅是彈指瞬間,微不足道,但又是歷史的一部分。作品底端,針與線都處於未完結狀態,歷史還在續寫,作品深邃的思想和觀念植入深刻地感染著觀眾。
《文錦中華》
《文錦中華》(局部)
王雷的另外一件作品《文化中國-大清NO.4》,他將中國最大的綜合性辭典《辭海》中的紙,切條、搓成線,編織成具有中國形象的傳統服飾,在織物的紋理中嵌入中國文字的音符,手工編結的有形之物與思維植入的無形觀念,立意高遠,同時轉化了我們對原有材質的認知。中國美協理事、中國美協策展委員會副主任、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出版社編審許向群評其藝術創作:「紙質編織日復一日的勞作,不僅是『工匠精神』的體現,更是『老僧入定』般的參悟和修為。而王雷對社會問題或現象的審視與關注,使這些抽空了主體的服飾——人類生活要素和文明標誌,更加具有集體記憶和普適價值,承載了多重的文化蘊意和深刻的現實啟示。」
《文化中國-大清NO.4》局部
《文化中國-大清NO.4》局部
紙張在此展覽中進行無形的言說,而廢棄的紙質品也試圖在有用和無用的轉換中進行訴說和實驗。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呂越的《消費》,是非常吸引眼球的一幅作品,同時製作材料又相當接地氣。蛋託和商業海報,它們看似沒有直接的聯繫,但它們之間隱含著深刻的哲思。呂越談及這幅作品的創作初衷時說:「疫情宅家期間,雞蛋的消耗量很大,於是家中積了很多蛋託,看到蛋託,自然會想到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個古老的話題,由此引發出先有消費欲望,還是先有消費,海報和消費之間到底是什麼樣的關係,其實蛋和蛋託之間是存在因果關係的。」於是,呂越選用了消費類的海報,提取了海報價格的部分,製作成雞蛋形狀,並根據藝術創作語言的規律進行了視覺效果的呈現,這裡面確隱含了價格和價值的關係。作品具有開放性、實驗性和可變性,根據不同場地,呈現方式和尺寸具有更多可能性。
圖|《消費》全景、局部
這件作品帶給我們諸多啟示,當我們重新審視身邊無用的材料時,會有一種全新的視覺演繹和思考演繹,需要我們更多的關注現代生活的多個維度和事物的不同側面,具有開放的指引作用。在開拓思維的同時,使人看到時代在變,紙作為一種文化的載體和文化的文本工具逐漸在沒落,紙的傳統製作工藝逐漸在消解,但是紙張還有其他的可能性待人挖掘。
以紙為媒,藝術家在當代藝術領域不斷探索,在雕塑、繪畫、裝置等跨藝術門類實驗中,使紙脫離了傳統意境,不斷拓展紙的價值邊界。
李槍是當代紙藝術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獨創了「撕」的方法進行創作,且選用帶有很多圖像和文字的舊圖書、雜誌。作品《圖書館計劃系列 1號》,他把多餘的色彩和文字撕掉,在撕的過程中,原來的圖像和文字都會變成紙的碎片和殘屑,完成之後形成圖像色彩的對比,從遠處看它像一摞書擺放在一起,但實際上它們已不是書籍了。其深意值得我們深思,啟迪我們思考一個人與社會的關係是怎樣的,個體與整體的關係等哲學問題。同時撕掉的文字字母和圖像,又正是網際網路時代文字輸入的符號和圖像的素材,在重組中輸出新的文本。李槍在循環利用紙製品進行創作,其過程本身也是一種行為藝術,觀念的導入深化了主題。
圖|《圖書館計劃系列 1號》
圖|《圖書館計劃系列 1號》局部
通過系列作品,觀眾可以直觀的領會到藝術家在創作中,如何循環利用「紙」材料,如何突破紙製品原始使用屬性,創造無限藝術可能的。
吉林師範大學中國紙藝術研究所負責人、教授,本次展覽策展人李洪波認為,藝術是人人可以參與,人人可以表達的。紙張這種材料隨手可得,隨處可見的一張畫報,一份舊報紙,以紙為媒的環保材料都可以成為藝術家思考和建構藝術語言表達的載體。它具有開放性,希望更多的藝術家參與進來,讓「紙」成為未來藝術創作的一個重要元素,給社會帶來更多的藝術創想和藝術表達可能。(文/胡敬愛)
展覽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