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的創新都有其歷史性局限
但成就創新的生態則永不過時
《復仇女神號:鐵甲戰艦與亞洲近代史的開端》
堅船利炮是如何煉成的
文/蘇琦
發於2020.8.31總第962期《中國新聞周刊》
作為曾經的炮艦外交的受害者,我們對炮艦這一代表帝國主義霸權的利器懷有一種複雜的感情,既痛恨其給我們帶來的凌辱與傷害,又對其所代表的科技與軍事實力感到豔羨,並試圖奮起直追。炮艦不僅叩開了老大帝國的國門,也打開了人們的眼界,催生了新型的頭腦和世界觀。
如今我們可以用一種更心平氣和的心態來研討鐵甲戰艦是如何煉成的。英國歷史學者安德裡安·馬歇爾帶著軍迷情結和技術控的《復仇女神號:鐵甲戰艦與亞洲近代史的開端》,因其詳盡和客觀的描述,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滿足我們在技術和軍事層面的好奇心。
復仇女神號作為第一艘在海上航行、真正採用水密艙壁的鐵殼蒸汽船,曾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擔任主角,參加大英帝國東南亞殖民活動。除了從技術細節上探討它是如何製造出來的,及其在軍事上的表現和對地緣政治格局的攪動,這本書在有意無意中更多呈現了復仇女神號得以運作的種種支撐系統,從而彰顯出其作為一種全球性力量的標誌性。如果我們從社會和文化生態的全方位視角來理解之,可能更具啟發性。因為,雖然具體的創新都有其歷史性局限,但成就創新的生態則永不過時。
一如任何技術創新,鐵甲戰艦不是橫空出世,而是在涉及多行業的技術和產品積累之上產生的。此前,木製炮艦已經解決了搭載重型武器導致的平衡性問題,而蒸汽機的出現及其在木製輪船上的應用提供了豐富的實踐。接下來木材的日益短缺和鑄鐵技術的發展,以及鐵殼船體能夠更好適應蒸汽動力衝擊的優越性,則為蒸汽推動的鐵甲戰艦的出現平添了緊迫的需求和現實的可能性。
換言之,鐵甲戰艦的關鍵一躍有著諸多的推手。這也充分說明了一個開放的創新體系的重要性。在這樣一個體系中,不同行業和部門乃至不同國家的創新可以互相促進,產生充分的協同效應。蒸汽機從紡織部門到交通行業的躍遷,蒸汽木船在美國內河得到廣泛運用、其豐富的技術實踐及技術提升後來又為英國造船部門所採用,無不體現了這一點。
創新並未階段性止步於復仇女神號,而是在其基礎上繼續產生加速效應,因為一個新的發明往往導致一系列新問題的產生。以後見之明來看,威力巨大的復仇女神號其實更多是一種中間過渡型產品,比如依然是蒸汽和風帆交替使用,使用風帆時還必須把輪式推進器上的槳片拆下來。這種種不便又推動了後續一系列創新的出現。接下來從明輪式推進器到尾部螺旋槳,到全蒸汽推進動力,到全鐵殼戰艦,到鋼甲戰艦,再到以石油為燃料的引擎的出現等等,無不給人以順理成章之感。
這就是先行者的先發優勢,而那些趕超者則不得不在較長的歷史時段忍受模仿、消化到再模仿、再消化的疲於奔命的過程,直到本土創新能夠真正迎頭趕上。當然,只有技術優勢和軍事實力不足以成就一艘炮艦無遠弗屆的威力,它還需要全球範圍的港口補給體系和支持系統,包括燃料、給養的補充,船體的清掃和維修,以及人力資源的更換和補充。這一系統必須遠在鐵甲戰艦出現之前就已到位,而不能臨時抱佛腳。此前數百年的遠洋貿易實踐、與其他殖民帝國的長期廝殺,已經令英國擁有世界領先的環球支持系統。
而英國式的「軍民融合」之道,既來自商業部門豐沛的資源,又給予了技術和軍事創新以可持續的支持。復仇女神號由私營造船廠出品,被東印度公司訂購,又作為孟加拉艦隊的一員加入英國皇家艦隊徵戰,充分表明了英國人對以商養戰、以戰護商藝術的嫻熟運用。市場的需求是內生的,可持續的,這也保證了技術和軍事的創新能夠獲得源源不斷的資源注入,而兩個部門的技術也可以相互加持。
此外,那個時代的炮艦操作者,還處於一種亢奮的、自以為代表著正義和歷史前進方向的精神狀態。技術革新的擁有者自認為是「上帝的選民」,不憚於也不吝於使用自己的力量來改變既有的國際秩序,如果他們還同時擁有理論和制度自信的話,那更是如此。蒸汽令他們獲得了自我驅動的動力,不再靠天吃飯,而鐵殼在堅固之外擁有的吃水淺的優勢,給了他們內河投送能力。
來自「蠻夷之邦」的艦隊,終於從癬疥之疾變為心腹之患。無論是老大帝國,還是盤根錯節的地方勢力,再無法拒敵於國門之外。國際政經秩序和地緣格局的一番驚天動地的重組,至此已無可避免。
新 書 推 薦
《泡湯:溫泉與日本的一千年》
作者:[日]石川理夫
譯者:曉瑤
出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方寸
出版時間:2020年7月
定價:69元
帶有硫黃味道的氤氳熱氣,是日式生活方式與物質文明發展的標誌之一。從神話時代到現代,跨越時空的「湯治」成為每一頁日本史的共同坐標。溫泉的歷史正是觀察日本史的絕妙維度。日本溫泉地域學會會長石川理夫從歷史記載出發,展現了日本溫泉的起源、變遷與現狀。
《生死有時:美國醫院如何形塑死亡》
作者:[美]莎倫·考夫曼
譯者:初麗巖 王清偉
出版:上海教育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年9月
定價:88元
這是一本關於時間和死亡的書籍。本書描繪了一段穿越於生死之間的灰色地帶的旅程,以及圍繞著這一旅程的文化現象,通過還原醫護人員、重症患者以及家屬的親身經歷,探索美國醫院如何形塑其圍牆裡所發生的死亡,也探索這種格局得以建立的社會根源。
《倫敦的崛起》
作者:[英]史蒂芬·奧爾福德
譯者:鄭禹
出版:九州出版社·後浪
出版時間:2020年9月
定價:78元
16世紀初的倫敦只是一座陰鬱而封閉的中世紀城市。然而,新大陸的發現和直達亞洲的海上航線改變著都鐸王朝時期英格蘭的經濟面貌,使倫敦一躍成為新的貿易中心。本書將倫敦的商人、夢想家、騙子和水手描繪得栩栩如生,正是他們組成的人際網永遠改變了倫敦。
《從北平到延安:1938年美聯社記者鏡頭下的中國》
編著:宋玉武
出版: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年6月
定價:108元
本書精選1938年美聯社特約記者霍爾多·漢森所拍攝的反映中國抗戰的歷史照片約100幅,並配以漢森的旅行日記、新聞稿件等。漢森的照片和類似白描的文字,為中國抗戰歷史打上了一個獨特的註腳——這個註腳帶著一個旁觀者的好奇與真誠,與一份詩人的情懷。
值班編輯:薛夢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