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個「傷痕累累」的美式做舊家具背後,沒有一個工匠是無辜的
都說「藝術來源於生活」,你確實很難找到比美式做舊更貼近生活的工藝風格了。它給人的第一眼印象,往往會是「這咋這麼舊」「它經歷了啥」式的困惑。可事實上,做舊的目的只是為了強調生活與家居的融合感,相比那些華麗麗的輕奢風,做舊家具更能顯現其樸實感和個性化色彩:你愛咋美咋美,反正我就這樣。
當做舊工藝遇上美式,你想要的升華有了。
美國文化是個大雜燴,這是人盡皆知的事實。作為一個殖民地國家和移民國家,傳統的美式風格也經歷了多樣化的融合。它起源於17世紀,先後歷經殖民地時期、美聯邦時期、美帝國時期,且汲取了歐洲的巴洛克、洛可可以及哥特風和本土草原風,再將其不斷糅合,最終形成的一種混合風格。當不同種族的人群來到這塊土地上,不論風吹日曬,辛勤創造開墾,所以美式做舊文化更多包涵著一種對前輩們的致敬感,牢記歷史,傳承美國人勇敢無畏追求美好的態度和精神,是一種被情懷填滿的軟裝工藝。
但你紀念歸紀念,這手段未免也太殘忍了些吧?就因為要追求一種高品質和復古感,在拿到櫻桃木、桃花芯木、黑胡桃木、楓木、豔陽花木、白椿木、樺木、橡木等這些原材料後,工人的第一道工序就是將它們用鐵釘固定,接著拿出鋼絲和皮鞭,將其抽打出痕跡。這樣看來,這個過程屬實有點變態。
經過這個步驟,原材料就會看起來十分陳舊,塗上油漆就有「飽經社會磨練」內味了。一根貴重的木頭在經受了這樣的「錘鍊」後,才算「正式步入社會」。接下來,就來說說幾種經典的做舊工藝吧。
倒角倒邊
家具稜角會隨著使用時間的流逝而發生磨損,從而有不規律的痕跡。一般應用於桌椅的稜角處。
式做舊工藝遇上白色,一種優雅的復古感脫穎而出,桌子抽屜的浮雕精緻且對稱,暗示著強調自由平等的美式文化。桌腿以蝴蝶曲線呈現,讓整體更加美觀。上面三抽屜搭配下方隔斷,具有很強的收納作用。
銼刀痕
是指家具在來回移動推拉中,碰撞出長期形成的痕跡。一般在抽屜處還有家具底部比較常見。
螺旋式線條與浮雕元素結合,別有一番風味,紐扣故意做出松垮的造型,更顯隨意。搭配後面紋路清晰的牆紙,素樸歸真。
布印
別名「造影」,意思就是用布格麗斯完成手工擦色,以便製造出家具的木質紋路。美式家具本身就偏愛木質材料,所以布影在家居中格外深得美國人的心意。一般床板上、柜子上隨處可見這種布影的蹤跡。
圓桌的紋路清晰,滿刻歲月的經歷。在星期天的下午,坐在窗邊喝杯咖啡和太陽談談心,才是真正的藝術生活吧。
以上就是美式做舊白在現代家裝設計中的常見手法,但這種做舊本身並非一成不變地保持固有的「舊觀念」,而是也隨著時代的變化不斷進行自我更替。尤其是隨著北歐、極簡、輕奢等新式風格的不斷崛起,再那麼舊就直接整成人家隔壁侘寂風了,所以類似釘子痕、撕裂痕這些做舊風慣用的「殘酷」手段,如今已不常見。
當你置身於滿是美式做舊軟裝的家裡,第一感覺不是舊,而是會有一種前所未有的自然感,仿佛身處不斷穿梭的時光中,感受大氣與復古交融的完美空間氛圍。在印刻樹木記憶的木椅上,喝上一杯下午茶,將塵世間的困擾丟在一邊,不失為一種極致的舒適體驗。
看完這些,如果你覺得家具在細節上的陳舊就是美式做舊風,那就真的大錯特錯了。AJ、Gucci都有A貨,人家怎麼就不能高仿做舊來騙騙你這種小透明?接下來,就教教你怎麼選到有價值的美式做舊家具吧。
看包漿
包漿是啥?就是你長期摸家具一個地方形成的凸起,摸起來應該是圓潤自然的手感。如果家具包漿摸起來不夠自然,甚至你沒碰的地方出現了包漿,那指定不是啥好東西。
看腿腳
褪色受潮的不要,那可不是工匠整出來的做舊,那是因質量不好造成的「無意做舊」。
看底板和抽屜板
底板和抽屜板的舊氣是仿不出來的,有的人塗黑漆來做舊,那視覺體驗是直接不及格的。要是實在看不出來,就摸摸家具的明榫,要是方的部分稜角不夠犀利,圓的部分不夠圓潤光滑,果斷放棄。
看雕刻
「細工出慢活」,而高仿做舊家具追求速度,就會造成圓不順滑,方不堅挺,誰買誰撞牆。
美式做舊風的關鍵就是「舊」,但比起現在爛大街的軟裝設計模式,這種舊也顯得更經典更珍貴,是一種凸顯家庭主人社會地位的「舊」。在享受高科技帶來的奢華時,其實我們也需要在生活中加點「舊」來作為點綴。你得明白,美式做舊做的可不僅僅是舊,更多還是情懷,是銘記。正因為與歷史元素緊緊相擁,它才能夠穿越時間的局限,在任何一個時代的軟裝設計中兀自發光發亮。
最後如果你想不踩雷,放心購買一套美式做舊家具,歡迎向我們詢問,包您滿意。
出品人│王波 主編│劉愛萍
首席執行│王恩澤 首席記者│樂水
編輯│穆逸龍 李小樹 曹欣宇 李佳遙
視覺總監│杜放 視頻監製│李小姣 設計│劉垚 李心彧
除註明外內容均為正午文化原創 轉載請聯繫 個別圖片來自網絡 如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