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轉眼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元宵節,今年因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元宵節變得和往年不一樣,原本可以熱熱鬧鬧看燈會的元宵節也變得冷清。
雖然不能出門,但是家長們可以趁著這次元宵節在家裡給小朋友講講元宵節的傳統習俗,加強孩子們對傳統節日的認識。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是中國春節之後第一個重要節日,是中國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
提起元宵節,很多人可能會想起湯圓,小朋友們可能會問,為什么正月十五不叫湯圓節,而要叫元宵節呢?
_
元宵節的由來
元宵節起源於漢代,據說是漢文帝時為「平呂」而設。
因為漢文帝登基的這一天正是正月十五,值得紀念,因此劉恆大赦天下,與民同樂。
以後每到這一天的晚上,皇帝都要出宮遊玩,張燈結彩,與民同樂,以示慶賀。因為那時人們把正月還叫「元月」,把夜晚叫「宵」,所以叫「元宵節」。到後來,司馬遷創立《太初曆》時,把元宵節定為重大的節日。
每年正月十五,吃元宵、賞花燈,已是由來已久的習俗。
不論元宵、彩燈、煙花如何變化出新,一些元宵節延續的古老傳統風俗依然沒變。這些傳統文化的元素,它始終是人們心中割捨不斷的情愫。
_
元宵節的傳統習俗
1.吃湯圓
元宵節,吃湯圓肯定是不能少的重要習俗。
最早湯圓叫「浮圓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將其稱為「元寶」。中國各省大部分都吃湯圓,但南北的名稱和做法就有差異了。北方叫它元宵,南方叫它湯圓。
它的做法成份風味各異,但是吃湯圓代表的意義卻相同。代表著團團圓圓和和美美,日子越過越紅火。俗語有句話叫和氣生財。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團圓對於一個完整的家庭來講是多麼重要的因素。
因此,在元宵節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2.看花燈
此節日民間有掛燈、打燈、觀燈習俗,故也稱燈節。
鬧花燈是元宵節傳統節日習俗,始於西漢,興盛於隋唐。隋唐以後,歷代燈火之風盛行,並沿襲傳於後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鬧花燈放煙火的高潮。
3.猜燈謎
猜燈謎又稱燈謎打燈謎,是中國獨有的富有民族風格的一種傳統民俗文娛活動形式,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
每逢農曆正月十五,傳統民間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後來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
4.舞獅子
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現獅子的溫馴,有抖毛、打滾等動作;武獅表現獅子的兇猛,有騰躍、蹬高、滾彩球等動作。
舞獅,又稱「獅子舞」、「獅燈」、「舞獅子」,多在年節和喜慶活動中表演。獅子在中國人心目中為瑞獸,象徵著吉祥如意,從而在舞獅活動中寄託著民眾消災除害、求吉納福的美好意願。
5.耍龍燈
元宵節傳統習俗中許多都與「燈」有關。耍龍燈,也稱舞龍燈或龍舞。龍舞流行於中國很多地方。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徵。
6.送花燈
「送花燈」簡稱為「送燈」,其實質意義就是送孩兒燈。
即在元宵節前,娘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表示希望女兒婚後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兒懷孕,則除大宮燈外,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祝願女兒孕期平安。
7.踩高蹺
高蹺會一般由群眾自發串連組織起來的。
正月十一、十二開始踩街,寓意告知人們在眾多的民間花會中,今年掛個號。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結束。
8.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遊百病,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
元宵節夜婦女相約出遊,結伴而行,見橋必過,認為這樣能祛病延年。
走百病是明清以來北方的風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進行。
這天婦女們穿著節日盛裝,成群結隊走出家門,走橋渡危,登城,摸釘求子,直到夜半始歸。
今年的元宵節是特殊的,往年的看花燈,猜燈謎,成群結伴外出過節的場景不會出現在今年的節日中。
我們能做的就是呆在家中,不外出,不聚集,勤洗手,講衛生,時刻關注自己的身體變化。
但是小朋友們千萬不要不開心哦~即使待在家,我們也可以和爸爸媽媽在家唱兒歌、吃湯圓、宅家鬧元宵,團聚不出門!
在疫情當前,我們慶祝元宵節的同時,別忘了前線奮戰的人們,希望大家都能早日平安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