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看結論的同學可以直接翻到下面看最後三段,開頭我想談談自己的經歷和體會。
我保研差了很小的距離沒有保上,有一部分原因在於gpa不夠,也有一部分原因是當初不願發表省級期刊。
先說說省級期刊吧,這個稍微有過經歷的高年級同學想必都知道,基本上一下午就能攢出來一篇,花花錢交個版面費,怎麼都能發出來,有的學校還可以通過挑戰杯或者別的什麼大學生科創項目經費報銷,而在我們學校,一篇省級按+0.05績點計算保研,至多可加三篇。
我這麼做是我個人的做法,然而坑了室友。室友大一就是績點第一,然而跟著我搞這套所謂的學術鋪墊,也不發省級論文,最後同樣沒保上研,這裡就不多說了。
至於gpa不夠,很大程度上是自己太菜。不僅菜在沒有數學天賦上,也菜在自己沒有上心去學。高數上和高數下一個76,一個78,都是4學分的課,績點被拉得非常慘。基本上大學高數我都是靠著高中數學底子在考的,勉勉強強考了這麼點分。說句題外話,數學建模雖然涉及到高數線代概率論等等一堆學科,但得獎和這些都沒關係,比如說我得了國二,但我線代概率論高數沒一個超過80分的。
有一件事我印象十分深刻,大一開學之初我買了英語和數學的輔導書。英語的即會有難點,但背一背就過去了,可以學的很深很遠。高數不一樣,翻開第一頁看極限的定義,直接給我看懵了。
然後上高數課的時候我也是上懵了,一周兩節課,老師的進度是完完全全跟不上的,這周還在算極限,下周就開始講積分了。後續上課跟不上幾度重看,還是懵逼在第一頁,也就不了了之,乾脆不學了,就徹底崩了,直到考前突擊才稍微做點課後習題勉強應試。考試的確是非常簡單的,畢竟當時我用高中底子和洛必達還能做出來幾題,能過主要是我相信老師一定是把所有人的成績開了根號,然後乘以10的。
作為一個英語競賽top獎獲得者,我一直都是不情願做題的,尤其是題目不在自己的舒適區,做不出來的感受極其煩躁。高中做理綜的時候,這種感覺時常讓我感到崩潰,因為會突然間感到渾身冒冷汗,或者突然間燥熱。這是非常難受的心理和生理體驗。所以對於英語,大學期間我一路學到gre長難句,讓本科期間四六級,託福和英語競賽等等變成自己的舒適區,就好受多了。如今工作語言就是英語,已對英語習以為常,不再有恐慌感。這裡有一個重點,就是英語你可以自己看書學,稍微難一點的地方,背一背,也就過去了,沒有彎彎繞繞的地方,哪怕是競賽英語,也沒有講究什麼技巧性解題,完全可以通過自身看書學習得到量變乃至質變。
所以說我這種性格,只願意將試卷變得舒適後,再去做。於是最近我開始重拾高數後,才明白同樣是學科,不同的學科的確是不同的思維和學習方法。以前看閒書,忘了是不是查理芒格的書,有句話大概是這個樣子的,就是說如果一個人手上只有錘子,那麼看什麼問題都像釘子。當年的我手上只有洛必達,做什麼極限都想求導,也不管洛必達能不能用。現在的我單詞量很多,打算學高數如背單詞,已經做好了艱難的概念,或者解題技巧,我當單詞都給它背下來,就不信做不好題。
但是高數太需要你去理解它了,它不像英語,英語知道意思就是知道意思,不知道意思就是不知道意思。高數它的意思明明白白寫在紙上,像隔了層窗紗一樣,就是不知道其概念的意思。我一度認為我完全無法理解數學,直到前幾周自己下決心去學它後,發現極限定義簡單的就像隔壁蘇珊大媽家的老狗學會如何在草坪上打個滾那麼簡單。
我的思想準備是沉重的,然而宇哥竟然一句話四行字就把這個概念講明白了。瞬間秒懂的我突然間傻掉,曾經在心頭上的陰影煙消雲散,一時間慌亂不明白該如何去說。
下面就是給大一學生的建議,尤其是將來希望保研的同學,4學分課高分實在是太重要了。如果你在課堂上學的不明不白,立即推=>去B站搜索張宇的考研數學基礎30講。其實也有別的考研數學視頻,不過我沒看,也不知道好壞,我目前看到第八講,那是真的細。
你會發現數學概念其實不難,解極限有很多種不同的方法和技巧,難的是出題人給你整出來的題,至少應付大一的期末考試,那將會沒有陰影,沒有恐懼,沒有苦難,會變得舒適。
沒人理我?是還是不是。
~~~
有時候會發一點數學建模,
和別的什麼的。
可否,關注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