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於太行頭條 ,作者山西畫報
太行頭條
立足晉城,專注時政新聞和實用資訊採集。綜合報導晉城政治、經濟、社會、生活要聞。
今天
小布帶您走進湘峪古堡
讓我們一起去感受
三都古城的獨特魅力
湘峪村位於晉城市沁水縣,村中歷史建築區域東西長約280米,北寬約150米,南寬約100米,總佔地面積約3.25公頃,總建築面積約26800平方米。是難能可貴的保存較為完整的明末堡寨式村落。湘峪村於2010年被列入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名單,2012年又被列入首批中國傳統村落名單,是沁水縣繼西文興村、竇莊村、郭壁村之後的又一個「雙料國村」。
從「相谷」到「湘峪」
湘峪古名相谷,後人因為村落山環水繞、環境優美,便將「相谷」兩個字加上了「山水」,成了「湘峪」。至於村落何時更名,由於缺乏明確的史料記載,尚有不同說法。根據薛林平先生等人所著的《湘峪古村》一書中的分析,村中發現的明萬曆年間的墓碑上,仍稱村落為相谷,而在清康熙年間版本的《沁水縣誌》內,村落的名稱已經改為湘峪。可見,村名的變更應該是發生在明清時期。
不論是「相谷」還是「湘峪」都屬於較有意境的名字,前者似乎可以理解為「盛產王侯將相的山谷」,頗有霸氣;而後者光聞其名便很有雅致,眼前似乎展開了一幅山水畫。至於村名何時變更,似乎倒不重要了。
硝煙散盡見古堡
「四部首司」院正房
湘峪村早在元末明初便作為自然村落已經存在,當時的居民孫氏家族為了躲避朝代更替之際的兵荒馬亂而移居至此。到了明朝末年,各地的農民起義風起雲湧,社會動蕩。村內居民為了自保,便將村落改建成易守難攻的堡壘形式。保存至今的堡壘形式的古村落在我省有很多,我們報導過的有靈石夏門村、介休張壁村、平遙段村等。
藏兵洞街道
在戰火連綿的明末及之後的硝煙歲月中,湘峪古堡與遍布於晉南、晉東南的其他民用堡寨一起,穿插在軍事要塞之間,發揮了不可替代的基層防禦作用。經過後世的不斷建設,到明清時期,村落的形制和格局基本形成。村內現存的歷史建築也以這一時期所建的為主。
高牆深巷
湘峪古堡街道
湘峪村由村內的三個居住性堡寨和外圍的四個防禦性兵寨組成,村內的三個堡寨分別為現存的大寨、東寨,以及20世紀60年代被拆除的南花園。村外的兵寨分別為嶽城山的東寨、可樂山的南寨、老馬嶺的北寨和虎山的西寨。這樣的格局是受到明朝軍事防禦制度的影響所建。
南堡牆東藏兵洞
大寨面積最大,是湘峪村現存歷史建築最多的堡寨,也是外人進入湘峪古堡之後主要的尋訪和遊覽目的地。堡寨外圍建有壯觀的堡牆,周長達762米,分東南西北四段。堡牆上設有藏兵洞,平時可屯糧,戰時可藏兵,堡牆中間設堡門。記者來探訪的時候,本來就保存較好的堡牆修繕工程已經完成。站在護城河對面看古堡全貌,十分壯觀。
走廊式藏兵洞
藏兵洞內部
相比修繕一新的堡牆,村內的古街巷保持了舊貌,使得古村的肌理較為完整地保存了下來。整個村落的路網呈魚骨式,即以東西走向的兩條橫街為主幹道,南北走向的多條縱巷沿主街分布。這種布局形式也是我省的古村落普遍採用的。
規模宏大的民居建築群
湘峪古堡
在湘峪村現存的歷史建築中,以民居為數量最多,大多建於明朝末年,經專業人士推斷為天啟、崇禎兩朝。清朝和民國初期,村中也有營造活動,但規模不大。受明末特殊歷史環境的影響,湘峪村民居有別於我省其他古村落傳統的官居商宅形制,有著強烈的防禦特徵。一切從防禦出發,也就導致村落的形制是否規整、裝飾是否精美並非建設者首要考慮的因素。記者在探訪時也發現,相比晉東南尤其是沁河流域的其他古村落,湘峪村的民居建築從單體上來說,確實在精美程度上略遜一籌,但由於整個村落就是一個壯觀的古堡,所以湘峪村勝在村落的整體規模。
三都堂
湘峪村的院落形式基本分為「四大八小」和「簸箕院」兩類。其中「四大八小」形式在我省晉東南的古村落中非常普遍,是由正房、東西廂房、倒座和八個耳房共同組成的建築組合形式;而「簸箕院」則是由正房、廂房和耳房圍合而成,由於沒有倒座,整個院落形式很像簸箕,故而得名。
十宅院民居
村中現存的民居建築中,規模最大的是「十大宅院」古建築群。這個宅院群的命名方式很有意思:以宅院群中的主巷為中軸線,大宅、三宅、五宅、七宅、九宅位於東側,二宅、四宅、六宅、八宅、十宅位於西側。東側的單數宅院門前大多有高大的牌樓,應為官宅;西側的雙數宅院單體建築相對精美和講究,院的主人應當為富商。「十大宅院」古建築群保存至今的還有七處,佔地面積最大的是十宅院和九宅院。
十宅院門前堡牆
「十大宅院」古建築群中較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築當屬三宅院,三宅院的核心建築是第二進院落「四部首司」院。該院因其門上有「四部首司」字樣的匾額得名,佔地面積約400平方米,坐北朝南,軸線上各建築布局嚴謹,體現了官宅建築的嚴肅氣質,其正房為五層三開間,高達25米,雄偉壯觀且保存完好,是村中現存最高的古建築。在山西的古村落中,這種高層的建築一般被稱為「看家樓」,起著瞭望防禦的作用。樓上每層窗上部都有精美的垂花磚雕,每層的花式各不相同。
村內的公共建築
南街九宅小巷過街樓閣
在我省的古村落中,代表著村民的精神寄託的廟宇建築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湘峪村保存至今的廟宇建築有多處,村民信仰的神佛廣泛,從玉皇大帝到關帝和龍王,不一而足。多座廟宇建築歷經滄桑,經過歷史上的多次維修和重建現在依然保存較為完好且仍在使用,有的廟宇至今仍是村內重要的文化活動場所。
湘峪村古堡西側現存東嶽廟和土地山神廟,東側現存東佛堂、張公廟、嶽城廟,南側現存文昌閣、白龍廟。古堡內現存下佛堂、關老爺閣。其中東嶽廟、土地山神廟、白龍廟等經過近幾年的重修,香火依然十分旺盛。
堡樓與石磨
東嶽廟始建於明正德三年(1508年),後世歷經多次重修和改建。整個建築依地勢而建,分為上中下三院,南北總長70米。與我省很多古村落的情況類似,東嶽廟在很長一段時期內都作為村小學的校舍所在地, 2010年完成了修繕工作。
土地山神廟毗鄰東嶽廟,始建年代不詳,為土地廟和山神廟合建而成,佔地約100平方米,面闊三間,懸山頂。村裡人告訴記者,每月初三、十三、二十三為該廟的祭祀日,香客絡繹不絕。
像所有的古鎮古村落一樣,以廟宇為代表的公共建築記錄了湘峪古村的發展軌跡,見證了幾百年來村落的滄桑,如今依然有著旺盛的生命力。
中街
2013年,國家文物局下發了《關於開展古村落保護利用綜合試點工作的通知》,湘峪村與河北省雞鳴驛村、浙江省新葉村、安徽省呈坎村、貴州省地捫村、陝西省党家村等六處古村落被首批列入,並將給予資金保障。如今湘峪村採取的是邊修繕、邊開放的方式,參觀村落,除了欣賞建築之外,還要與修繕工程「不期而遇」,原本屬於古村落的寧靜,或許很難再次回到湘峪村,但是,比起我省大部分古村落還都依舊落寞破敗的現狀,正在開發成旅遊景點的湘峪,未來還有著更多的可能性。
湘峪古堡
民居院落正房
民居外立面
民居屋頂
大宅院南立面
南門
雀替
門檻石
院門前的石獅
影壁
明日預告
明天
小布帶您走進
中國鄉村第一城
郭峪古堡
歡迎關注!
來源:山西畫報晉城號
原標題:《太行古堡專題系列之湘峪古堡》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