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上最核心乾貨,究竟是哪兩招,就能讓沉浮在文史長河中的家長們,迅速辨明方向,對大語文玄幻的廣度和深度,建立起感性的框架,從而正確的指導孩子該幹嘛幹嘛去。
第一,準備一套新部編版的語文教材,從小學到初中、高中,翻一遍。
第二,準備一套近十年的高考語文卷、文綜卷(全國I卷真題),也翻一遍。
好吧,我知道一旦把教材和卷子擺上檯面,不少崇尚快樂教育、徹底自由閱讀的家長,一定會有不少強烈的反對意見。
沒事,請把不滿先憋一會,讓我先講一講這麼做的3個理由。
第一,以終為始,把實打實的能力目標擺在眼前,我們就知道接下來十多年的大語文,孩子究竟該讀到個什麼水平,廣有多廣,深有多深。
明確十八歲時的人文閱讀能力,應該達到一個什麼樣的水平,再倒推回去,樹立好一個個階段性目標,再去拆解成一個個小任務,最後落實到家庭日常閱讀之中。
這種」以終為始「的規劃思路,其實一點也不新鮮。
不少走英文原版路線的家庭,讀過曹文老師《英語,孩子這樣學!中國孩子英語成長路線圖》、蓋兆泉老師《做孩子最好的英語學習規劃師》,都無一例外的提到過學英文要有明確的規劃,要有清晰的路線。
而且,這個規劃最好能做到十八歲——孩子學業上的第一個重要節點。
英文是這樣,廣度和深度更甚的大語文積累,就更加要有一個明確的總規圖了。
而一套成熟的教材,一套嚴謹的考卷,對於已無退路的高三孩子來說,就只能是不得不啃的資料。
而對於還有十年時間的家庭來說,它代表的則是一個要達到的能力標準,要實現的學術水平。
而首先要了解這個標準的第一人選,正是我們家長自己。
第二,大語文閱讀既然是家庭教育的長期重點工程,那麼它的指導思想,應該是嚴謹科學有體系的。
不知大家有沒有同感,我們不少家長是這樣開啟大語文學習的:
收集各大版本(學校、老師、專家推薦)的必讀書單;
了解各大語文牛娃、學霸及其家長的成功經驗;
提前很久開始背誦詩詞、小古文、文學常識;
報讀各種大語文、國學文化的培訓班;
趁打折積極囤積各種課外書;
以上每個吸收途徑都有它的效果,但效果也是蠻零散的。
我曾又欣喜又矛盾的看著一地板新書,心裡還是不安:
也不知道這些書夠不夠用?
它的內容能不能引孩子上一個正確的軌道?
這些矛盾,其實正反映了我們課外讀書缺乏章法。
而面對廣闊龐雜的知識量,多學科交叉考核的能力要求,我們不更應該依靠一個嚴謹科學的體系來指路嗎?
而語文教材和文綜卷就是這樣一個現成的體系。
新部編版的語文教材,通過大量有難度的古詩文閱讀和現代文閱讀,已經成功的引起了家長們的警惕,意識到必須注意課外閱讀的廣度和深度。
以古詩文為例,從數量廣度上看,
小學 —— 6年12冊共選優秀古詩文129篇(其中古詩詞113篇、小古文16篇),佔所有選篇的30%,平均每年20篇左右。
初中 —— 選篇共有132篇,佔所有選篇的52%,平均每個年級40篇左右。
高中 —— 古詩文佔比仍然達到49.3%,要求背誦超過70篇古文。
光體裁就從《詩經》到清詩,從古風、民歌、律詩、絕句到詞曲,從諸子散文到歷史散文,從兩漢論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等等,做到全面覆蓋。
那麼與之相配合的,在孩子的課外閱讀體系裡,光文言文部分,就要多接觸《詩經》、《論語》、《史記》、《世說新語》、《古文觀止》、唐詩宋詞等等經典名著。
但光靠教材的指引,讀得夠多就行了嗎?
不行。
因為還有難度問題。
我起初單看高中教材,覺得古代散文比重大些,就想當然的認為詩歌可能沒有那麼重要。
但一翻語文高考真題就知道錯了,絕不可輕視詩歌。
語文卷足有兩道大題(15分)是專門關於詩歌的。
孩子們辛辛苦苦背了一百多篇詩文,默寫只考6分,還不是那種出上句讓你填下句的送分題,還得理解透了才能順利回憶出來。
而且,對於古代文化、古代文學理論的考察,可並僅不局限於文言文題型的考察。
在語文卷現代文閱讀中,還有一個題型叫論述類文本閱讀,表面看起來是考現代論述文,可內容幾乎都是關於古代的。
比如:
「孝」道文化作為家庭倫理的意義;
談談《古文觀止》;
葉嘉瑩《論杜甫七律演進及其承前啟後之成就》等等。
由此,反射回到日常閱讀,除了加強詩詞、古文儲備量之外,還要以理解為目標,多加入文化、倫理、文學理論方面的讀物。
所以,如果真想要對語文閱讀難度有個粗淺的把握,我建議大家直接把語文真題好好翻一翻。
第三,靠語文教材盯基礎,靠文綜卷盯拓展,兩套資料就能架起最基本的文史框架。
我認為,要想面對大語文不犯怵,最關鍵的是,咱們家長心中要有大致的底,家庭閱讀要有一個最基本的文史框架。
全套的語文教材可以提供基礎框架,所謂基礎,就是孩子必背的內容,必讀的內容(包括教材指定課外書)。這類課外書不讀,很大概率,考試及格都成問題。
所以,很多有遠見的家長規劃讓孩子提前背教材上的古詩文,這種「簡單事情提前做」的做法很好,完成了萬裡長徵第一步。
然而,基礎只是60分,拓展才是80分。這個拓展的基本框架,同樣可以通過語文卷、文綜捲來大致界定。
前面提到了通過語文卷,我們知道了不光要多讀古代、現代、外國名著(這還只是屬於基礎層次),還要加強文藝理論(拓展層次),要重視理解的深挖。
接下來,我們來重點看一下,平時極少接觸的高考文綜卷。
文綜是文科考生的一門綜合考試,內容由歷史、地理、政治構成,每科100分,總分300分。
文綜,是一門相當難的學科。
在文科生中有一句話,得文綜者得天下。優秀的文科生,語數英都不差,能拉開差距的就靠它。
一般的文科生通常在180分左右(也就是每科勉強及格),而如果進到240-250分,基本上都是全省前50名,有希望衝擊清北。
今年的北大考古女孩鍾芳蓉,成績全省第四,她的文綜267分,歷史是其長項。
我第一次看今年的文綜卷時,那是又震驚又僥倖又欽佩。
震驚的是,文綜考題所涉及的學科居然如此之廣,交叉綜合性如此之難。
僥倖的是,好在我高考時沒碰上這麼靈活的卷子,讓我做,題目都要想半天。
欽佩的是,能把這種卷子做出高分的孩子,一定是知識面廣博,思考有深度,善於比較分析的孩子。
沒有十幾年的閱讀功力,想走死記硬背的路子去攻人文,很難。
文綜的難,一難在所涉及的學科非常廣。
表面上,文綜考歷史、地理、政治,但實際上一翻就知道,遠遠不止。
僅粗看一遍,就看見涉及眾多細分內容:
歷史地理學;
城市規劃學;
建築規劃學;
人口學;
工程水利學;
交通物流學;
中醫學;
旅遊經濟學;
人民幣跨境支付涉及的國際貿易學;
剪紙藝術和印章文化涉及的美學;
電商與鄉村經濟涉及的營銷學;
資產負債率、股權關係涉及的會計學;
等等。
這些所涉內容,課本都是點到即止的,如果孩子課外沒有相關閱讀輸入,高中時又沒碰上特別會總結點撥的老師,面對考試,該如何拿分呢?
文綜的難,二難在眾多學科互相交叉,綜合性極強。
文綜並不是每一科單獨就事論事,而是多個學科之間彼此關聯交叉,要學好,必須學會多個學科間的知識遷移。
舉個例子,來看一下經濟學的應用:
經濟學只出現在高一政治課本中,但和各方面時事一結合,出的考題就相當靈活了。
結合新冠疫情期間防疫物資緊缺的情況,來考核生產領域的供應鏈知識點;
結合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的啟用,來考核國際貿易中貨幣結算、人民幣國際化的知識點;
提供上海進博會的經濟數據,來分析消費領域的變化,以及對生產領域產生的指向作用;
經濟學還與地理科結合,出行業經濟、旅遊地理、商業地產、方面的題目。
經濟學還與歷史科結合,提供《蘇聯經濟史》的資料,讓分析社會制度變更對對外貿易的變化,並寫出原因。
等等。
至於其它版塊之間交叉就更多了:
通過對傳統村落、傳統建築、鄉鎮空間的現狀列舉和問題探討,考文化與建築學的交叉;
通過對英國小說《魯濱遜漂流記》的描述,結合世界近代史,找出所反映的重大歷史現象,需史論結合。考文學和世界史的交叉;
以袁隆平培育雜交水稻的眾多數據,來綜合考核農業、人口、鄉村經濟、鹽鹼地改造、文化自信、哲學辯論思想等知識點。
水利工程與環境保護、農業經濟的交叉。
金融證券與科技創新的交叉。
品牌營銷與文化、與哲學的交叉。
類似的跨學科考查,不勝枚舉。
看到這裡,
是不是對所謂的「高考指揮棒」沒那麼反感了?
它並不是我們想像中的那麼僵硬呆板,相反,這根指揮棒還蠻靈活的,也有深度。
是不是對孩子十八歲時,所應該達到人文知識廣度及分析深度,覺得應該有個基本的閱讀指導框架?
如果沒更好的選擇,我真心建議家長抽點時間,先去翻一翻教材和真題。
至少,我在看完後,立即著手對孩子的課外閱讀書目進行了梳理和調整,除了繼續保持文學和歷史的閱讀外,開始添加加自然地理、經濟常識、文化常識的內容。
爭取在小學的課餘時間,把文學、歷史、地理、經濟、文化這幾個人文大科基礎層面的知識和原理,用課外書、紀錄片、旅遊的方式,生動有趣讓孩子多做感性接觸。
而進入中學後,積極接觸新聞時事,開始增添思辨性更強的讀物,如文藝理論、政治、法制、軍事、哲學、美學等,並把提升重點放在理解分析上。
咱們家長在基本框架上,根據孩子的興趣所向、校內學業進度、專業機構的學術反饋,不斷進行階段性閱讀的調整,既要讀聖賢書,又要聽窗外事,還要思天下變。
我們希望孩子們能儘早走上正確的道,希望孩子們能夠有充足的時間,去仰望星空,還能腳踏實地。
註: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