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印象中,一部經典電影多是在萬般艱難之下誕生的。《一九四二》是馮小剛拍得最好的電影之一,可你知道嗎,當初這部電影馮小剛醞釀了18年,從2000年開始劇本先後3次審查,直到2011年才驚險過關,拍攝時同樣千難萬阻,為了貼合角色,張國立足足瘦了24斤。當時,張國立說拍到最後總感覺心臟都快承受不了,氣緊、犯暈、手抖。就是這樣拼,換來了6萬人的滿分評價。
拍《戰狼》時,吳京為了勝任軍人的形象,先是去軍隊特訓了18個月,可在真正拍攝時困難重重,要錢沒錢,要人沒人。
那時候,一些演員看到是這樣的軍事題材的電影,對吳京說"我拍古裝劇,幾個月輕輕鬆鬆賺幾百上千萬,吃你那苦幹嘛",別說演員不幹,因為拍攝強度實在過大,拍了1天就休克了5個群演,後來連群演都不幹。
吳京在一次採訪中說,為了拉來群演,正常給100的戲,拍了1天後,加到300都沒人來,那時候吳京的嶽父去探班,聽說沒群演自己上陣演。
在所有人都不看好的情況下,在連演員都難請到的情況下,在吳京抵押房子、弄得滿身是傷的情況下,這部開創性的軍事大片得以完成,最終拿到5.25億票房,也為《戰狼2》破記錄的一飛沖天奠定了基礎。
從這些影片可見,一部經典電影從醞釀、誕生到大放異彩,這條路走得是有多艱難。《一九四二》與《戰狼》,也正是無數經典影片誕生史的縮影。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影片都是這樣千磨萬礪中才能拍出,在華語影史上,也有很多影片可以說是隨手而拍就變成了經典。
1992年,王家衛在拍《東邪西毒》。那時,電影中找來了張國榮、林青霞、梁朝偉、張曼玉、梁家輝、王祖賢等一批電影大咖。可是,王家衛是出了名的慢,現場拍攝又沒有劇本,拍著拍著不僅預算大超,工期也要超了,這些大牌演員們被王家衛折磨來折磨去,都懷疑自己會不會演戲了。
"江湖救急",王家衛拉來了劉鎮偉幫忙。同樣一批演員,劉鎮偉只用了27天,拍出了一部《東成西就》。相比於文藝深沉的《東邪西毒》,劉鎮偉拍的《東成西就》卻是搞笑無釐頭的。
因為沒有劇本,張國榮、梁家輝們在影片中完全放飛自我,不僅拍得很開心,還給影迷們貢獻了很多名場面,比如片中"雙飛燕",張國榮改歌詞,梁家輝反串,不經意間就貢獻了銀幕亮麗一幕。
沒有劇本的《東成西就》,並不是港片中隨手而拍的唯一經典。
1999年,港片陷入低谷,就連周星馳也帶不動了,票房榜首的《喜劇之王》不過區區2900萬票房。在這樣的情況下,杜琪峯為了"救市",決心拍一部槍戰片。可那時候,他也沒錢,只有250萬港幣,沒錢怎麼能找到演員呢,這也就是杜琪峯面子大。當任達華、吳鎮宇等人聽說他要拍新片時,紛紛趕來救場,要麼零片酬,要麼象徵性拿點片酬,甚至連劇中的道具車都要演員開自己的車被撞。
沒錢還不算,拍《槍火》時,連劇本都沒有,只能走到哪拍到哪,但就是這樣拍,19天就殺青的電影,評分卻高達8.7分。說起這部電影,我喜歡片中充滿哲理性的臺詞,"一噸夢有多重,一噸愛有多重,一噸辛苦有多重?一噸辛苦,重就辛苦,輕就不辛苦";我喜歡片中如夢似幻的槍戰,尤其是商場中的對戰,沒有多少動作,沒有多少臺詞,卻堪稱槍戰巔峰現場;我喜歡片中的意味未盡,結局中阿信死沒死,這場戲有多少可玩味的地方?
1999年杜琪峯一口氣拍了3部電影,可能他自己都沒有想到,僅僅用19天隨手而拍的《槍火》會是他奠定黑幫片風格的一部"神作"吧。
香港不少經典影片其實都是現編現演的,正如《東成西就》《槍火》,而王家衛幹起這樣的事兒更是駕輕就熟,甚至王家衛曾說:"雖然我是編劇也是導演,但我特別不喜歡寫劇本,因為把想法轉換成文字太耗費時間。而且我寫劇本一定要很整齊很工整,所以如果寫成文字會耗費雙倍時間。很多人說王家衛拍戲沒劇本是錯的,我自己就是劇本。"
王家衛說自己很多電影都是源於一個念頭,一次衝動。王家衛拍得最快的電影《重慶森林》,僅僅拍了兩個月,當初是因為香港半山電梯啟用,王家衛每天看到人們乘電梯在中環與半山間往來的匆匆身影,於是想要拍這部電影。誰能想到,就這樣一個想法卻成就了8.7分的文藝片,主演梁朝偉還連拿金馬獎、金像獎影帝。
很多人喜歡稱呼王晶為"爛片王",但不可否認的是,儘管他拍了很多爛片,他依然是個頂級優秀的電影導演。這一點,從他隨手而拍的很多影片成為了經典就能看得出。
比如《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他僅僅拍了一個星期,卻成了《倚天》最經典的版本之一,很多影迷翹首期待了20多年續集。
再比如《整蠱專家》,當時拍這部電影時,他剛剛拍完一部電影,正想休息一下了,老闆給他打電話,12月讓他拍一部賀歲片,這也意味著要上映的話,他最長可以拍一個月。可當時連影片的概念都還沒有,更別說劇本了,只有影片的片名,以及劉德華和周星馳。
可就是這樣一部啥也沒有的電影,還沒拍就賣掉了,這逼得王晶不得不拍。一個月拍完的電影,卻笑料不斷,直到現在,劉德華與周星馳在片中"六親不認的步伐"依然是網絡爆火的梗。
看了這麼港片中隨手而就的佳作,不免讓人疑惑,為什麼當年的港片可以這麼迅速、這麼"隨意"就拍出經典呢?
在我看來,一大原因是市場。就像王晶所說,當時他拍《整蠱專家》時,只有個片名和劉德華、周星馳,還沒拍就賣出去了。市場的繁榮逼著導演們不斷的拍啊拍,演員們死命地演,短時間內極其密集地輸出,也使得佳作頻出。
其次在於人才輩出。香港導演的黃金年代,隨便一抓都是頂尖高手,從劉鎮偉到杜琪峯,從王家衛到王晶,無論是藝術的,商業的,各種類型的導演都是大把人在。而如今的港片很難再現往日風光了,因為這些導演們大多已過花甲之年,而新生代的導演能排得上號的卻屈指可數。
無論什麼時候,人才都是第一位的,對於一個行業來說如此,對於一個國家更是如此。
其三在於純熟的電影工業運轉體系。香港電影曾經很長時間內都是類型化極其鮮明的,甚至有人認為可以簡單粗暴分類,只有"低成本搞笑、黑幫片、王家衛、武俠改"。在專業化的電影體系運轉下,這些類型的電影都發揮到了極致,於是像《東成西就》《槍火》《重慶森林》《整蠱專家》等大批佳作冒頭。
這些佳作是王晶、杜琪峯們隨手而拍貢獻的經典,但同時不也是建立在一個完整的體系下生長的產物嗎。
可惜的是,隨著港片的沒落,這樣隨手就能貢獻出經典的盛況怕是再也難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