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說詞:寇準和他的《踏莎行·春暮》

2021-01-11 北海文社

寇凖(961~1023)字平仲,華州下邽(今屬陝西省渭南市)人。北宋政治家﹑詩人。少年時即以英邁不俗聞名,太平興國五年(980)進士,授大理評事、知歸州巴東縣,改大名府成安縣。累遷殿中丞、通判鄆州。召試學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館,為三司度支推官、轉鹽鐵判官。歷同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後兩度入相,一任樞密使,出為使相,封萊國公。敢直諫,以風節著於時,曾一力促成澶淵之盟。後真宗病篤,因秘奏太子監國一事洩露,為劉皇后嫉恨,貶雷州司戶參軍。寇準善詩能文,七絕尤有韻味,有《寇忠愍詩集》三卷傳世。與白居易、張仁願並稱渭南「三賢」。詞今存五首。《踏莎行·春暮》:

寇凖

春色將闌,鶯聲漸老。紅英落盡青梅小。畫堂人靜雨濛濛,屏山半掩餘香嫋。 密約沉沉,離情杳杳。菱花塵滿慵將照。倚樓無語欲銷魂,長空黯淡連芳草。

這首詞表面上看,寫的是一個閨中女子在暮春時節,倚樓而望,盼望離人歸來的幽怨情思,是以「閨怨」為主題的。但是結合它的寫作背景——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寇凖因太過耿直得罪了許多同僚而被貶為青州知府,所以此詞應該是另有懷抱的。清代詞學家黃蘇《蓼園詞評》卷一謂之:「鬱紓之思,無所發洩,惟借閨情以抒寫。」只是並無佐證。

春色將闌,鶯聲漸老。紅英落盡青梅小

上闋,看似寫景,實為描寫「女主人公」傷春自憐的孤寂心境。首三句「春色將闌,鶯聲漸老。紅英落盡青梅小。」是外景:春色將盡,黃鶯已長大,將要飛去了,先前鬥豔爭妍、繽紛爛漫的紅花,也紛紛辭謝枝頭,悄悄結出了小小的青果。寫來有聲有色,動靜互見,僅以三項極富春的特徵的事物,將無邊春色展示具體。用字又能對照映襯,生動鮮明。末兩句「畫堂人靜雨濛濛,屏山半掩餘香嫋。」則為內景:戶外如此觸景生感,華美的廳堂裡一片冷清,只有迷茫密布的春雨下個不停。屏風半掩,遮擋住的香爐剛剛燃燒殆盡,只剩最後一絲餘香嫋嫋而散,不知所蹤。兩個層次刻畫入微,生動地對比出在一個華麗精美然而冷落空虛的畫堂裡,有一位情懷鬱郁、幽怨沉沉的「思婦」,在構成環境與心境的統一上形成了一個完美的閉環。

Carpenters-Yesterday Once More-[昨日重現]

04:00來自北海文社

下闋,按照詞的慣例從寫景轉為抒情,著力抒發女主人公傷別懷遠的深沉離恨。「密約沉沉,離情杳杳。」兩句,巧用疊字,突出離別情思的幽暗深遠。想當年,花前月下,海誓山盟,依依惜別,分別時千般叮嚀,萬般囑咐,約定再見之日,情意何等深切?可承想直到如今再沒有半點消息。這八個字意味濃醇,表現出「女主人公」對往日念念不忘的情愫。緊接著以「菱花塵滿慵將照。」對此情愫進一步描述,所謂「女為悅己者容」,「豈無膏沐,誰適為容?」所以聽憑「菱花」寶鏡積滿了灰塵。結句「倚樓無語欲銷魂,長空黯淡連芳草。」仍是寫女主人公用情之深。此處接連化用江淹《別賦》:「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王維《送別》:「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和李煜《清平樂·別來春半》:「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兩詩一詞,借景抒情卻能造語自然,了無痕跡,而悽惋之情,更是溢於言表。

春草

宋初詞風,多受溫庭筠「香軟」之影響,內容多寫相思離別的閨怨,差別只在遣字用詞的旖旎纏綿或疏淡清麗。例如韋莊、李煜的部分詞作,以及入宋以後林逋的《長相思》等。包括寇凖,還有一首比較著名的小詞《江南春》:「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遠,斜日杏花飛。江南春盡離腸斷,蘋滿汀洲人未歸。」也正可用於比較這種差別。所以,不論這首詞的主旨為何,至少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它是沿著晚唐五代詞的方向自然延伸而來的,具有篇幅不大,語言比較清新曉暢的特點。

相關焦點

  • 春日裡,適合讀晏殊《踏莎行》,很美的詞調,消遣時光,樂在其中
    晏殊《踏莎行》有這樣一位詞人,他能詩善詞,文章典麗,書法皆工,有「宰相詞人」之稱。他的詞,吸收了南唐「花間派」和馮延巳的典雅流麗詞風,開創了北宋婉約詞風,被稱為「北宋倚聲家之初祖」。他就是宋朝的晏殊。晏殊(991-1055),字同叔,臨川(今屬江西)人。
  • 滿庭芳女子詩社|4月社課 清明 踏莎行
    2、小令:踏莎行,不限韻和內容,自由發揮。護他一路任他行,動情故事知多少。踏莎行 · 落櫻雨暴風狂,蕊寒花小。芳春望斷雲煙緲。一時舞罷付空庭,飛霜飛雪無人掃。瘦損繁香,紛飛蓬草。晚來風雨知多少。錦囊閒卻逐清波,無端天氣摧人老。
  • 原創散文:春已暮
    春已暮文字/香襲書卷過了清明節,就進入了暮春之月。這時,花色漸退。顧名思義,「暮」是太陽落在草叢中。也就是到了一日的黃昏。當春天走向末端時,它是成熟的。當枝頭的花朵,成為果實,春天也將老去。「才過清明,漸覺傷春暮。」易感的詩人,還沒走出清明節的憂傷,便對著春季的最後一段路程,發出感傷的嘆息。正在詩人憂春之際,看見了鞦韆上的女孩們,在風中輕輕蕩漾著鞦韆。細細的語絲傳來,頓時消除了心頭的憂鬱。「誰在鞦韆,笑裡輕輕語。」暮春是踏青最好的時節,終於徹底擺脫了寒冷的冬季,溫度適中,微風拂面。
  • 中詩華好詞•青玉案|飛雲冉冉蘅皋暮,彩筆新題斷腸句
    中詩華好詞•青玉案|飛雲冉冉蘅皋暮,彩筆新題斷腸句 2021-01-06 11: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每日詩話:寇準,一位被評書和電視劇害苦的、被宰相耽誤的大詩人
    被評書和電視劇害苦的寇準小時候,聽單田芳的評書《楊家將》,寇準被稱作「寇老西兒」,一口山西方言,說話陰陽怪氣的。感覺這個人不像個正經人。歷史上的寇準,19歲進士及第,成為「天子門生」,他從巴東知縣做起,官聲卓著。32歲時就升任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44歲就升任宰相,位極人臣。著名詩人楊億稱他「能斷大事,不拘小節」,當時的名臣張詠稱讚他「性格剛直敢諫,面折廷爭,素有風採」。寇準晚年被丁謂排擠,民間流傳歌謠說:「欲得天下寧,須拔眼中丁(丁謂),欲得天下好,無如召寇老。
  • 寇準:男兒到死心如鐵
    淳化二年(991年),寇準還只是一個才能在皇帝面前說上一些話的普通官員。雖然宋太宗十分欣賞他的才識,並把他比作唐代名臣魏徵,但君臣之間遠沒有先丞相趙普那種能與官家雪夜烤肉言笑晏晏式的親近。寇準不是沒有自知之明,卻仍在不久後捋了一把老虎鬚子。
  • 從一首詞看一個文人官員-錢惟演的暮年
    回過來再看詞的前兩句,會覺得「鶯語亂」是作者心緒煩亂,「春拍岸」又如同愁悶拍胸,讓人不安。「情懷漸覺成衰晚,鸞鏡朱顏驚暗換。」前句寫年華老去,而內心的願望卻沒能實現,並且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變得不可能。後句寫攬鏡自照,驚於自己面容枯槁,形色憔悴。「漸覺」和「驚暗」表面異曲,其實同工,心中的情懷和鏡中的容顏都隨著歲月一點點消磨殆盡。
  • 蜂蝶飛花,燕鶯啼樹,一番風雨催春去
    《蝶戀花》燈火闌珊春意緒,燭影搖紅,簾幕斜飛絮。一夜東風吹細雨,滿天明月無人語。只有梅花開未吐,露冷香寒,夢醒江南浦。十二欄幹憑几許,水晶宮裡相逢處。《蘇幕遮》問誰家,千古事。幾度滄桑,無計留殘醉。一曲琵琶聲斷耳。數點徵衫,十載傷心地。嘆天涯,歸夢裡。故國悽涼,冷落關河水。別後相思何處是。離恨難憑,風雨催行李。
  • 此人奇醜無比,寫下紀念初戀的詞,讓無數少女感動
    今天介紹的這個詞人,他是一個醜人,寫一首紀念初戀的美詞,讓無數少女感動,回味悠長。他就是賀鑄!賀鑄出身貴族,時宋太祖趙匡胤賀皇后家裡的族孫,但是雖然出身好,他卻沒有一點貴族之氣。相反,他長得極其醜陋,長身聳目,面色鐵青,人稱賀鬼頭。
  • 宰相詩人關於春天的詞,情景交融,暗示美人遲暮,美到心坎上
    暮春之際,思念的人杳無音信,愁苦之情湧上心頭……《踏莎行·暮春》 寇準春色將闌,鶯聲漸老,紅英落盡青梅小。畫堂人靜雨濛濛,屏山半掩餘香嫋。詞的開頭向我們展現的是一副唯美的畫面,詩人描寫的細膩,刻畫出暮春景物衰退的景象,隱約流露出一種孤寂之感,繁華的春光盛景漸漸遠去,遠去之境突出詩人的迷茫。"鶯聲""紅英""青梅",都是春天的象徵,展現出無邊的春色,正是這種暮春之景相互映襯,錯縱交織,生動的刻畫出獨守空閨的女子對羈旅天涯的心上人的思念,同時也體現出女子的深情,所聞鶯聲,所見青梅,動靜結合,閒的格外寂靜,更突出作者傷春自憐的孤寂之情。
  • 溫柔繾綣的賀鑄:他是其貌不揚的賀鬼頭,他也是才華橫溢的賀三愁
    宋朝還是一個看臉的時代,上述那些大詞人不說都是玉樹臨風的大帥哥,至少也都是眉清目秀的,長得好看的確個加分項,但是,在北宋,有一位詞人卻以「醜」聞名,還得了「鬼頭」的稱號,他就是賀鑄,陸遊說他:「狀貌奇醜,色青黑而有英氣。」《宋史》記載他:「身高七尺,面色鐵青,眉目聳拔,其貌不揚。」
  • 北海自助遊旅遊攻略,看網友北海本地靠譜導遊介紹北海好玩的旅遊...
    北海自助遊旅遊攻略最佳線路,看網友的北海本地靠譜導遊介紹的北海好玩的精華旅遊景點排行榜。北海當地口碑好的導遊告訴你北海有哪些好玩的旅遊景點和北海最佳旅遊線路自由行攻略,讓北海自由行金牌私人導遊告訴你北海旅遊大概需要多少錢費用?北海精華景點,驢友經驗分享,北海旅遊如何省錢?幾天行程如何規劃?這麼玩就對了。
  • 被掩蓋的大宋理財高手,被人稱作鶴相,因排擠寇準被稱為佞臣
    寇準而丁謂被叫做「鶴相」。是因為他順應了宋真宗尋仙訪道的心思,並自稱常能見到天空有仙鶴飛過。因此他還被宋真宗特意任命為「玉清昭應使」。每當宋真宗搞大型典禮時,丁謂都能見到仙鶴在房子裡飛來飛去,還跳著舞。當時寇準在陝西做官時,與同事在山亭上看見有烏鴉幾十隻飛鳴而過,就對同事說:「如果丁謂看見,一定當成是仙鶴了。」
  • 十首唯美閨怨詞:曉看天色暮看雲,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唯美的婉約詞裡梧桐細雨 閨深情濃,精選十首閨怨詞,看看古代女子對愛情生活的嚮往和別離相思的痛苦.感受多情的詞人,通過抒寫離愁別恨來哀婉含蓄的展現自己的內心世界。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庭院不知有多深,楊柳飛揚起片片煙霧,一重重似簾幕不知有多少層。豪華的車馬停在那尋歡作樂的地方,即便是登上高樓也望不見通向章臺的大路。
  • 宋玉悲秋,李煜這首詞卻是「傷春」,惆悵傷感在這一首詞盡情體現
    在古代也有這麼一個人物,不僅心思細膩、善作詩詞,還是個有背景的,他就是李煜。這是很多女性都會喜歡的詩人,因為在女性眼中不在乎李煜在政治方面的低谷,更在乎李煜是個有才華的「高富帥」。都說「傷春悲秋」,古人中以宋玉《九辯》一句「悲哉秋之為氣也」開啟了「悲秋」的說法。而這位皇帝詞人李煜,卻以一首詞寫出了「傷春」——《蝶戀花·春暮》。《蝶戀花·春暮》五代:李煜遙夜亭皋閒信步。
  • 寇準威脅宋朝使者,僅用一句話,為宋朝省了七十萬歲幣
    面對遼國二十萬大軍,趙恆害怕了,恐懼是人與生俱來的,他能保護我們,也可能將我們擊倒,作為一國的皇帝陛下,如果他都害怕了,他的大臣和百姓該如何是好?王欽若勸皇帝去金陵,因為那裡是他的老家,陳堯叟的老家在蜀川,所以他勸皇帝去成都。一時間趙恆也拿不定主意,他問寇準該去哪裡避難。可見趙恆的心已經亂了,為了保命,他已經顧不上那麼多了,他想做只鴕鳥,縮回那厚實的羽毛中間。
  • 真實寇準「性豪侈」 民間演繹成貧困「寇老西兒」
    寇準與朱元璋  作者:張劍鋒  一說到北宋名臣寇準,許多人的腦海裡馬上就會浮現出一個身穿補丁衣、腰懸醋葫蘆、清廉簡樸到了極點的寇老西兒形象。劉蘭芳的長篇評書《楊家將》中寇準是這樣出場的:「頭戴的紗帽翅,可能年頭太多了,又舊又破,有一個翅用什麼東西綁著,往下耷拉著。」
  • 寇準:這鍋我不背
    其間,真宗與畢士安的對話,可說是十分重要的!故玲瓏將《宋史》中的關鍵信息簡述如下。宋真宗十分倚重畢士安,因而詢問他是否可推薦一人,與他合作,以安定將來的局面。當時,畢士安推薦寇準,宋真宗卻認為寇準「好剛使氣」,不願意以寇準為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