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累計新增47家特困失能人員集中照護機構

2021-01-12 金臺資訊

「2019年,北碚、墊江、奉節等7個區縣試點開展特困失能人員集中照護工作。2020年,規劃建設改造34個特困失能人員集中照護工程。截至目前,全市累計新增47家特困失能人員集中照護機構,讓有意願入住機構的特困失能人員『應養盡養』。」日前,記者查閱市民政局對市政協委員、臺盟重慶市委會主委,北碚區副區長王昱《關於辦好民生實事加快特困失能人員集中照護工程建設的建議》提案的回覆時了解到,該建議已得到較好推進落實。

近年來,王昱隨臺盟重慶市委會多次深入甘肅、貴州以及我市的武隆、秀山等地開展脫貧攻堅幫扶和調研工作。在入戶走訪中,王昱發現農村特困失能群體比例較大,家庭照護不夠專業,「一人失能,全家拖累」的問題比較突出。

王昱表示:「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切實做好特困失能人員的長期照護工作,讓他們得到集中妥善照護,增強其獲得感和幸福感,是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社會問題、減輕特困失能人員家庭負擔、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民心工程。」在大量實地走訪和研究基礎上,王昱在市政協五屆三次會議上提出《關於辦好民生實事加快特困失能人員集中照護工程建設的建議》提案,就供求矛盾、集中照護中心建設、服務標準和人才缺口問題,分別從政策制度、規範標準、資金籌集等方面提出建議。

針對提案中的問題和建議,市民政局會同相關部門認真研究吸納並一一落實。市民政局在提案回覆中表示:「擬在2022年底前,實現每個區縣至少建有1所以失能、部分特困失能人員專業照護為主的供養服務設施(敬老院);明確特困失能集中照護人員配比標準,按照失能1∶3、半失能1∶6、自理1∶10比例配備護理員,提供生活照料、醫療康復等12項專業化照護服務;支持社會化運營,大足、北碚、奉節等區縣分別遴選大型醫養結合機構託管運營,全市社會化運營率超過90%;市級建立特困失能人員照料護理補貼制度,並隨特困供養標準動態調整。」

「特困失能人員集中照護中心是能提供專業照護,讓家庭放心、社會滿意的機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希望更多特困失能人員在專業照護中心的照護下,生活更有質量,生命更有尊嚴。」王昱表示。

本報記者 周尤 實習生 冉羅楠

相關焦點

  • 政協提案回眸|重慶新增47家特困失能人員集中照護機構
    2019年,北碚區建成投用了重慶主城首個貧困家庭失能人員集中照護中心,採取「政府兜底保障,專業機構運營」模式,發揮集中照護資源集約化、醫養結合專業化優勢,啃下了脫貧攻堅的「硬骨頭」,深受特困失能人員家庭和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
  • 委員提案辦理記⑥丨集中照護 讓特困失能人員「應養盡養」
    「2019年,北碚、墊江、奉節等7個區縣試點開展特困失能人員集中照護工作,2020年規劃建設改造34個特困失能人員集中照護工程。截至目前,重慶累計新增47家特困失能人員集中照護機構,讓有意願入住機構的特困失能人員『應養盡養』。」
  • 讓老人留得住吃得好 東陽全面落實特困人員救助供養
    近日,東陽市民政局對已確定的217名集中供養特困人員下撥2020年第四季度供養資金83.2萬元、照料護理補貼10.4萬元,兩項合計93.6萬元,全年累計發放454.4萬元。 首先,全面摸清人員底數。東陽各鎮鄉街道對轄區內特困供養人員開展能力評估,全面掌握全區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員的基本情況和供養意願,摸清轄區內供養機構養護能力。
  • 重慶:補短板、強弱項,奮力託起山城幸福夕陽紅
    大力推動「千百工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全面升級近年來,社區養老服務「千百工程」、老年人照顧服務計劃和農村失能特困人員集中照護工程3項任務納入全市15件民生實事推進。積極探索新模式切實補齊農村養老服務短板目前,全市已完成33家失能特困人員集中照護機構建設,實現有意願入住失能特困人員集中照護全覆蓋。
  • ...公建民營 老有所養——新幹破解農村特困人員養老難題速寫
    模式創新補短板一直以來,新幹縣採取的養老模式都是鄉鎮敬老院集中供養和分散供養。這些模式只能滿足群眾的普通需求,根本滿足不了特困人員的護理要求。在縣城建設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員的養老機構,重點是提升服務,補齊養老服務「短板」。據介紹,該養老服務中心產權歸政府,經營權向社會招標,前三年免租,第四年開始按總收益的5%交租,所得由政府按一定標準獎補給承租單位。「這種合作模式無疑是雙贏的結果。為了拿到獎勵,我們只能不斷改善環境,提升服務水平。
  • 誰來破解失能老人照護難題?失能老人家屬對護工不放心
    目前我國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數量達到了4000萬,其中大部分人在社會化服務協助下進行居家養老。龐大的數字背後,反映出失能老人的家人對於養老院、護工、上門康復等多方面有著迫切的需求。翻身、擦身、餵飯、按摩……老人失能,其家人的生活也會跟著發生改變。不僅要從每一個細微的動作中判斷出老人的需求,還要在照護過程中學習積累經驗。
  • 江西省建檔立卡失能貧困老年人照護工作實施方案
    江西省建檔立卡失能貧困老年人照護工作實施方案 為貫徹落實國家衛生健康委、全國老齡辦《關於做好建檔立卡失能貧困老年人照護工作的通知》(國衛老齡函〔2020〕224號),結合我省實際,現就做好我省建檔立卡失能貧困老年人照護工作制定如下實施方案:
  • 國家、省、市級多家新聞媒體到吳橋縣就養老及「五服務」工作進行...
    今年以來,結合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工作要求,民政部門認真履行社會保障兜底職責,用足用好用實各項社會救助和福利惠民政策,堅持做好「養老」文章,積極推進「五服務」(民政機構供養服務、醫療機構康復服務、農村互助照料服務、民辦機構託養服務、家庭社會照護服務)工作開展,促進「養老」和「扶貧」實現有效對接。
  • 照護一個人 解脫一群人 脫貧一家人
    為切實解決這些貧困重度殘疾人照護服務難題,單縣探索出對貧困重度殘疾人集中照護、日間照護、居家照護、社會化照護及醫療保障「四護一保」的照護服務,並納入2020年民生實事,出臺了《關於印發建立「四護一保」機製做好貧困重度殘疾人照護服務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成立了貧困重度殘疾人照護服務「四護一保」工作機制領導小組。
  • 2020年12月份集中特困護理經費發放匯總表
    引號: 003043524/202012-00366 信息分類: 專項資金管理和使用情況 發布機構
  • 上海試點養老機構長護險照護向長三角延伸
    上海試點養老機構長護險照護向長三角延伸 2021-01-08 15:30:27 來源:新華社 作者:龔雯   新華社上海1月8日電(記者 龔雯)上海近日迎來一波寒潮,但住在上海市黃浦區瑞金二路街道瑞福長者照護之家的徐柏年和吳亞珍夫婦
  • 2021年起,這些人可以參加成都市長期照護保險
    紅星新聞記者從8月5日舉行的成都市深化長期照護保險試點啟動儀式上獲悉,因年老、疾病、傷殘等導致長期失能,經失能評定符合長期照護保險待遇享受條件的參保人員,所發生的與基本照護服務相關的服務費、耗材費、設備使用費等費用,按規定由長期照護保險基金支付。
  • 專訪清華大學教授裴曉梅:長期照護體系亟待建成
    他們需要治療,更需要長期照護。然而,大多數養老機構不具備接受失智、失能老人的能力,家庭的照護也面臨經濟、生活等各方面的壓力。如何讓失智、失能老人得到更好的照護對於我國養老體系的完善是巨大考驗。就相關問題,《民生周刊》記者專訪了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裴曉梅。
  • 醫保繳費為何同步繳納「照護險」?
    徐州當地網友發來「照護險」要求一併交納的截圖他覺得這明顯是一種捆綁銷售行為,他希望能取消「照護險」,退還所交的30元,讓老百姓自願選擇。晏科長說,「照護險」跟醫保同步徵繳,根據徐州市政府文件規定,凡是市區範圍內參加了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參保人員,都必須同步繳納「照護險」,籌資標準為每人每年30元,在校學生每人每年10元。
  • 長護險為家庭減負 失能老人享專業服務
    家住嘉興市富安臻園的方嘉麗今年67歲,退休生活異常忙碌。方嘉麗的婆婆95歲,長年臥床。子女忙於工作,照顧老人的任務幾乎都落在了她和丈夫身上。父母高壽是幸福的事,但瑣碎的照護工作也讓快到古稀之年的方嘉麗感到疲憊。「老人幾乎需要24小時照護,完全沒有自己的時間。」方嘉麗說。
  • 車道溝老人長期照護
    正因為這樣的特殊性,非正式支持網絡中的家庭照護處於空白狀態,其長期照護無法依靠家庭成員得以實現。實現社區居家養老的前提是老年人在家中居住,由社區提供養老服務。但對於保失能老人,居住家中而沒有親人依賴,又因農村社區缺乏照顧護理服務資金、醫療康復以及服務人員等基本條件,加之農村地處偏僻、居住分散,社會援助和扶助很難惠及該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