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6日下午,歡樂港灣藝術計劃在歡樂港灣海濱文化公園正式開幕,這也寓意著寶安2020光影藝術季正式拉開序幕。此次藝術計劃,由深圳華僑城深西集團\酒店集團、深圳歡樂港灣主辦,寶安區人民政府作為指導單位,寶安區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華僑城策劃規劃聯盟作為支持單位,策展人楊勇與策展團隊上啟藝術傾力策劃呈現,聯合歡樂港灣海濱文化公園海洋與大陸、城市與自然交融的環境優勢,做出場地特定介入,策劃展覽國內外藝術家及建築師在地創作的13組公共藝術作品。
開幕儀式
歡樂港灣藝術計劃開幕
寶安區委副書記、區長王立德,深圳市規劃與自然資源局副局長丁強,深圳市住房和建設局副局長薛峰,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副局長楊永群,寶安區副區長蔡凡,華僑城集團黨委常委、副總經理倪徵,華僑城股份公司總規劃師、華僑城創新研究院院長、華僑城策劃規劃聯盟會長許重光,華僑城股份公司總裁助理金陽,華僑城股份公司總裁助理劉冠華,華僑城深西集團\酒店集團總經理謝滔等嘉賓出席開幕現場。
開幕前,策展人楊勇帶領現場嘉賓進行作品導覽。藝術作品錯落在園區內,串聯起公園景觀、海濱走廊、商業街區等區域,並通往城市地標「灣區之光」摩天輪,形成動態的藝術遊園路線。
導覽現場
此次上啟藝術還特邀嘉賓為該次藝術計劃定製編排沉浸式戲劇表演《The Back Journey》,運用環境戲劇、行為藝術、現代舞等多種元素,與人群進行碰撞與交流,帶領觀眾由東向西徜徉於海濱,也拉開了歡樂港灣藝術計劃系列活動的序幕。
戲劇表演《The Back Journey》點燃開幕氣氛
寶安區副區長蔡凡在開幕致辭中說道:今天2020寶安國際光影藝術季·歡樂港灣藝術計劃開幕,寶安人民將在夢幻絢麗的光影藝術中,迎來更美好的藝術人居生活。寶安始終對標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打造國際化現代化的人文生活空間,為城區生活注入更多文化藝術氣息。
華僑城深西集團\酒店集團總經理謝滔在開幕致辭中表示:華僑城深西集團\酒店集團秉承、延續著華僑城的文旅基因,通過對文化、藝術和運營的不斷創新,用藝術串聯自然,以文化潤養城市,努力塑造灣區新的文化標杆。
華僑城股份公司總規劃師、華僑城創新研究院院長、華僑城策劃規劃聯盟會長許重光致辭:感謝華僑城深西集團\酒店集團和歡樂谷集團對華僑城策劃規劃聯盟大會的鼎力支持,也感謝上啟藝術策劃的歡樂港灣藝術計劃,為華僑城策劃規劃聯盟大會注入了更多文化與藝術氛圍。大會到今年走到了第四屆,它不僅是跨界融合的高端學術平臺,更是華僑城創新發展的重要業務平臺。
歡樂港灣藝術計劃的策展人楊勇致辭:此次藝術計劃邀請十位藝術家及建築師,在歡樂港灣做了很多的研究和討論。隨著城市居民對專業的文化藝術的訴求逐漸提高,在這個新的濱海文化公園中,我希望能給大家帶來更高水準的公共藝術作品,呼應當下的藝術生活。
啟動儀式上,領導與嘉賓們推動拉杆,共同拉開歡樂港灣藝術計劃的大幕。開幕式之後,歡樂港灣水秀及光影表演,將聲、光、水構成一個多維的情景現場。策展人楊勇還親自甄選現場的音樂歌單,從巴赫到格什溫,跨越兩百多年的時光,為觀眾打造一場音樂穿越之旅。整個開幕儀式,為觀眾帶來一場別開生面的視聽盛宴。
歡樂港灣水秀及光影表演
構建城市「新公共空間」
本次藝術計劃嘗試對城市的發展變化作出回應,讓海濱文化公園成為豐富城市體驗、造就城市記憶的新公共空間,思考人類、科技、生態與城市空間關係的可能性。
中國當代藝術領軍人物尹秀珍首次將作品《傳送帶》帶到深圳,靈感來自「灣區之光」摩天輪和作為中轉站的機場。在園區中做一個與摩天輪相仿的「圈」——傳送帶。這一「傳送帶」把世界分為「之內」和「之外」,在不同的轉動中形成新的思考可能性,承接了萬物互聯的思考樞紐,將視覺藝術與納入到思考路徑中。
歡樂港灣園區構築物作品《靈躍飛魚》
國際建築大師LLA合伙人/總裁PABLO LAGUARDA、SWA集團執行董事David Paul Thompson,以線條為設計靈感,結構主義的創作手段,以陸地及海洋的生物元素為原型,創作了雲端、貝殼、海浪羽翼、靈躍飛魚,4組兼顧觀賞、結構美學、實用藝術的構築物,在陸地與海洋,城市與自然交融的城市公園中,形成人類與自然之間和諧共處、相互共生的美好景致。
藝術家張心一的作品《人群中的人》
藝術家張心一根據美術史中的經典作品《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進行藝術化再創作,在園區的草坪中,展現19世紀末的巴黎市民群像。
藝術家、策展人、上啟藝術創始人楊勇的作品《入口計劃》
藝術家、策展人、上啟藝術創始人楊勇嘗試用高純度的色彩與極簡的立方體重新塑造即將開放的日常空間,激發重置視覺語言與精神空間的無邊可能。
實現人、自然與城市更好的共生
歡樂港灣藝術計劃在呈現手段上側重使用與新科技、新媒體相關的元素,探討新生態與新空間的關係。藝術的介入模糊了現在與未來、虛擬與現實的邊際,平衡了人類活動與環境生態的關係,實現人類與自然更好的共生。
歡樂港灣海濱文化公園擁有高植被覆蓋率的自然風貌,參展人藉助於這樣的在地環境,營造了多樣的藝術空間。
建築師陳宣誠的作品《植變聚落》
來自臺灣的建築師陳宣誠在園區的草地上塑造了一處層疊地景,營造一處人與植物的共存棲所。
建築師莊子玉的作品《「壇城」4.0-雲圖》
建築師莊子玉的《「壇城」4.0-雲圖》如迷宮形態的作品將與周圍的樹木產生互動與融合。遊人可以在這不斷流動的空間中體驗周圍的環境,重新思考城市與自然之間的關係。
藝術家蘿拉·博爾斯·福的作品《時光長短》
來自美國的藝術家蘿拉·博爾斯·福(Laura Boles Faw)採用3D列印技術製作出與自然樹樁相仿的透明樹脂樹樁雕塑,將被放置在園區的樹林中。隨著時間的遷移,這些樹樁將記錄著城市發展的印記。
藝術家阿斯瑪•卡茲米的作品《城市森林》
美國藝術家阿斯瑪•卡茲米(Asma Kazmi)帶來了一件多媒體藝術作品,利用AR技術將1700年印度細密畫的芒果樹帶到現代的深圳公園,結合大型金屬裝置,虛構人與自然相遇。
跨媒介藝術家藍梓雁和LLS 視覺跨媒介工作室的《未來日》作品局部
跨媒介藝術家藍梓雁和LLS 視覺跨媒介工作室創作了《未來日》作品,縱向的幾何變形體,是東方日晷的未來形態。人們在這一裝置面前能感受到時間的轉瞬即逝,思考時間對人類的意義。
藝術家三木優子的作品《變形怪》
美國藝術家三木優子(Masako Miki)借鑑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羽毛、桃子、葫蘆和蓮藕圖案,創作了一個講述深圳發展故事。桃子和葫蘆象徵吉祥如意,羽毛則源於大鵬鳥的神話傳說,秉承了大鵬寓意的開放包容、敢想敢做的精神。蓮藕則喻指深圳的成就是數代人憧憬未來、努力奮鬥的結果。
來自日本東京的建築師事務所犬吠工作室(Atelier Bow-Wow )將在臨水之畔建造屬於深圳歡樂港灣的「風和日麗亭」,讓音樂愛好者齊聚一堂,共享音樂盛宴,同時也是一個休閒賞景的好去處。這一作品將在展覽後期與公眾見面。
藝術串聯城市,文化潤養生活
歡樂港灣藝術計劃從開幕式始延續至2021年3月28日,四個月的展期內,多場公共文化藝術活動將在歡樂港灣呈現,包括藝術家、建築師共創工作坊,主題論壇等,為園區觀眾提供更多元的文化活動,在自然、親海的基礎上,了解公共藝術作品,領略藝術魅力。
以「藝術之力」,深圳歡樂港灣打造集濱海休閒、文化旅遊、藝術體驗、生態辦公為一體的「國際灣區之心 濱海生活創想地」。通過系列藝術活動,讓文化藝術走進城市公共空間,用藝術串聯城市與民眾,形成連接與對話,用文化潤養人居生活,注入更多人文藝術氣息。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責任編輯:kj005
文章投訴熱線:156 0057 2229 投訴郵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