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西網/江西頭條客戶端 通訊員江燕報導:「江西地礦搶抓西部大開發機遇,利用技術優勢,拓寬生存發展空間,在新疆找礦取得重大突破。近日,省地調院新疆分院技術人員正忙於新疆阿爾塔什石灰巖礦項目的預普查。這是江西唯一中標的疆外省份地勘基金項目。」
近日,江西新聞頻道播報的一則新聞,讓整個江西省地礦系統為之振奮!在目前地勘經濟下行的嚴峻形勢下,他們是如何抓住「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帶來的發展新機遇,成為江西省地礦局開拓新疆市場「走出去」的先進典範?這究竟是一支怎樣的隊伍?
就讓我們帶著這些疑問走近這群葉爾羌河畔的追夢人……
從省會南昌到項目所在地新疆阿爾塔什村,我們先後換乘了三架飛機,途徑喀什、莎車,待驅車數百公裡到達目的地時已是第三天的中午。遠處巍巍崑崙荒涼而壯美,近旁葉爾羌河谷環抱的阿爾塔什,是進入喀喇崑崙山和帕米爾高原的必經之路,被譽為「崑崙第一村」。寬闊緩靜的葉河貫村而過,倒映著沿途蒼勁挺拔的白楊、縱橫交錯的麥田,繼續流向遠方。
「你們別看它此時似個『小江南』,一到變天,西北地區粗狂的獠牙就露出來了,暴風雨、山洪、沙塵暴都來了。7月份,兄弟局兩名地質隊員在阿爾塔什上遊20多公裡遭遇山洪不幸遇難……」大家聽了新疆分院副院長何國建的話不禁咋舌,帶著對大自然的敬畏繼續向前走。
逆風飛翔的「領頭雁」
「『阿爾塔什』的意思是『灰白色的巖石或石頭』。你們看這裡除了石頭還是石頭,山體是石灰巖鑄成,河道上排滿了被葉爾羌河水衝刷打磨成型的奇異石頭。我們這個項目主要是摸清優質石灰巖規模,為下一步詳查工作提供基礎資料和依據。據預測,這個項目詳查完成後可提交一處大型優質石灰巖礦床。為當地急需緊缺的水泥、化工等建設物資提供充足的資源保障。」說話的人是高原。
高原,原西藏分院院長,2012年10月入黨,研究生學歷,地質礦產高級工程師。今年34歲的他,參加工作11年來,始終堅守在高海拔工作區,中國四大無人區中的三個都留下了他的足跡。由於工作突出,他被院黨委任命為新疆分院院長。
一紙任命重千鈞!他帶隊的第一天就在會上表態「從我做起,向我看齊,對我監督」他一刻也不敢懈怠,剛過完春節就入疆開展相關業務的立項及合作洽談工作。2019年4月份,江西省地質調查研究院新疆分院在新疆自然資源廳地勘基金中心一公開2019年度招投標項目信息時,就立即分析了2019年所有招投標項目的基本情況,並根據自身的技術條件和多方各渠道取得的信息,立即組織了力量參與了阿爾塔什石灰巖礦預普查的招投標。面對國內地勘行業狀況,他們深知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終於他們憑藉江西省地調院在新疆的良好信譽和項目組的不懈努力,終於成功中標新疆莎車縣阿爾塔什一帶石灰巖礦預普查項目,這也是32多個項目唯一被新疆之外的地勘單位中標的項目。
「群雁」振翅越天塹
「新疆莎車縣阿爾塔什一帶石灰巖礦預普查」項目,為江西地質調查研究院2019年4月中標的新疆自治區地質勘查基金項目。莎車縣阿爾塔什石灰巖礦預普查區位於新疆莎車縣城南西直線距離約80千米,行政區劃隸屬阿克陶縣、莎車縣管轄,礦區面積60.25平方千米。
江西地質調查研究院阿爾塔什一帶石灰巖礦項目組,自6月初進入工作區,通過野外踏勘,區內地形陡峭,很多地方無法到達。由於進入工作區道路需經過阿爾塔什水電站庫區,6月底唯一進入工作區的便道被水淹沒。直至9月底隨著上遊水量減少,才可通行機械車輛。
6月至9月,項目組主要開展地質剖面測量、1∶1萬地質草測、1∶2000地質草測等地質工作。9月下旬,隨著葉爾羌河上遊水量減少,進入工區的便道露出水面,工程車輛和鑽機進入工作區開展槽探、鑽探工作。至10月18日,趕在10月20日水電站大壩正式蓄水之前,完成設計的槽探、鑽探工作量。
雁群的遷徙是為了躲避北國的嚴寒,而這支光榮的地質鐵軍,卻是因為重託在肩,方跋涉千裡,趕赴南疆。「新疆莎車縣阿爾塔什一帶石灰巖礦預普查項目」的成功中標給了項目組巨大的鼓舞,他們乘勝追擊,除與疆內單位繼續開展全面深入合作,還充分發揮技術優勢,聯合立項、投標獲取了礦產普查、地質遺蹟調查與評價等項目工作。在巴旦木花開的四月,新疆分院終於迎來了「多點開花」的盛景!高原在談到他所在項目組的同志,總是會由衷的說「我的兄弟們從不『掉鏈子』!」
該項目地處塔裡木盆地西緣、帕米爾高原東部。塔裡木河源頭葉爾羌河呈拐字形圍繞工作區,南北向的山峰與深溝形成險峻的地形地貌,工作區內一處處一線天、一道道懸崖峭壁形成天塹橫亙在隊員們面前,但他們從不退縮,堅持每天步行20公裡進行地質觀測。野外考察中無論環境怎樣惡劣,全組絕不定任何一個「遙測點」。這也成為項目組的一道鐵律。七八月份的葉爾羌河隨著上遊喀喇崑崙上的冰川融水、雨雪天氣,正處於出山口的阿爾塔什段每天都會迎來暴漲的洪水。波濤洶湧的洪峰不止一次把進入主工作區的道路淹沒,隊員們常常忍著饑寒,原地等到晚上十點後才能走上泥濘的迴路。
是的,高原作為領飛的頭雁固然承受了最大的阻力,然而頭雁振翅,群雁高飛,方能序列有致,所向披靡。
他們都是大雁媽媽的孩子
阿爾塔什石灰巖預普查項目組是一支年輕的隊伍,成員高原、何國建、朱昌傑、宛勝均為85後。
「我願意去更需要的地方!」鏗鏘誓言映初心,他們用實際行動踐行對黨忠誠、知行合一的莊嚴承諾。看呵,溝壑中、雪線邊、戈壁上,到處都留下了他們的身影。暴風驟雨時,他們挽手向前;積雪平膝時,他們艱難跋涉;風卷飛沙時,他們逆風而上。為了黨和國家,他們將自己鍛造成銅皮鐵骨的地質尖兵,然而他們究竟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只有山知道。
「這個項目的完成為我們單位在新疆進一步開展非金屬礦產勘查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和國家開展對口援疆工作的進行,基礎建設的步伐明顯加快,水泥產品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局面,其價格在不斷的攀升,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項目成果將為南疆四地州基礎建設可提供充足的石灰巖資源,為支撐服務地方脫貧攻堅、改善民生提供資源保障。」項目負責朱昌傑在和父母通電話時常常談到自己帶的項目。父母在為兒子感到驕傲的同時,也十分擔心他的健康和安全。
高原總也忘不了出隊前夜和媽媽的對話:
「孩子,媽媽真捨不得你去那麼苦的地方。」
「媽,沒事,這麼多年我也習慣了,等我下次回來還給您背最好的藏藥。」
「媽啥都不要,只要你好好的。」
身為人父的他因工作的特殊性無暇照顧家庭,只得依靠妻子和媽媽幫忙,想到年邁體弱的媽媽還要替自己操持家事,他就滿心愧疚。這種情況在地質隊卻很普遍,一個安定的家庭是他們沒有後顧之憂、敢闖敢拼最堅固的後盾。
單絲不成線,獨木難成林。這支隊伍中的每一個人都不是單兵作戰,而是各盡其能,發揮所長,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截至目前,該項目完成的實物工作量:1∶1萬地質測量(草測)50平方千米;1∶2000地質測量(草測)2平方千米;完成施工探槽9條,總長839.70米,總方量為1074.19立方米;共施工鑽孔3個,總進尺為501米;採集化學分析樣332件;採集薄片樣10件;採集小體重樣32件。
通過地質勘查工作,礦區共圈定出3條水泥原料和4條電石用石灰巖礦體,潛在礦床達到大型規模,潛在經濟價值超20億元。隨著阿爾塔什石灰巖礦的進一步開發利用,可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為南疆地區脫貧攻堅工作貢獻力量。
回程中,望著窗外的風景從荒涼到繁華,維吾爾族老人彈奏著的木卡姆聲聲入耳,曲調是那樣蒼勁而深沉,我仿佛看到馬可波羅中國之行的無畏,唐代玄奘東歸故裡的榮光,想到那支駐守在無人之境的地質鐵軍,耳邊依然是他們用地質錘敲擊山崖峽谷的聲響「叮,叮…叮」如今,在高原的帶領下新疆分院全體職工團結一心、積極進取,在喀喇崑崙找礦成果取得突破的同時,又在疆內開拓了地學旅遊資源潛力調查和地質遺蹟調查與評價工作,為造福南疆人民貢獻出自己的力量。我們堅信,這支掠過南疆大地的雁陣還將飛躍祖國的山河湖海,去往更需要他們的地方,在最需要的大地上書寫地質論文,為黨和人民交上滿意的地質答卷!(文/江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