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賽收官戰,休斯頓火箭96-134不敵費城76人。雖然雙方都是以練兵作為最終目的,季後賽沒有主客場之分,排名看起來也就沒有那麼重要了。賽前德安東尼就表示上班正常打,下半場練兵。
就是這麼一場和和氣氣的比賽,卻讓不少火箭球迷為之揪心。
本賽季的火箭,可以說是聯盟最瘋狂的球隊了。交易卡佩拉,這意味著完全放棄內線,改打魔球,真正意義上的「死亡五小」。
首先看一下有多「小」。首發五人,哈登1.96米;威少1.91米;戈登1.91米;PJ·塔克1.96米;羅伯特·考文頓2.01米。完全的摒棄了內線和高度,用速度、衝擊力和外線代替傳統的內外結合的打法。籃球本身就是大個子的運動,這一點毋庸置疑。火箭這麼選擇,出於何種目的?火箭總經理莫狗是出了名的精明,不存在不懂球一說。這裡面更多是一場賭博,不論從戰績還是市場角度而言都是一場豪賭。賭對了名利雙收,賭錯了從頭再來。
魔球在火箭起源,有其必然性。
首要一點便是主教練。
德安東尼引以為豪的就是跑轟戰術。太陽時代,被譽為小球鼻祖,04-05賽季跑轟戰術卷席全聯盟,太陽最終62勝20負聯盟第一,場均110.4高居聯盟第一,比前一個賽季多了16.2分!!!那個賽季全聯盟30支球隊只有6支球隊得分在100以上,平均分只有97.2;得分第二的國王也只有103.7分,和太陽相差6.7分,而得分最少的鵜鶘只有88.4分,足以見得當年的太陽進攻是有多麼恐怖。這可以說德安東尼的得意之作,我們再看一下,當時的首發陣容納什、馬裡昂、斯塔德邁爾、喬·詹森、理察森。納什穿針引線,然後就是一群能投能突的鋒衛搖擺人,小斯可以說是一個力量、靈活度更強的卡佩拉,負責吃餅就完事。但現在的火箭更為過分,內線唯一的屏障被清除,位置完全模糊。進攻大師德安東尼會且只會炮轟,崇尚極致進攻。
第二、小球時代的崛起。
如果說太陽是小球戰術的開拓者,勇士便是集大成者。不僅贏得了上座率和球迷,更是贏得了總冠軍。加上聯盟的規則越來越向有利於進攻的方向傾斜,不管是圓柱體規則還是二次進攻14秒的時限,都對投籃和速度提高了要求。當然小球的戰術必須建立在有超級控衛、側翼防守專家、3D球員的基礎上。勇士的庫裡、伊戈達拉、克萊是這樣,而火箭有哈登、考文頓、塔克。有了打小球的基礎。勇士一到關鍵時刻便會換上死亡五下,結果也總會讓人滿意,其法寶主要是兩點,無限換防和策應能力。提高比賽節奏,不讓落入陣地戰。火箭交易走卡佩拉,卡片本身有傷在身不假,但更多還是希望,摒棄傳統中鋒,更好的模糊位置,無限換防。
第三、進攻回合數增加這一點直接導致火箭認定了魔球,莫狗是搞數據的出身,進攻回合數的增加,也意味不像慢節奏的每球必爭。我們算一下,雙方各10次進攻,對方進5個2分,得10分。火箭進4個三分,12分。雖然命中率低一些,但得分效率更高。雖然在賽場上不能這麼算,但是,火箭這一系列操作,不排除有這個目的。完全放棄了內線,似乎就是在告訴對手,我沒有內線,這是我們的薄弱點,你們打內線就成了。用內線的缺失作為誘餌,用換防增加對方的失誤,這樣用2分換3分。這才是火箭如意算盤。
但是和76的收官戰,為什麼被錘爆。這也是火箭魔球的致命弊端,三分球全隊48中12,25%的三分球命中率,反觀76人,三分球命中率47%,投籃命中率56%。籃板更是27對51被完爆,這樣輸38分也就不冤了。
還有一點,至關重要。勇士小球,有庫裡和克萊兩個變態,站在三分線外就必須有人防,即便投不進也沒有人敢放,火箭除了哈登並沒有這樣的第二點。另外運轉球方面,這個時候就體現了格林的重要性,勇士的小球,人人可以傳球,人人可以持球。14-15賽季,也就是還沒有杜蘭特的賽季,勇士場均27.4助攻,而本賽季的火箭場均助攻只有21.6次排名聯盟倒數第三。而且勇士的小球,常規陣容還是有內線坐鎮不管是博古特還是盧尼,都在勇士打出了風採,只有在需要收比賽的時候才派出死亡五小,殺招不能作為正規軍使用。
由此可見,火箭的魔球只有無限換防並沒有運轉球,更多的是持球單打和後撤步。
如此,火箭和德安東尼的豪賭沒有那麼靠譜,籃球的世界有一句名言:得籃板得天下。
季後賽,火箭兇多吉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