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後的童年時代,雖然物質不夠豐盈,但是精神層面卻得到了很大的滿足。八零後可以說深處在中國動畫發展最輝煌的時代。
中國動畫在建國之後,飛速發展。極具中國傳統特色的各類動畫,層出不窮。諸如,水墨動畫、木偶動畫、剪紙動畫等等。
那個時代的動畫人,為了擺脫歐美以及蘇聯動畫的影響,充分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的營養,製作出各類獨具中國韻味的動畫作品,而且在各類國際電影節上也備受矚目。
在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中國的動畫業更是達到了繁榮的頂峰。而身在那個時代的幼稚年少的八零後們,在課餘、假期,享受了一道道別樣的文化美味。
木偶片,構思於中國傳統的木偶戲,極富立體感。
八零後看到的最早的木偶片,要數《神筆》了,這部動畫製作於1955年。它是根據民間故事「神筆馬良」改編的。而且這個神筆馬良的故事還寫進了語文課本裡。
這部動畫片是上海電影製片廠美術組製作的。後來這個美術組更進一步擴展成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成為中國動畫的領頭羊,可以說八零後童年時代所看到的絕大多數動畫片都是它的傑作。
早期的木偶動畫並不多,印象中還有一部叫做《半夜雞叫》。這部作品是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1964年的作品。裡面的「周扒皮」這個反面人物,可以說深深刻在了八零後的腦海裡。同樣那時候的學生課本裡也寫進了這個故事。
八零後的童年時代看的很多電影,都是關於抗日戰爭或者解放戰爭的。當然這些電影裡也不乏表現小英雄們的電影,像《小兵張嘎》、《閃閃紅星》等。而有一部木偶電影也表現了一個抗日小英雄的故事——《小八路》。這是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1973年的作品。八零後的童年,同樣受著革命年代革命教育餘波的影響。
上面這幾部電影拍攝的年代,八零後還沒有出生。而在八零後開始誕生的年代裡,中國的動畫經歷了文革,又開始慢慢繁榮起來。
八十年代,很多的木偶動畫開始出現,八零後對這個時代的木偶片,記憶最深的應該說是《阿凡提的故事》這個系列了。
八十年代的中國動畫開始製作一些動畫連續劇。像《三毛流浪記》、《黑貓警長》、《葫蘆兄弟》等等。
而最早的動畫系列,還要說是《阿凡提的故事》,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製作的第一集《阿凡提的故事》叫《種金子》,拍於1979年。隨後從1981年到1988年,又拍攝了十三集。這個充滿智慧的「倒騎驢的山羊鬍兒」給八零後的童年帶來了無盡的歡樂,當然也少不了裡面的反面角色——胖胖的「巴依老爺」。
八十年代產生了很多木偶動畫,像《蛐蛐》。這部動畫是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1982年的作品。取材於《聊齋志異》裡的《促織》。而當八零後上中學的時候,課本裡還要學習這個故事。
還有《曹衝稱象》,這個那時同樣也被寫進了小學課本裡的故事,取自《三國志》。和上面提到的《蛐蛐》是同一年的作品。
在那個曲藝也異常繁榮的年代,相聲是八零後童年記憶中不會忘掉的一環。《連升三級》,這個劉寶瑞的單口相聲也拍成了木偶動畫。它是上海美影1985年的作品,據說是改編自福建同名的高甲戲。
在1988年,還有一部中日合拍的木偶動畫——《不射之射》。故事講的春秋時的一個神射手紀昌學射箭的故事。由日本動畫大師川本喜八郎擔任編劇導演,在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拍攝 。
到了九零年代初,就要提到《鏡花緣》和《怪老頭》了。
《鏡花緣》當然是摘取清代小說《鏡花緣》裡的故事拍攝的,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在1991年的時候拍攝,共拍攝了四集。
第二年,又拍攝了《怪老頭》,也是四集。這個」怪老頭「隨後也成為八零後們玩耍時塗鴉的題材。
以上只是列舉了一小部分八零後童年時代看過的木偶動畫。我想大家肯定還會列舉出更多。隨著電腦技術的應用,傳統的中國動畫類型,現在很少見到了,像水墨動畫,剪紙動畫,以及本文提到的木偶動畫。
這些獨具中國傳統特色的動畫類型,慢慢都將成為八零後們記憶中的東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