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代外灘
30年代 外灘
外灘,永遠是人們觀光的聖地
外灘,一個多世紀以來,演繹著上海發展的榮辱興衰,映照著上海城的日月星辰,滋潤著上海人的春夏秋冬。
海內外賓客來到上海,從外國元首到普通百姓,總要到外灘走一走,看一看——外灘成為上海的豪華客廳。
52幢大樓蘊藏著一個個悲喜故事
今日的外灘,是在20世紀20年代形成的,最吸引人的是充滿洋溢著歐陸風情的52幢風格各異的大樓,聯合哥德式的尖頂、古希臘式的穹窿、巴洛克式的廊柱、西班牙式的陽臺,眾多經典交匯成上海乃至世界上的獨特風景,人稱「萬國建築博覽會」。
讓我們挑一座大樓看看,就看外灘2號上海總會大樓如何?
上海灘各國僑民開設的大型總會有十多家,其中英商上海總會、美商花旗總會、法國總會、共濟會總會被稱作上海灘「四大總會」,而英商上海總會最為知名。上海開埠20年的1863年,英商上海總會大樓破土動工,第二年建成,看上去氣勢不凡。
最初的上海總會外貌
走進上海總會瞧瞧。
1879年5月17日,美國前總統格蘭特(Grant)抵達上海訪問,下榻外白渡橋橋堍的禮查飯店。21日,他來到英商上海總會訪問,受到了隆重的歡迎。他看到了「敬賀格蘭特」的「霓虹燈」英文字樣,情不自禁地笑了起來。原來,在上海總會大樓屋簷上安裝了彎成「敬賀格蘭特」英文字樣的鐵管,又在鐵管上打了無數小孔,然後接通煤氣,煤氣燈火就閃爍出「歡迎格蘭特」的字樣。
格蘭特訪問中國,受到了清朝重臣李鴻章的會見
格蘭特為頭像的美元
1890年4月,英國王子康諾特公爵偕夫人路易斯•瑪格裡特環球旅行,
8日他們途經上海,上海總會為他們舉行了盛大的歡迎晚會,上海工
部局還特意將一條新築成的馬路命名為「康諾特路」(ConnaughtRoad),就是今天的康定路。
除了舉辦活動外,上海總會平時主要向會員開放。說來,上海總會是上海第一個會員制俱樂部,申請會籍的條件規定:在上海居住6個月以上,而且有兩名會員介紹的男性外籍僑民;拒絕華人和女性入會;申請者的名字公示3個月,然後由會員投票決定是否接納。
19世紀末,英國班戈勳爵申請入會,經過了一系列審查,最終才被準許入會。他感慨道:「入會真是件很難的事!」
上海總會的會員資格,是高貴身份的象徵,幾乎所有的英國大班都是會員。如果入會再被開除,那就是一種人生的奇恥大辱。
1918年9月。著名的美國騎兵第九隊棒球隊來上海比賽,讓人大跌眼鏡的是,這支球隊居然屢戰屢敗,而且輸給的是一支實力薄弱的球隊。人們議論紛紛,發出一片疑問之聲。不久,真相浮出水面:英國商人裘達愛斯拉夥同伊裡愛斯拉、根斯堡格,為美國騎兵第九隊棒球隊的輸贏擲下巨額賭金。美國棒球隊到了上海,裘達愛斯拉用重金收買了他們,要他們在比賽中輸輸輸。英文《滬報》主筆陳友仁和英國人尼爾遜獲悉此事,寫文章登報揭露,其他西文報隨之刊登,於是這樁醜聞轟動上海。
上海總會果斷地將裘達愛斯拉除名。
裘達愛斯拉不甘失敗,以毀謗罪控告陳友仁和尼爾遜。公共租界當局施加壓力,力圖私了。《滬報》給了陳友仁一筆津貼,讓他出國「療養」;尼爾遜不願私了,卻在庭審未宣布結果前被上海總會以「敗壞西人名譽」開除會籍。最後,尼爾遜知道勝訴無望,只得妥協,而他唯一的要求就是恢復其上海總會會員資格。
時光流逝,轉眼進入20世紀,上海總會大樓已使用了40多年,舊了,破了,總會決定拆樓重建。新樓於1909年初豎立奠基石,1910年1月6日正式開放。
重建後的大樓至今仍然是外灘的一大景觀
上海總會新樓落成開張的那天,外灘從廣東路到洋涇浜實施交通封閉,馬路邊站列著一隊隊印度錫克族巡捕,總會門前人頭攢動。會員們和被邀請的來客集聚著,老會員霍必蘭在總會主席波萊特和建築師布萊的陪同下來到總會,他將獲贈的鑰匙插進新樓大門時,大門洞開,四周掌聲雷鳴,總會大樓就以這樣的典禮宣告正式開放。
會員們興致勃勃地參觀新翻建的上海總會風採:建築地面5層,地下1層。除有彈子房和酒吧外,還有豪華的閱覽室、餐廳、棋牌室、大菜間、宴會廳;地下室有球場;三樓、四樓是旅館,五樓是宿舍。新建的大樓還有兩個特色,其鋼筋混凝土結構打破了外灘千篇一律的磚木結構樣式,據說這是上海第一座鋼筋水泥建築;底層酒吧擁有世界上最長的酒吧吧檯,即長達34米的黑白大理石酒吧櫃檯,以後每個會員都有固定的座位……
34米長有吧檯
人們一邊走著,一邊看著,一邊談笑著,一邊讚嘆著。
上海總會大樓的美好日子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結束,總會被迫關閉,成為日軍海軍武官府。1949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了這幢大樓,將其改建為國際海員俱樂部;1971年改為東風飯店;1989年12月8日,上海第一家肯德基餐廳就在這裡開張;1998年大樓關閉,後來成為高端酒店紐約華爾道夫,繼續演繹著昔日的金色輝煌,不過已經物是人非了。
外灘,除了上海總會高樓,從海關大樓到中國通商銀行大樓,從大北電報公司大樓到招商局大樓,從和平飯店南樓到滙豐銀行大樓等等,一幢大樓都是幾季電視連續劇的故事。
外灘,曾經的雕塑那麼引人注目
外灘現在陳列著幾個雕塑,如中共建政後的第一任上海市長陳毅等,但在上海開埠的一個世紀,卻有多個風姿各異的雕塑豎立著,形成外灘的一道亮麗風景。
讓我們走馬觀花地領略一下。
紅石紀念碑,又叫「英領署地上十字紀念碑」,19世紀60年代初起,就豎立在外灘33號駐滬英國領事公署前的草坪上。英國僑民為了紀念在中國遇難的英國人,特意建造此碑。
位於外灘和蘇州河轉彎處、外白渡橋南端,馬加禮的大理石紀念碑,1909年移進外灘公園。馬加禮1867年來華,1874年起在上海英領事館任職,後在雲南遇難。上海英僑為紀念他集資建立紀念碑。
上圖:馬加禮紀念碑
上圖:常勝軍紀念碑
常勝軍紀念碑,原在外灘花園北門外,後劃入公園內。清朝大臣李鴻章出資,為紀念攻打太平軍陣亡將士而建。碑上共鐫刻有48名陣亡的外籍常勝軍官兵姓名,因華爾列居首位,因而又被稱作「華爾紀念碑」。
北京路外灘,有一座伊爾底斯紀念碑,1898年11月20日由上海德僑社團建立,為紀念1896年夏沉沒於黃海的德國炮艦伊爾底斯號77名喪生船員。1918年12月2日德國戰敗,紀念碑被一批歐洲人推倒。
南京路外灘,巴夏禮銅像紀念碑,1890年4月8日建立。巴夏禮1864年任駐上海領事,1883年調任駐華公使。1941年,銅像被日本佔領當局拆除。1984年在南蘇州河路河濱公園發現其銅像基座,現藏於上海市歷史博物館。
赫德銅像坐落於九江路外灘海關大樓前,1914年5月23日,銅像正式落成。赫德在中國任總稅務司長達48年,獲得清廷賜予的頭品頂戴,是唯一獲此榮銜的外國人。1941年12月,赫德銅像被日本當局拆除熔化,基座丟棄於河濱公園,1986年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發現基座並收為館藏。
延安東路外灘,上世紀20年代,有一座紀念碑特別引人注目,它就是號稱「上海第一碑」的外灘「歐戰紀念碑」,因其頂部的「和平女神」像,人們又稱之為「和平紀念碑」。
讓我們仔細看看這座和平女神像:
碑的頂部是一組青銅鑄像,主要人物是勝利女神,她左手撫摸著一位在戰爭中失去父母的兒童,右手正欲放到一位失去兒子的母親的頭頂上。女神像兩邊各有一個代表和平的小天使。銅像四周則是各國的國徽或國旗;碑基上鐫刻了所有從上海出發而在歐戰中陣亡者的名字。紀念碑的背面,刻有八字銘文「功炳歐西,名留華夏」——雕像給人祈望和平的強烈感覺。
原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旅滬的歐美青年僑民紛紛告別親友,啟程回國參戰,其中不少人血灑戰場。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但協約國與同盟國交戰雙方1000萬人戰死沙場,其中就有不少當年離開上海的歐美青年。上海租界當局成立歐戰戰事紀念委員會,並下設紀念碑委員會,決定立碑紀念從上海出發的歐美陣亡將士。
1924年2月16日上午,舉行紀念碑盛大揭幕典禮。
近萬名上海市民湧入外灘,圍著紀念碑站立著。紀念碑前,參戰的西方國家駐滬陸海軍士兵、租界萬國商團團員、租界巡捕、救火隊員,還有觀禮的學生、童子軍代表等,都整齊地排列著;萬國商團軍樂隊和法軍軍樂隊站在紀念碑兩側。
人山人海,但秩序井然,全場洋溢著莊嚴的氣氛。
正午12時,揭幕典禮正式開始。
英國駐上海總領事法磊斯主持了紀念碑落成揭幕儀式,他在致詞中說:
「當我們的祖國處於危難之際,當歐洲正處於戰火之際,我們許多遠離祖國,遠離戰爭的僑民,義不容辭地為保衛祖國而奔赴歐洲,用鮮血和生命捍衛了祖國的尊嚴。我們在上海建造歐戰紀念碑,歌頌和緬懷他們的豐功偉績,這比任何以經濟形式的補償更顯其珍貴。」
接著,由庇亞遜爵士前導,義大利總領事為紀念碑揭幕。
和平女神露出來了,人群發出了一陣陣歡呼聲。萬國商團軍樂團奏樂,在音樂聲中,牧師開始為陣亡者舉行禱告儀式。禱告完畢,停泊於黃浦江上的軍艦鳴禮炮,在天空中發出一陣陣巨響……
中西不同種族的相聚的場面,發自內心的世界和平的呼喚,永遠載入了外灘的歷史。
1941年12月,日本侵略軍跨過蘇州河,強佔公共租界,野蠻地拆下了和平女神像。然而,4年後日本侵略軍被迫投降,他們將拆下後尚保留著的女神像歸還給英國領事館。
1947年,上海政府在幸運桶裡找到的和平神女像的「屍身「
和平女神像成為上海城記憶中的一個歷史名跡,但她的風採在時光深處仍然閃閃發光!
外灘,重大慶典的大舞臺
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前期,外灘幾乎成為上海所有重大慶典的大舞臺。1893年紀念上海開發埠50周年、1879年美國前總統格蘭特訪問上海、1902年慶祝英王愛德華七世登基、1918年慶祝第一次世界大戰勝利等,在這些重大喜慶的日子裡,外灘總是扮演著主角,張燈結彩的風景,千萬人的歡呼,喜慶的禮炮聲,都在上海的歷史畫冊裡留下美好的畫面。
1887年,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登基50周年,英國於6月20日起舉行隆重的慶典,各地成千上萬的民眾熱烈歡呼,旅居遙遠的上海租界的英國僑民也舉行了隆重的慶祝活動。
為了辦好慶典活動,旅滬英國僑民特別成立了女王登基五十周年慶典委員會。在商定慶典活動的舉辦地點時,將慶典放在外灘舉辦,形成了共識,大家都認為:外灘是上海的眼睛和心臟,不在外灘舉辦慶典,大多數公眾將感到失望和遺憾。
隨著慶典日的臨近,工部局發布公告,慶典當日晚上8時30分至11時30分外灘實行交通管制,不準馬車通行。捕房也制定了安保實施措施。英國領事館發布告示,提醒各商鋪的居民「宜各自小心照應門戶,勿為匪徒乘間生事」,「凡遊手好閒籍端肇事之人,一經獲案定子嚴辯」。
1887年6月25日,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慶祝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登基50周年典禮在外灘舉行。
上午9點,上海共濟會的會員們在位於外灘的共濟會堂會合,然後來到位於三馬路即今日漢口路的紅禮拜堂,紅禮拜堂即聖三一堂,是上海早期最大最華麗的基督教教堂。其時,各大商會會員和官員都在此聚集。
37歲時的女王
典禮尚未開始,介紹幾句維多利亞女王。在她的治下,英國經濟迅速發展,文化空前繁榮,英國從一個普通的歐洲國家成為一個強大的帝國。在英國人心目中,維多利亞女王是大英帝國的化身與象徵。女王的政績敘述得夠多了,她的趣聞逸事其實也是頗具可讀性,比如,1840年2月10日,維多利來在倫敦聖詹姆士宮皇家教堂完婚。婚禮當晚,她在日記中寫道:「我從來沒有擁有過這樣的夜晚,從來沒有!!!我最親愛最親愛最最親愛的阿爾伯特……他緊緊地把我抱在懷裡,我們不斷地擁吻!……這一刻的歡樂真是無法想像!老天!這是我生命中最快樂的一天! 」再比如,1842年5月29日,維多利亞女王的馬車沿著倫敦林蔭道大道行進,約翰•弗朗西斯舉槍行刺,不過子彈還沒有射出,刺客就轉身逃跑了。翌日,女王沿著同樣的路線行進,弗朗西斯又向女王舉槍,迅即被便衣警察逮捕,兇手被判處死刑,後來改為終生流放……
上午10點半鐘,在紅禮拜堂的人一齊誦經,為女王祈福。
下三圖均為點石齋畫報刊登的女王登基50周年慶典繪畫:
中午12點鐘,黃浦江上的英國兵船上禮炮齊鳴,一連50響的禮炮震耳欲聾,將慶祝活動推向高潮;西人商團也鳴放了50門禮炮與之呼應;眾人在外灘齊聲歡呼,雀躍不已。
下午3點起,人們來到河南路老巡捕房的空地上集合,4點半鐘一場盛大的巡遊拉開了帷幕。
由西捕、印捕、華捕組成的衛隊在前面開道,五輛炮車、一輛彈藥車以及一百五十多名英國軍官組成的槍隊走在遊行隊伍的最前面,緊隨著的是百餘人的水師隊和樂工隊;四匹小馬牽引的兩輛極具中國特色的遊行車引起人們的歡呼,每輛車上各有八九人,他們或持斧鉞,或扛著旌旗,或垂著鬍鬚,又或塗成赤臉;再後面,兩輛車並排而行,車子中間橫置著三丈長的木頭,木頭的中間站立著一隻洋犬,車子的後面站著四個中國小孩,他們身披羽翅,看起來像展翅欲飛的鷹,還有人扮演戲劇中的人物,其中四名外國人身著銅色衣服,胸前點綴著各式銀器,另外兩名外國人則一個舉著方旗,一人舉著寶劍;還有,「車利尼」馬戲團的遊行隊伍過來了,其中精心打扮的兩頭印度象特別引人關注……
巡遊隊伍從河南路老巡捕房門口出發,行至四馬路即今日的福州路),後又朝東至江西路,再過裡洋涇橋,繞法租界大馬路就是今日的金陵東路,然後沿著黃浦江邊一路北上至英國總領事署,最後歡笑著散去。
白天的慶祝活動落下帷幕,當夜幕降臨的時候,又掀起慶典新高潮——燈光秀與煙火表演。滙豐銀行、匯中洋行及外洋涇橋等處用煤氣燈排成的慶賀大君主的英文字樣,十分引人注目。
外灘草地上搭建的一座高臺頂端,懸掛著一盞電燈,低一層的四個角上也懸掛著彩燈,五色旗幟與各式燈交錯地懸掛在高臺的木桿上。各式燈光一同點燃,整個外灘都被照亮了。那時,從外灘外白渡橋北至虹口,南至法界小東門外,到處是燈火閃耀,浦江邊停泊的各各兵船和甲板上,也是煙花綻放。大馬路口就是今日的南京路口草地上,也燃放起各式各樣的煙花……
直至子夜12點,這場隆重的慶典才落下帷幕,隆重的慶典,給外灘歷史留下了精彩紛呈的華彩樂章。
外灘是上海的客廳,是上海人的庭院,更是中國的驕傲,亞洲的明珠。
外灘是上海城市發展的見證者,是上海城市發展的寫照和縮影,也是上海發展的新起點。
當你在外灘漫步,面對各種歐美風情的建築,你可以懷想過去;而轉身眺望對岸浦東的摩天高樓群時,你更可以看到未來……
景觀檔案:外灘
外灘,英文The Bund),位於上海市黃浦區的黃浦江畔,即外黃浦灘,1844年(清道光廿四年)起這一帶被劃為英國租界,成為上海租界區以及整個上海近代城市歷史開始的起點。
外灘全長1.5公裡,南起延安東路,北至蘇州河上的外白渡橋,東面即黃浦江,西面是老上海金融、外貿機構的集中地。1943年起,外灘的正式路名為中山東一路。
延伸閱讀:外灘氣象信號臺
大約在1884年,法租界外灘建造了一個木結構的氣象信號臺,每日最新的氣象預報通過懸掛不同的旗幟向外公布。1907年,該氣象信號臺被拆除重建,重建的信號臺高50米,成為當時外灘最高的建築物,人們很遠就可以看到或用望遠鏡看清塔上掛起的各種信號旗。到20世紀20年代後,信號臺的報時、報氣象作用逐漸減小;至60年代,它僅僅成為歷史遺物了。
延伸閱讀:滙豐銀行大樓的壁畫
位於外灘的滙豐銀行大樓有稀世三寶:大門兩側有一對銅獅,一隻張口一隻閉嘴,有銀行吐納資金之意;八角形門廳內,在離地面20多米高的上層壁面及穹頂,有8幅由幾十萬塊彩色馬賽克鑲拼成的200平方米的大型壁畫,分別描繪了本世紀初滙豐銀行在上海,香港,倫敦,巴黎,紐約、東京、曼谷等8個城市分行的建築風貌與背景,並配有取材自羅馬神話和希臘神話的人物形象。
延伸閱讀:外灘情人牆
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當時戀愛的青年男女沒有地方約會,一到晚上,就一對對地奔赴外灘,將外灘從黃浦公園外至金陵東路1500米的長堤,塞了個水洩不通,一對對男女整齊地排列著,說著悄悄話:這就是上海灘最早外灘情人牆。
當年有個《紐約時報》的記者這樣記錄道:「沿黃浦江西岸的外灘千米長堤,集中了一萬對上海情侶。他們優雅地倚堤耳語,一對與另一對之間,只差一釐米距離,但決不會串調。這是我所見到的世界上最壯觀的情人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