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京圈文化的現象級人物王朔,可能很多新生代都比較陌生,但對於70後、80後來說,這個文痞曾是攪動風雲的人物。他既是作家,也是編劇,還做過製片人,上個世紀的熱劇《渴望》,就是王朔參與製作的,當真可謂是萬人空巷。
1988年,王朔的四部小說同時被改編成電影,比起現在很多暢銷作家有過之無不及。他就是京圈文化的核心,幾乎所有人都圍著他轉,現在大名鼎鼎的導演馮小剛,當年還只是他的小跟班,他見了王朔要恭敬地稱呼一聲「朔爺」。
王朔是出了名的「混不吝」,說話毫不顧忌,做事不循常理,常有驚人之舉,對一切正統的東西比較抵制,比如近來點評白巖松,說他是肉喇叭,沒有任何個人觀點,只是一個傳聲筒而已,引發了廣大網友的熱議。
不知大家是否對王朔心存好奇,編者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1958年,正是國家艱難時刻,王朔出生在江蘇省,自小隨父母去了北京,在帝都的軍區大院長大,這是他成長的藍本和底色。
父母工作都很忙,也沒有空搭理他,用他自己的話說,十歲前不認識父母,一直住在幼兒園,只知道父親是穿綠軍裝的,而母親則一身呢子大衣。
沒人管教的王朔撒了歡,整天在胡同裡亂竄嚇跑,尋常孩子身上的膽怯拘謹絲毫沒有,拉幫結夥,打架鬥毆,身上有著混世魔王的氣質,「壞孩子」的名氣遠播於鄰裡之間。正是在這種環境下,塑造了他無拘無束的性格。
1976年,王朔高中畢業了,雖然沒有念過幾天書,軍校任職的父親不由分說,就把他丟進了部隊歷練,被動開啟了他的軍旅生涯,操舵兵、衛生員與炊事班故他都幹過,後來還做過醫藥工作者。
王朔身上有北京人特有的「貧」,當時娛樂的東西少,他閒來無事就給人講故事,身上帶著北京人特有的幽默,把周圍的人逗得哈哈大笑,很多人慕名而來,就是為了聽他扯閒篇。
工作表面上很安逸,但王朔生情好動,早就過夠了這種生活,於是打定主意離開,準備自己經商賺大錢,但他根本不是這塊料,幾番下來賠的血本無歸,工作也沒了,總得吃飯吧,偶然間看到一本雜誌,心想這玩意兒自己也能寫,於是開啟了寫小說的生活。
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就是這麼一個念頭,徹底改變了王朔的一生。也在這個時候,一個女人走入了他的生活。那是上個世紀80年代,一個春風蕩漾的晚上,他邂逅了髮妻沈旭佳,兩人相識於一場交誼舞會,沈旭佳還在舞蹈學院讀書,氣質外表身材俱佳,王朔一見傾心,展開了瘋狂的追求。
沈旭佳是舞蹈學院的一枝花,名副其實的女神,追求者甚多。王朔已經離職,沒有穩定收入,跟朋友合夥開飯館,閒來無事寫小說,不著二四。長得不帥,個子不高,兜裡沒錢,但好在風趣幽默,投了沈旭佳的脾氣,三番兩次,就被王朔拿下了。
不顧別人的反對,沈旭佳義無反顧嫁給了王朔,還生下了女兒王咪。與此同時,王朔也開始發跡,迅速成為文壇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但平庸的婚後生活讓他厭倦。
1994年,王朔36歲,邂逅了北影讀書的徐靜蕾,一個公認的才女,才子與才女本是良配。徐靜蕾性格豪爽,搖滾範兒十足,沒有尋常女子的扭扭捏捏,用王朔的話說,她是真正的北京「大颯蜜」。
王朔本就是我行我素的性格,豈會受婚姻的壓制,對徐靜蕾展開了攻勢,兩人迅速確定了戀愛關係。
只見新人笑,不聞舊人哭。王朔沒有遮遮掩掩,沈旭佳也沒戳破,尋思丈夫新鮮感過了,自然就會回來,但是她想錯了。王朔懶得解釋,還直接搬出去住進了賓館,徐靜蕾還主動調薪她,「你看我們已經這樣了,你就把他讓給我算了!」
沈旭佳看著這個比自己小20歲的小姑娘,非常冷靜地對她說,「你不懂,我是他媽,你替代不了我。」一句話頂的徐靜蕾無話可說,但沈旭佳到底也沒能收復失地,於是跟王朔離了婚,帶著孩子去了美國。
沒有了沈旭佳,王朔和徐靜蕾的日子格外逍遙。徐靜蕾畢業後要演戲,王朔找朋友讓她演了《一場風花雪月的事》女一號;徐靜蕾要拍電影當導演,王朔就拉來了姜文等一眾朋友,籌拍了《我和爸爸》這部電影。
那個時候,正是王朔春風得意時,他是京圈文化圈裡的「王」,為了博美人一笑,傾盡了自己的所有人脈與資源,別人奮鬥幾年十幾年,徐靜蕾輕而易舉就得到了。與此同時,兩人的感情也迅速升溫,徐靜蕾給王朔買了房子,王朔也表示自己死後錢都是徐靜蕾的。
但兩個人都是極具個性的人,談戀愛情調十足,柴米油鹽的婚姻,那肯定不合適,於是兩終不了了之。
後來,王朔英雄救美,又遇見了王子文,也成了她生命中的「蓋世英雄」,王子文對王朔不吝讚美,「王朔是我的精神枕頭,別的男人給不了我的東西,王朔卻能給我。」
如今王朔年過六旬,一個人住在自己的房子裡,過著深居簡出的生活,他感到對不起前妻與女兒,「人生這場戲,我還是演砸了。」
這個事世界很公平,選擇了一些,就要捨棄一些,人生沒有對錯,只是一種歷程而已,若能重新選擇,王朔依舊會軟飯硬吃,依舊會這麼走,這就是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