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北洋水師有14名留洋海歸參戰,其中有8人殉國。他們堪稱中國近代海軍的英烈和奠基人,這一歷史現象後世至今仍無可比:
劉步蟾,先畢業於福州船政學堂(海軍學校)一期,1875年赴歐洲英法等國學習一年,1877年又赴英國留學三年。回國後,任北洋水師旗艦「定遠」號管帶,並被授予右翼總兵銜,加頭品頂戴,成為水師二號首長。在甲午戰爭末期,「定遠」艦坐灘岸邊,傷痕累累,艦上儲備的彈藥全部打光,無可再戰。為使戰艦不落入敵手,劉步蟾忍痛下令炸沉了 「定遠」艦。當天深夜,處於極度絕望之中的劉步蟾悲憤難禁,服毒自殺,做到了「艦亡與亡,志節凜然」,時年僅43歲。
林泰曾,先畢業於福建船政學堂。1875年赴英國考察西方船政。1877年又赴英國留學3年。回國後,任北洋水師「鎮遠」號管帶,並被授予左翼總兵,加提督銜。甲午戰爭期間,「鎮遠」號巡遊渤海返威海,進港時因避雷標而誤擦暗礁,底板裂縫數處共三丈有餘。林泰曾採取緊急措施,堵住漏水,安然駛進港內。他嚴於責己,自認失職,憂憤自殺,時年僅43歲。
林永升,先畢業於福州船政學堂第一期,1877年作為中國海軍第一批留學生赴英國皇家海軍學校深造,在英國海軍裝甲戰列艦「馬那多」號實習,在校成績屢列優等。回國後,任北洋水師「經遠」號管帶,署理左翼左營副將,後又補缺升用總兵。在甲午黃海海戰中,遭到日本第一遊擊隊「吉野」等四艦圍攻,在激戰中,林永升不幸「突中炮彈,腦裂死亡」,時年41歲。
林履中,先畢業於福建船政學堂第三期,1882年,赴德國協駕「定遠」等鐵甲艦,並資練習。隨後,又派往英國研究駕駛、槍炮、數學、電學等。1884年,由英國返回德國,沿途留意考察了英、德兩國軍港的風潮沙線。回國後,任北洋水師「揚威」號管帶,升署右翼右營參將,後改為實授,加副將銜。在甲午黃海海戰中,戰至艦沉,奮然蹈海自盡,時年僅43歲。
黃建勳,先畢業於福州船政學堂,1876年作為福州船政第一批留學生赴法英等國留學,1880年學成歸國。先充任福州船政學堂駕駛教習,1882年任北洋水師「超勇」號管帶,升署左翼右營參將,後因功加副將銜。在甲午黃海海戰中,力戰四艦而沉沒,身負重傷的管帶黃建勳為不拖累戰友,實現以身許國的志向,毅然謝絕了中方救生艇拋下的長繩救援,壯烈沉海,時年僅42歲。
黃祖蓮,1875年入上海方言館學習,以成績優異,選為官費出洋生,送美國海軍學校,學習航海駕駛。1881年,學業期滿,被召回國。甲午戰爭期間,任「廣丙」號管帶,黃海海戰時黃祖蓮指揮「廣丙」炮手配合「平遠」艦,擊中日本海軍軍令部部長乘坐的「西京丸」號,並引起火災。威海海戰時不幸中炮犧牲,時年僅32歲。
陳金揆,1875年以第四批留美幼童赴美國學習。到美國後,先入小學學習英語、地理、算術等。1877年升入中學,用4年時間完成了中學課程。1881年,又進入大學深造。回國後,又被派入天津水師學堂學習。甲午戰爭時期任「致遠」號幫帶,兼領大副。黃海海戰中與鄧世昌同時落水,英勇殉國,時年僅33歲。
沈壽昌,1875年以第四批留美幼童赴美國學習,先上中學,後入挪威大學學習。1881年回國,不久任北洋水師威遠艦二副,後晉左營都司,調任濟遠艦大副、幫帶。在甲午戰爭豐島海戰中奮不顧身,指揮屬下竭力還擊,炮傷吉野號。激戰中以身殉國。時年僅3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