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財立方消息】洛陽市政府10月19日消息,為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助力實體經濟轉型升級、激活發展新動力,2020年洛陽市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方案近日印發,方案明確實現路徑,圍繞新基建七大重點領域,堅持「網、用、產、研」一體發力,實施23項重點工作,並按照項目建設「長流水、不斷線」的要求,初步謀劃了總投資2390億元的項目210個。其中,2020年計劃實施135個,總投資806億元,年度計劃完成投資195億元。
重點任務方面,大力發展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構建完善多層次軌道交通網絡。推動洛陽鐵路樞紐總圖規劃年底前獲國鐵集團、省政府聯合批覆。力爭鄭登洛、鄭鞏洛城際鐵路早日開工建設。謀劃組團軌道交通互聯互通,優先實施洛陽-吉利、洛陽-新安的市域軌道交通建設,抓緊謀劃市區至偃師、宜陽、伊川等組團之間的市域軌道交通建設。確保地鐵1號線12月前開展聯調聯試,2號線9月「洞通」、12月前「軌通」;二期建設規劃年底前報省發展改革委完成初審並上報國家。
2020年洛陽市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方案
為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助力實體經濟轉型升級、激活發展新動力,結合我市實際,制訂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中央、省、市各項決策部署,落實「六穩」「六保」工作要求,紮實推進「五提」行動,依託5G網絡平臺和人工智慧、雲計算等信息技術,引導各類新型基礎設施布局落地,豐富新型基礎設施應用場景建設,促進新基建與洛陽產業發展有機結合,著力發展新製造、新消費、新服務,不斷厚植高質量發展新優勢,為建設副中心、打造增長極、形成新引擎強基礎、增動力。
(二)指導原則
堅持新基建和傳統基建統籌推進,搶抓「兩新一重」建設機遇,新型引領、新老並舉,著力在補齊短板、成網配套上下功夫,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堅持新基建與融合應用相結合,建為基礎、用為引領、以建促用、以用逼建,率先在智能製造、智慧文旅、智慧政務、智慧醫養等領域做優做強。堅持新基建與產業發展相結合,推動洛陽傳統優勢產業數位化轉型,加強新基建關聯的產業謀劃布局,為新興產業創新發展提供場景支撐;堅持政府指導與社會參與相結合,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發揮政府和國資的政策效應和引導投入,吸引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投入項目實施。
二、工作目標及實現路徑
(一)工作目標
1.基礎設施更加完善。5G網絡實現縣城以上城區全覆蓋,服務全市乃至全國的行業性、區域性行業數據中心布局和節點建設取得顯著進展,網際網路骨幹網和城域網等配套設施進一步優化;新能源充電樁等為核心的智慧能源網供給能力和保障水平顯著提升;外聯內暢的多層次軌道交通體系加快構建。
2.應用場景明顯拓寬。政務服務、城市管理、交通出行、公務服務等智能化水平持續改善,應用場景更加多元,智慧城市、智慧園區融合發展顯著提高,企業生產設備、核心業務、工業大數據應用上雲規模明顯擴大。
3.產業能級持續提升。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競爭力和質量效益同步增長,電子信息、智能裝備、軌道交通、新能源等產業集群規模持續壯大,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15%以上,數字經濟、平臺經濟等新興業態產業集群初步形成。
4.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爭取建設30個新基建領域技術創新平臺,其中創建國家級、省級創新平臺5個,實施新基建領域技術攻關5項以上。
(二)實現路徑
圍繞新基建七大重點領域,堅持「網、用、產、研」一體發力,實施23項重點工作,並按照項目建設「長流水、不斷線」的要求,初步謀劃了總投資2390億元的項目210個。其中,2020年計劃實施135個,總投資806億元,年度計劃完成投資195億元;重點推動中移在線數字服務生態集群、中航光電技術產業基地(二期)等31個續建項目提速建設,當年完成投資95億元;推進中國移動河南公司洛陽分公司5G三期、中國聯通河南公司洛陽分公司5G新建工程(電信共建)、中國電信河南公司洛陽分公司5G核心網新建工程(一期)、洛陽市智慧雲教育等86個項目加快啟動,擴大有效投資;積極對接中國長城科技集團公司等行業龍頭企業,爭取長城電腦智慧生產線等75個謀劃項目儘早落地。
三、重點任務
(一)推進5G等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應用
1.加快5G基站建設。完成5G基站專項規劃,擴大5G建站規模,加大基站選址、用電支持力度,推動5G網絡全覆蓋,提升千兆網絡入廠園、入社區、入戶覆蓋面。2020年,新建5G基站2900個,全市5G基站總量突破4000個,實現縣城建成區及市區5G網絡全覆蓋。加快城市千兆網絡(10G PON)、窄帶物聯網(NB-IoT)、網際網路協議第六版(IPv6)等規模部署應用。城市千兆網絡(10G PON)埠數新建10萬個,達到14萬個;窄帶物聯網(NB-IoT)基站數達到3000個,覆蓋全市縣以上城區;完成大型數據中心等重點領域IPv6改造任務,IPv6活躍用戶數達到117萬個。
責任單位:市通管辦,市工信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城市管理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各基礎電信運營公司、洛陽鐵塔公司
2.推動5G系列應用場景建設。智慧文旅方面,在龍門石窟等重點旅遊景區推進人流預警管理、智慧停車、雲上推介、高清視頻拍攝等5G特色應用。2020年,建成龍門石窟等5G+智慧景區應用試點項目。智慧醫養方面,推進實體醫院開展網際網路診療服務,建設網際網路醫院,建設公共衛生大數據中心、智慧養老服務平臺,2020年,完成市級養老服務信息平臺建設,河科大二附院等三級醫院的5G院前急救和村衛生室5G遠程醫療試點。啟動洛陽市中心醫院5G教學應用試點建設,完成「健康洛陽」APP(電子健康卡)對接「洛康碼」平臺,實現卡碼融合應用。智慧市政方面,完成智慧路燈監控平臺建設和10000盞老舊路燈改造任務,新建20個智慧停車場,啟動高新區城市生命線安全監測試點建設,加快公共安全視頻監控聯網應用,提升城市智慧安防智能化水平。智慧物流方面,試點物流園區內自動駕駛、物流運輸等車聯網場景應用,建設順豐網際網路創新服務區、智能物流服務區與智能物流研發測試區,加快大張宜陽物流園、海升蘋果冷鏈物流園等冷鏈物流園區智能化改造,建設自動分揀線、智能立體倉、智能化移動冷庫等。其他領域方面,探索5G在智慧教育、智慧農業、智慧水利、智慧園區等領域的場景應用,形成以應用帶產業、以產業促發展的互動格局。提升洛陽市教育智慧雲平臺建設,構建「網際網路+」條件下的教育管理和人才培養新模式。統籌推進農業生產智能化、經營網絡化、管理數據化和服務在線化發展。以水利信息化帶動水利現代化,實現水資源利用、水災害防禦、水公共服務的智慧化。重點依託大數據產業園建設5G智慧示範園區。
責任單位:市政務服務和大數據管理局、商務局、城市管理局、公安局、文化廣電和旅遊局、教育局、水利局、衛生健康委、民政局、交通運輸局、發展改革委、農業農村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各基礎電信運營公司、洛陽鐵塔公司、弘義集團
3.推動5G及關聯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搶抓5G建設機遇,緊盯5G通信、晶片製造等產業鏈核心缺失環節,著力建鏈補鏈、招大引強,培育完善的5G及關聯電子信息產業體系。5G設備方面,重點支持中航光電5G高速連接器在華為、中興、浪潮等通信設備的推廣應用,與中國長城科技集團公司進行對接,引進5G領域相關電子設備生產線;電子功能材料方面,支持洛單集團研發生產集成電路級大尺寸矽拋光片,洛寧中天利公司發展高純材料及砷化鎵晶片等半導體基礎材料,高新四豐電子發展半導體晶片用濺射靶材為5G配套產品提供基礎材料支撐;電子晶片方面,積極對接格力電器高端變頻驅動晶片項目,爭取儘早落地。加大與中國電子、中國電科等行業龍頭企業對接力度,重點招引晶片製造等電子製造產業項目;智能終端方面,支持龍門玻璃電子超薄玻璃、凱盛新型顯示材料ITO導電膜玻璃生產線加快建設,為5G觸控螢幕生產提供配套。2020年,竣工特富特電磁科技洛陽生產基地、中航613所電子電源項目,支持中航光電四期等重點項目建設。
責任單位:市工信局、商務局,各相關縣(市、區)人民政府
(二)加快大數據中心建設應用步伐
4.加快大數據中心建設。推進數據中心科學布局、集約建設、綠色發展,聚焦質量提升,加快數據中心從存儲型向計算型轉變。加快中原雲計算大數據中心二期等雲平臺項目建設,確保中移在線數字服務生態集群數據中心投產率超60%,數字服務雲平臺具備5500臺以上伺服器管理能力,打造成高端雲計算中心和新一代綠色雲數據中心,滿足密集數據計算、高性能計算和數據存儲、容災備份的應用需求。
責任單位:市工信局,各相關縣(市、區)人民政府,中移在線、洛陽移動公司
5.加強政務大數據資源共享應用。按照統籌規劃、集約建設、共享開放、保障安全的原則,促進城市政務大數據融合,打破信息孤島,實現大數據統一採集、歸集、清洗、分析、開放,為城市綜合管理和服務供給提供智力支撐和決策參考。原則上不再新建區域性或業務性政務雲平臺,已有政務信息系統逐步向市級政務雲平臺遷移。2020年,完成洛陽智慧雲平臺主體建設,推廣完善「洛快辦」APP,在首批推出600多項政務服務事項的基礎上,陸續接入人社、公安、住建等熱點服務,提升服務能力。豐富完善政府服務場景應用,加快建設洛陽市應急指揮平臺、生態環境綜合智慧平臺、智慧水利管理平臺、智慧工地監管平臺、地理信息管理平臺、數字城管平臺等一批政務大數據行業服務平臺,並有效對接洛陽智慧雲平臺,提升城市智慧化管理水平。
責任單位:市政務服務和大數據管理局、發展改革委、工信局、應急管理局、生態環境局、水利局、民政局、城市管理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6.推動大數據與行業融合協調發展。推進以大數據中心為基礎的行業數據應用向生產、教育、醫療、交通、服務、物流、社交等場景延伸,實現大數據產業與生產、生活領域各環節的深度融合,助推各行業數位化轉型升級。加快「享遊洛陽」旅遊、公共衛生健康、物流樞紐信息、中海物業、電子商務快遞等大數據平臺建設。推動海康威視、神州數碼、洛陽莫頓眾創、河南開翼、西安交通大學中原大數據研究院等大數據企業積極參與我市工業、旅遊、醫療、環保、交通、城管、安全等領域項目。
責任單位:市工信局、政務服務和大數據管理局、發展改革委、文化廣電和旅遊局、科技局,市各有關單位,各相關縣(市、區)人民政府
(三)推動工業網際網路加快發展
7.建設全面互通的工業網際網路。加快建設全國工業網際網路標識解析二級節點,打造支撐工業網際網路互聯互通的神經中樞,引導企業接入標識解析體系。支持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商整合產業鏈上下遊優質資源,打造行業級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及集群數位化轉型解決方案,實現綜合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和礦山裝備、有色金屬、耐火材料、現代農業裝備大數據、現代農業裝備、中原製造工業共享雲等「1+6」行業平臺上線運營。2020年,建成1家省級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標識解析註冊量突破100萬。
責任單位:市工信局、政務服務和大數據管理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國宏集團
8.開展工業網際網路示範推廣。開展工業網際網路技術示範應用,評估試點示範成效,總結推廣試點示範先進經驗,加速引導企業 「上雲上平臺」。加快洛新產業集聚區智能化示範園區建設,建設工業網際網路應用示範基地。2020年,打造2個工業網際網路應用試點示範項目,鼓勵示範項目向相關企業複製,形成多點輻射、放大倍增的帶動效應。
責任單位:市工信局、發展改革委,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9.推進工業網際網路產業應用。充分發揮工業網際網路全要素、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的連接優勢,推動企業加快工業網絡、控制系統、管理軟體和數據平臺等資源的集成整合,加強工業網際網路在裝備、機械、汽車、能源、電子、冶金、石化、礦業等國民經濟重點行業的融合創新,引導我市企業利用工業網際網路實現信息、技術、產能、訂單共享,實現跨地域、跨行業資源的精準配置與高效對接,鼓勵工業設計線上服務平臺應用,促進位造業設計能力提升。2020年,綜合標識解析體系在2個以上產業推廣應用,500家企業實現上雲。
責任單位:市工信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四)統籌推進人工智慧產業建設
10.加強人工智慧研發。引導和支持企業開展語音智能、機器人等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掌握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技術。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龍頭企業承擔或參與國家、省重大科技攻關項目,謀劃實施一批市級人工智慧重大科技研發項目,開展各種形式合作攻關,形成一批原創性科技成果,引領和支撐產業發展。
責任單位:市科技局、發展改革委、工信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11.推進人工智慧與製造業融合應用。重點推進聲音分析、圖像分析、設備語音操控、自動光學檢測、仿人成像等人工智慧技術在製造業場景的融合應用,建設具有行業先進水平的智能工廠、智能車間。2020年底前,建設100條智能化生產線,34個智能車間,14個智能工廠,爭創省級智能工廠(車間)8個。培育10家智能製造服務商、20家智能製造示範企業、推動50家企業與西安交通大學中原大數據研究院、海康威視、神州數碼等服務商開展合作,智能傳感器產品和技術服務對全市重點產業領域企業的覆蓋率達到50%以上。
責任單位:市工信局、發展改革委、科技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12.持續壯大人工智慧產業。推動建設智能超算平臺,為人工智慧產業發展提供算力支持,助力傳統產業升級改造和新興產業培育。構建新一代人工智慧產業鏈,鞏固提升智能語音識別、智能視覺檢測、農機無人駕駛、智慧機器人等領域的優勢地位,打造中西部智能產業高地。做大做強消防機器人、巡檢機器人、排爆機器人、農業機器人、防疫噴霧消毒機器人等核心產品,建設全國領先的特種機器人研發和產業化基地。推動技術集成、商業模式及重點領域智能產品創新,積極培育人工智慧新業態,重點支持科大訊飛、寒武紀人工智慧、清華洛陽基地等人工智慧關聯企業,在大語音識別、晶片設計、計算機視覺等方面形成一批標誌性產品,加快科研成果產業化。
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工信局、科技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五)積極推進特高壓建設相關工作
13.服務保障特高壓工程建設。加大協調保障服務力度,支持陝北-湖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年底前完成工程量的95%、投資總額的95%,2021年1月竣工。
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各相關縣(區)政府,洛陽供電公司
14.積極布局特高壓及關聯產業。加快通達電纜、春賓電纜等企業做大做強,擴大在特高壓、高壓電纜市場佔用率;加快特富特變壓電磁器件二期項目建設,增強大功率逆變電源磁性器件市場競爭力。
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工信局,各相關縣(區)政府
(六)大力發展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
15.構建完善多層次軌道交通網絡。推動洛陽鐵路樞紐總圖規劃年底前獲國鐵集團、省政府聯合批覆。力爭鄭登洛、鄭鞏洛城際鐵路早日開工建設。謀劃組團軌道交通互聯互通,優先實施洛陽-吉利、洛陽-新安的市域軌道交通建設,抓緊謀劃市區至偃師、宜陽、伊川等組團之間的市域軌道交通建設。確保地鐵1號線12月前開展聯調聯試,2號線9月「洞通」、12月前「軌通」;二期建設規劃年底前報省發展改革委完成初審並上報國家。
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各相關縣(市、區)人民政府,軌道集團
16.構建全市智能公共運輸體系。推進軌道交通數據中心建設,謀劃多元化電子支付、5G、人工智慧等技術在施工、調度、運維、客服等環節部署應用,建設軌道交通網際網路票務前端應用和管理系統,打造智能化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加快物聯網、人工智慧、智能終端、虛擬可視化等新技術、新設施與洛陽火車站、高鐵站、長途客運站、地鐵站、機場設施融合,推動交通樞紐站場「5G+WIFI」網絡全覆蓋,建設智能停車、全流程刷臉通行、智能機位分配、RFID行李跟蹤、AR智慧導覽等應用場景,提升「開放洛陽」門戶樞紐站場智慧形象。積極推進基於5G、自由流等技術的智慧公路建設,提升洛陽智慧交通形象。2020年,建成洛陽市智慧公交項目(一期),完成100個智能公交站牌建設。
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局,各相關縣(市、區)人民政府,洛陽火車站、洛陽機場、軌道集團、公交集團
17.培育壯大軌道交通裝備產業。以中原(洛陽)軌道交通產業園為載體,整合中車集團省內製造資源,拉長軌道交通裝備服務鏈條,建設國內最大的軌道交通裝備產業檢修再製造生產基地。依託清華洛陽基地、北航科技園拓博爾、科博思、雙瑞橡塑等企業,拓展鋼軌銑磨車、打磨車、雷射強化道岔尖軌、合成樹脂軌枕等產品技術的市場運用,發展軌道檢修維護裝備製造及配套產業。依託LYC軸承公司、軸研科技等,推動高鐵軸承研發生產和上線試用。
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工信局,各相關縣(市、區)人民政府
(七)發展新能源充電樁等能源基礎設施
18.加快建設新能源充電樁服務網絡。進一步修訂完善中心城區、重點旅遊景區充電設施建設規劃,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全市充電設施建設布局。大力推廣合資、租賃、聯營等共建共營模式。推動電動計程車、電動網約車、電動環衛車的普及和應用,提高現有充電設施利用率,盤活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運營市場。積極引進行業內優勢企業,強強聯合加快充電樁網絡布局。通過三年建設期,全市新增集中充電站7座以上、新增公共充電樁9500個以上,城市區公共充電樁(含充電埠)車樁比低於6:1,優於國家7:1的現行標準,形成較為完善的充電網絡,滿足群眾新能源汽車的充電需求。
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城市管理局、工信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洛陽供電公司、城投集團、弘義集團、城建集團、軌道集團
19.推進充電設施普及提升。充分利用新型信息通訊基礎設施,實施數位化管理,持續優化充電設施使用體驗。建設省市統一的充電設施公共信息智能服務平臺,推廣河南省充電智能服務平臺,將現有和新建公共充電設施接入平臺,實時提供運行信息,提升充電服務智能化水平;鼓勵充電服務附屬設施建設,提高群眾充電舒適度。依託充電設施公共信息智能服務平臺,科學運用大數據技術優化充電管理,暢通群眾問題反饋和使用求助渠道,周期性完成充電設備升級換代,實現充電服務體系的持續優化提升。
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城市管理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各相關縣(市、區)人民政府,洛陽供電公司,城投集團、弘義集團、城建集團、軌道集團
20.做強新能源充電樁產業鏈。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生產製造、運營服務等關聯產業,依託交運集團工業公司、凱邁電子、嘉盛新能源、中航光電等企業,擴大充電樁生產製造規模;支持國花新能源等充電樁運營企業,完善服務網絡,提升服務功能。鼓勵各類市場主體依託平臺開展充電導航、故障報修、費用結算等服務,提升充電運營服務水平。
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工信局、商務局,各相關縣(市、區)人民政府,洛陽供電公司,城投集團、弘義集團、城建集團、軌道集團
(八)實施科創引領行動
21.系統布局產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充分發揮科研院校作用,深化新基建應用技術研發,多出戰果、強化支撐。引導中信重工、中航光電、普萊柯等創新龍頭企業面向產業打造國家級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在智能礦山裝備、生物醫藥、海洋工程材料、電子元器件等領域申建國家級技術創新中心、重點實驗室、國際聯合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等一批國家級、省級創新技術平臺,引導科技小巨人、依託規模以上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等申建一批省級創新平臺,支持各類主體建設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等各類孵化載體。2020年,新增創新平臺(載體)300個。
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工信局、發展改革委,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22.積極與新基建龍頭企業開展合作。充分發揮華為、中興、中國電子、中安北鬥等企業在技術、平臺、產業鏈等優勢,在產、用、研等領域發力,圍繞華為「一園兩中心」(數字裝備製造產業園、產雲融合創新中心、新基建發展中心)、中興智慧產業園、電子信息產業園、中安北鬥智慧城等建設開展一攬子合作。支持華為公司與洛陽理工學院等高等院校合作成立鯤鵬產業學院,培養鯤鵬技術應用型人才。鼓勵華為、中興、中國電子、中安北鬥等企業通過搭建場景平臺開放技術、標準、渠道等資源,吸引中小企業參與,推進在智能製造、智慧政務、智慧文旅、智慧環保、智能水利、信息安全、智慧園區等重點領域的應用示範,培育融通發展的應用場景創新生態。
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科技局、工信局、商務局、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市各有關單位,各相關縣(市、區)人民政府
23.加強新基建人才引進與培養。積極引進大連理工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在洛建設研發機構,爭取在新一代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技術領域取得突破;依託清華洛陽基地、中科院自動化所、科大訊飛語音雲研究院等機構,發揮技術優勢和人才集聚效應,與我市骨幹企業在智能化改造、信息化融合、產品升級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助推我市新基建關聯產業轉型升級。圍繞以服務新基建技術創新、關聯產業發展為核心,不斷完善新基建產業人才政策。將新基建領域高層次人才納入全市高層次和急需緊缺人才引進範圍。面向新基建融合發展需求,鼓勵市內高校、職業技術院校增設或調整相關專業,加強實驗教學、按需教學,促進教育鏈、人才鏈和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補齊新基建人才短板和產業創新短板。
責任單位: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科技局、教育局、發展改革委、工信局,各相關縣(市、區)人民政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的新基建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協調全市新基建工作,市發改、工信、科技、住建、政務和大數據等相關單位按專業領域共同推進。建立新基建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每月召開調度會議,分析研判新基建發展形勢,協調解決上下銜接、政策落實、項目推進中遇到的問題,確保各項工作任務落地落細、取得實效。各縣(市、區)也要參照市裡建立相應的專項工作機制,統籌負責推進新基建及關聯產業發展。
(二)強化要素保障。切實做好統籌謀劃和頂層設計,研究制定新基建及關聯產業發展系列政策,統籌土地、資金、人才、資本等資源要素支持新基建項目建設和產業布局,加強與國土空間規劃有效銜接,積極爭取中央資金、政府專項債券資金支持,加大籌措資金力度。深化金融供給側改革,創新和豐富適應新基建需求特點的金融產品和服務。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通過銀行貸款、股權投資、債券融資等多種渠道和方式,支持新基建項目、支持新基建企業。
(三)加大項目招引。圍繞5G基建、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等重點領域,開展精準招商。密切把握各行業和產業鏈發展動向,常態化開展定點招商、駐點招商、敲門招商,提高招商引資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強化全市新基建及關聯產業發展的項目支撐。
(四)鼓勵多方參與。原則上除5G基站、公共大數據中心項目外,政府重點在制定行業規則、設施標準、產業規劃布局上發力。推動國有企業在新基建中發揮主力軍作用,積極吸收非公經濟成分參與發展,充分發揮好混合所有制經濟的作用。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吸引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投入項目實施。鼓勵國企和龍頭企業帶動廣大中小企業特別是創新型科技型企業,通過項目混改、技術入股、智慧財產權入股等多種靈活方式積極參與建設。
(五)營造良好環境。圍繞在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中存在的「堵點」「痛點」「難點」問題,進一步加大統籌協調和組織保障力度,努力降低企業成本、持續優化政務服務、著力構建誠信社會、健全完善配套機制,不斷擴大營商環境優化的覆蓋面和受益面,為全市新基建及關聯產業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六)保障信息安全。與新型基礎設施同步規劃、建設、運行網絡安全保障系統。落實國家網絡安全等級保護制度,構建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防護體系和監測體系,對5G、物聯網、工業網際網路、數據中心、雲平臺等市級重點新型基礎設施實行動態監測,確保安全平穩可靠運行。強化網絡安全態勢感知,結合大數據、AI技術,開展網絡安全風險評估,提升安全防護水平。推廣應用安全可信、自主可控的網絡產品和服務,提高重要新型基礎設施安全可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