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22歲的卡車司機詹姆斯卡梅隆在影院觀看了一部科幻電影,他激動卻又懊惱。這樣的作品應該是我拍出來的才對,這部電影的超前意識和神奇構思,讓卡梅隆毅然辭去卡車司機的工作,踏上了一代科幻大師的道路。他想要打敗這部劃時代的電影,打敗喬治盧卡斯。
這部作品叫做《星球大戰》,說起影史上最賣座,影響最大的系列科幻ip,現在看來無疑你會說是漫威系列。但是放眼全世界,這個答案恐怕很多老外會告訴你是《星球大戰》,星戰ip歷經40多年,按通貨膨脹算法,1977年的第一部星戰曾經在全球科幻片票房榜霸榜30年。直到2010年的《阿凡達》才正式打破紀錄,而導演詹姆斯卡梅隆也終於實現了當初的願望。
縱覽星戰全系列可謂風靡全球,但是唯獨在一個地方玩不轉,那就是中國。《星戰》在國內影響力一直都很一般。從票房表現上更是顯而易見的一部比一部低迷。但是這一切都是有原因的。
第一,咱們回到第一部《星球大戰》誕生的年代,那可是1977年,彼時的中國老百姓正在為經濟的復甦而努力奮鬥著。新電影工業還處於萌芽階段,根本沒有機會引入這部電影。1977年到1983年,《星球大戰》推出正傳三部曲,在全球引起巨大轟動,星戰ip就此走紅,而中國觀眾卻錯失了了解這個系列的第一個機會。
第二,90年代後,中國觀眾的科幻片選擇。1996年的《獨立日》,1997年的《黑衣人》,再到1999,具有中國元素,八爺袁和平擔任動作指導的《黑客帝國》,中國觀眾們在為尼奧慢動作躲子彈的慢動作鏡頭而驚嘆。1999年11月,《星戰》前傳第一部《幽靈的威脅》登陸國內院線,這也是七八十年代錯過中國後,第二次進軍中國的機會。可惜的是,在此之前,中國觀眾已經經過90年代新一代科幻電影大潮的洗禮。《星球大戰》此時在中國的境遇依然尷尬,全球影迷仍舊為《星戰》系列痴迷,而在中國只有小部分觀眾開始關注這個背景設定複雜的超級ip。同樣是系列ip電影,相對漫威宏大的宇宙設定,星球大戰系列的觀影門檻則可以說是更高,全神貫注抓住每個細節,看完系列每一部作品才能get到其中的情懷、設定和上下聯繫,否則你或許連最核心的原理是什麼都不知道。
1999年至2005年《星球大戰》推出前傳三部曲。至此星戰ip已經有了6部電影,但此時的中國觀眾已經見多識廣,不願再從1977年那版過時特效的星戰從頭開始了解這個系列。星戰ip在中國推廣了第二次機會又沒把握住。
第三,《漫威》的崛起,《星戰》的落幕。2009年,迪士尼收購剷除《鋼鐵俠》的漫威,2012年迪士尼收購剷除《星球大戰》的盧卡斯影業。至此,迪士尼同時手握史上最賣座,影響力最大的兩大系列科幻ip。2015年末,迪士尼發行的《星球大戰7原力覺醒》上映,全球票房狂攬20.68億美元,一度衝上全球影史票房榜第三位,僅次於《阿凡達》和《鐵達尼號》,這個影響力不用多說了,但在2016年的中國內地票房榜上,全球大爆的《星戰7》竟然只能排到第13位。跟第四位的《美國隊長三》差了4億多,而8.25億人民幣竟然已經是星戰ip在中國賣得最好的一部。
對於電影工業發展較遲的中國來說,迎合商業大片時代而崛起的漫威顯然更符合年輕一代觀眾的口味。想打開中國市場的迪士尼在次年的《星球大戰外傳:俠盜一號》中邀請了甄子丹、姜文強勢加盟。誰知炒房更慘,在內地僅僅拿到了4.76億,甚至還不如《熊出沒》賣得好。
迪士尼的兩張王牌,《漫威》與《星戰》就像兩個時代的交接,漫威十年布局正在起飛,而《星戰》這個走過了40年,在全球影響極廣的超級大ip,直到「天行者傳奇」的最終章《星球大戰9:天行者崛起》,也沒能在中國這片土地火起來,實在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