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床後習慣性地打開今日頭條,
一條悟空問答跳了出來,題目是「單身的年輕女孩在休閒時光適合讀什麼書才好?」
這不是第一次有人提出這樣的問題,也許是受疫情停工或是在家辦公大環境的影響,很多人悶在家裡多少都有些無所適從,願意通過讀書來度過這段被動的休閒時光,在我看來,終歸是個很好的開始,至少說明你暫時脫離了劇迷遊戲迷的行列想要加入到書迷的隊伍中了,作為書迷中的一員表示熱烈歡迎!
不過,我卻不想把我自己整理過的書單一股腦地傾倒給你,那在我看來那沒有意義。
姑娘,我只想問一句,為什麼要給自己貼上獨特的標籤呢?
「年輕」 「單身」
董卿在《朗讀者》裡曾經說過,「朗讀屬於每一個人」,我覺得讀書亦然。
不論是單身獨身還是有伴已婚,不論年齡大小,不論性別男女,總有些好書是經過了時間檢驗的,對於不同的人,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拿來重讀總會有不同的理解和體驗,就像董卿下面說的,「朗讀是傳播文字,而人則是展現生命」。
今天我們將朗讀的概念換成讀書又何嘗不是對文字和生命的另一種體現和延伸呢。
01 讀書:因共鳴而產生的力量
有的人說,挑自己喜歡的書看就好了何必糾結。這麼說似乎也沒錯,我們喜歡讀什麼書,無非是因為我們讀這些書的時候能夠引起共鳴,所謂情之所至潸然淚下也許就是最好的詮釋。
我們讀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的時候會淚溼眼眶,難道僅僅是因為朱先生的父親所表現出來的父愛而感動嗎?是否同時會想起,在某個時刻,自己的父親也曾用他們笨拙的方式表達過對我們的愛和呵護,因而觸動了心裡最柔軟的地方,正因為有過類似的經歷所以感同身受,那再讀《背影》,你是否會因為單身抑或是年紀尚輕而沒有任何觸動呢?
我想不會,而這就是好文字的魅力所在了,它不會因為時間差異或是讀者不同而褪去顏色,當你讀著那段短短文字,眼前浮現自己的父親,慢慢他們的身影悄悄重合,而你再次面對父親時也許會轉換一種心境。
我工作在異地,此刻再讀的時候便想著給爸爸打個電話,哪怕只是說幾句家常,爸爸在那頭也許依然會催促著我快點掛斷電話,可我知道這一天他會因為女兒在遠方的惦記而有一個好心情,而這種好心情又會帶來不同形式的表現,產生一系列的好影響。
那我們把所讀的文字轉換成內在的情感並把它傳達出去,而這股久久不去的醞釀在胸腔中的溫情也會在無形中慢慢改造我們自己,積攢起一股向上的勇氣和力量,在你需要的某一天從身體內噴薄而出,支撐著你走過黑暗跨越低谷甚至鼓勵著你去攀登人生的巔峰。
我把上面文字讀給身邊的人聽,他們說,你也太誇張了吧,上學時候讀的文字早就忘光了,哪裡就有那麼大的能量了。
可親愛的朋友,我想告訴你的是,讀書而且要讀好書,除了學習新的知識接觸新的領域外,又何嘗不是對自己內心世界的一種探索,就像讀武俠和玄幻小說一般,裡面有很多對「身體寶藏」和「身體內在力量」的表述,那是個無窮的值得每個人探索的世界,就拿我們人類的大腦和心理來說,又有誰敢說已經研究透徹了呢?
02 讀書:因篤信而產生的作用
也許很多自詡只讀中外名著的人對於這些小說是不屑的,也一度有人評價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難登大雅之堂」。
可是通俗文學有它本身的魅力,當我們在現實世界或是主流文學中無法找到對內心世界的完美映照,還有那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和世俗世界格格不入甚至無處容身,訴之於口又容易被人誤解傷害的時候,這些小說的出現恰恰給了這些作者和讀者一片新的天空,對於整個世界和社會來說它只是一粒塵埃,但塵埃中又何嘗沒有開出美麗的花呢。
不知大家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當你剛剛看完金庸的《射鵰英雄傳》興致衝衝地拉著朋友大講特講你要做一個行俠仗義行走天下的大俠的時候,朋友們都只是會心一笑,「背地裡偷偷看武俠小說了吧」,可沒有人會因此歧視你,而如果是父母老師聽到了,他們多半卻會批評你「不務正業」然後毫不猶豫地扼殺你的任何「不良企圖」。
我身邊就有一個實際的例子,高中時的一位男同學,他特別著迷武俠小說,甚至在高三快高考的時候還沒有放棄和老師周旋鬥爭,偏偏他是老師眼中的重點大學種子選手,一心勸說他報考XX大學的財經專業或是XX大學的法律專業,該同學無論老師說什麼都是「好好好」,私下裡依然我行我素,跟我們說他這招叫做「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每每令我們哭笑不得。後來他真的去讀了漢語言專業,學校依然很不錯,畢業後他也如願地進入了一家報社做了一名經常出差探訪各類新聞事件的記者,有時也會遇到危險,每次同學聚會他都是老師點名批評的反面典型,連師弟師妹們看到他都是一副似笑非笑的樣子。
幾年不見,他依然奔走在一線,聚會的時候大家都調侃他,「大俠變記者,沒變帥倒是像包公了啊?」
而他卻洒然一笑,我依然對他說的那段話記憶猶新,「你們以為我想當大俠是為了舞刀弄槍劫富濟貧嗎?不,我喜歡讀武俠小說嚮往的是那種無所畏懼敢和惡勢力作鬥爭的精神,也許那不是作者本意,可我就這麼一廂情願地篤信了這麼多年,每次遇到支撐不下去的時候就去讀一讀,不拘於哪一本,只是為了提醒自己當初所立的志,這些年所追的夢,是不是很傻?可我真想這樣做一輩子傻子。」
後來大家嘻嘻哈哈再也沒有討論過這個話題,就是那次我知道了他是個有內在大力量的人,哪怕他上學時所表現出來的才能泯滅與眾又如何呢?他已經有了另一片天空,而他在那片天空下做著他最想做的事情,滿足而驕傲。
有的時候一些習以為常的「標籤」可能就在無形中化為束縛的鎖鏈限制著我們的選擇範圍,大家不妨靜下心來想一想,儘可能平和地去看待每一部或經典或新興的文學作品,用自己心裡的那桿秤去衡量什麼是與內在的力量相吸引的,如果無波無瀾把它當做消遣就好,而如果心生異動,請不要忽視或壓制,不妨找個獨處的時間好好讀一讀,也許你會獲得意想不到的力量,令人受用無窮。
看到這裡,也許有的人會有疑問,既然讀書會產生諸如以上所描述的這樣那樣的力量,那如何辨別所要讀的書是否是一本好書呢?萬一看到的書帶來壞的影響怎麼辦?
我相信能夠耐心讀一篇文章到這裡的人不會沒有自己的一點判斷和想法,更不會對各種各樣的信息轟炸就照單全收,所以,沒有長篇大論,有的只是把自己常用的小技巧拿來與大家分享一下,
其中有一個最簡單的標準可以拿來一用,那就是做讀書準備的時候不妨自問自答一番:
例如:
1. 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電影《卡薩布蘭卡》裡有過一句特別經典的話,「如今你的氣質裡,藏著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和愛過的人。」
所以,請不要學港劇機械地回答:「我想做一個好人」,而是為自己樹立一個目標或是點明一個方向。
職業發展角度:
可以從職業發展角度出發,比如我想做一名法官,那可以讀法學相關的專業書籍或是一些案件基礎上延伸出來的故事,抑或是為了激發法學興趣的斷案書籍,這個選擇範圍可大可小,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專業和興趣做出判斷。
個人塑造角度:
也可以從個人塑造角度出發,比如我喜歡「腹有詩書氣自華」,想做一個有氣質的人,現實中有很多因為讀書而氣質出眾的人,董卿,楊瀾,餘秋雨,還有從《中國詩詞大會》走出來的陳更,武亦姝等等,他們所推薦或所著的書就可以納入篩選的範圍了。
興趣愛好角度:
還可以單純從興趣愛好出發,和選影片類似,可以選擇和情感(愛情,親情,友情等)、哲學、心理、手工等等相關的,只要是真正喜歡又耐下心來搜尋的,又何愁找不到對應的好書?
除了以上的範例外還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設定不同的標準,我想對於「好書」每個人的定義也都是不同的,就是四大名著也並非是所有人都認可的,只要心嚮往之而又能從中汲取所需的「養料」,可選擇的範圍將會變得無限大不是嗎?
2. 你今天讀書的目的是什麼?
這句話本身沒有什麼特別的延伸,完全可以簡單地理解為你今天讀書是為了什麼?就像最開始的那個問答,單純為了度過休閒時光?還是希望達到什麼目的或效果?
如果是前者,隨手一本雜誌或是故事匯也許就夠了,我建議可以稍稍增加一點儀式感,比如說找一個可以曬到太陽的角落,放一個靠枕,泡一杯清茶,抑或是來一點香薰,放一首舒緩的音樂,在這樣的氛圍裡慢慢進入書的天地裡,書中的人是你也是我,那又有什麼分別?自得其樂罷了。
如果是後者,那就請參考「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的提議,加一點限制,明確一個方向,等回顧的時候相信你會有所斬獲的。
時間一直往前走,隨著閱歷增長慢慢沉澱下來的種種定會伴隨你一生,直到最後可以像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切·米沃什的詩歌《禮物》中所寫的那樣,「這是幸福的一天,我漫步在花園,對於這個世界,我已一無所求。」
其實還有好多好多可以擴展的問題:你想花多長時間來通讀這本書?你打算精讀還是略讀?如果你很忙碌又該如何利用有限時間來讀書?……
請原諒我在這裡就不一一贅述了,如果可以不妨列一張自己的標準清單,請相信我,獨家個性定製遠比大眾標準選擇會更適合你自己。
所以,親愛的朋友,我想說了這麼多你應該明白為什麼我的文章裡沒有長篇的書單,對我來說,更想去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一點點領悟,也願意多聽聽多看看大家的意見。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願我們都能在書的海洋裡發現屬於自己的力量,來一場生命美好的修行,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