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中,對於三國和水滸,有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叫「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
對於紅樓夢,有人看了四遍也看不透,而且越讀越深奧,所以它被譽為「中國小說文學難以徵服的頂峰」,百年來,對於紅樓夢的研究,從來就沒有停止過,成為了一中專門的學問,叫「紅學」。
相對而言,四大名著中,西遊記的受眾範圍是最廣的,因此西遊記中的故事人物,是最為家喻戶曉的,尤其是《西遊記》被影視化後。
《西遊記》如今還在被翻拍的路上,甚至出現了各種改編作品,其中人們印象中,最為經典的,最為成功的西遊記影之作品,便是八六版的《西遊記》。
其實最早拍攝《西遊記》影視作品的,並不是八六版西遊記,而是早在民國時期,1967年的上海灘,就有一部西遊記題材的電影上映,這部電影節選了西天取經中的一個環節,叫《盤絲洞》。
電影《盤絲洞》的故事,取材於《西遊記》原著的第七十二回「盤絲洞七情迷本,濯垢泉八戒忘形」,至於故事的內容,講的是唐僧八戒被七隻美女妖怪困住,悟空設法營救。
當時的拍攝條件並不先進,還是黑白膠片,道具片場也相對簡陋,為了更符合原著,突出原著中角色的形象,導演在演員裝扮上下了很大一番功夫。劇中的扮演七隻蜘蛛精的女演員,衣著相對單薄(僅僅穿著肚兜和圍著紗巾),動作相對妖嬈,無論是孫悟空還是豬八戒,扮相也都極其嚇人。
從原著的角度上講,以上的裝扮和演出,並沒有絲毫問題,因為原著中的豬八戒和孫悟空就是十分之嚇人的,女妖怪也是極其妖嬈誘人的。話雖如此,但是放到當時人們思想相對保守的時代背景之下,就出了很大問題了。
雖然起初票房大賣,可是最後還是沒有躲過被禁播的命運,如今這部電影的原片,在中國已經消失了,底片被挪威國家圖書館保存著。四大名著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對於名著的影視化,本來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們進一步了解名著,發現名著的魅力所在。
名著之所以為名著,是有其必然的原因,所以對於名著的影視化,最好能夠接近名著,改編不是亂編,如果最後被改得面目全非,便是南轅北轍了,與初衷背道而行了。
對於這部電影《盤絲洞》,您有何看法呢?歡迎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