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5發子彈幹掉美軍215人,這樣的戰例,能拍成電影嗎?

2021-01-08 騰訊網

今天是西方所謂的聖誕節,對於我們關注軍事和戰史的朋友們來說,注意點倒不在于洋節本身,而是往往會想起70年前美軍所謂的聖誕節攻勢。

當時的美國聯軍雖然在第一次戰役中被志願軍擊敗,但依然未能準確判斷志願軍的實力,遂在1950年11月中旬開始全面推進,發動總攻勢。

志願軍故意示弱於敵,在後撤過程中拋棄部分裝備和物品,營造假象。同時還釋放了部分俘虜,刻意傳遞出志願軍準備撤回國內的假信息。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聯軍放手北進,並認為:志願軍是「怯戰退走」,估計只有6到7萬人,而且並不是不可侮的力量。美軍判斷在補給困難和嚴寒情況下,中國軍隊已經撤走,即便有少數力量也只是純粹的防禦而已。

在這種情況下,麥克阿瑟對美軍第9軍軍長說:你告訴士兵們,他們打到鴨綠江後就可以回國了。我希望我的話可以兌現,就是他們可以回家過聖誕節。此番言論經過記者們加工後,這次美國聯軍的進攻也被稱為是聖誕節前結束戰爭的總攻勢。

結果我們也都知道,待美軍上鉤後志願軍東西兩線展開全面反擊,一舉殲滅大量美韓軍隊。

美國聯軍不得不直接退回了三八線附近,有媒體稱這是美國陸軍史上的最大敗績。此戰美軍第2師、第7師、陸戰1師皆遭重創,騎兵第1師、第3師、第25師等部亦遭到打擊;韓軍第2軍團被打崩;土耳其旅也被打殘。

所謂的聖誕節攻勢,也成了美軍歷史上著名的笑話。

其實我們在看志願軍組織第二次戰役時的部署會發現,志願軍對於敵我優劣勢的認識是非常清醒的。我們談這一點主要是希望大家看到,志願軍打仗不僅僅只有犧牲和勇氣,更是有智慧的。

有些影視作品刻意在渲染犧牲和悲壯,但卻忽視了志願軍的智慧和高超的指揮藝術,這樣顯然不合適,所展現出來的影視效果就不是很好。

而且志願軍在作戰中的智慧不僅僅體現在大規模戰役的組織上,即便是在連排班級的小規模戰鬥中,也都是如此。如果打仗要是不動腦子,只是蠻幹,那是打不贏的。

我們本篇文章即談一場比較經典的阻擊戰鬥,來讓大家感受下志願軍小部隊是如何開動腦筋,組織戰鬥的。

這場戰鬥的主角是志願軍38軍113師337團1營1連2排,排長郭忠田,全排30多名戰士,另外還加強了1挺重機槍;而他們的任務是要阻擊急於後撤的上千名美軍,而且這些美軍不是輕裝部隊,而是有著大批坦克、重炮、汽車的重裝部隊。

如果按照正常的實力對比來看,那麼這仗沒法打了,實力太懸殊了,但是志願軍就打了,而且還是完勝。

在介紹這場小戰鬥前,我們先大體談一下當時的戰場大局。

郭忠田排所在的志願軍38軍我們都知道,鼎鼎有名的「萬歲軍」嘛,在我國基本上是家喻戶曉了。不過在入朝作戰的第一次戰役,38軍卻因為沒有及時穿插到位而受到了彭總的批評。

所以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時,志願軍38軍上下都憋了一口氣,要重振王牌軍的威風來。第二次戰役打響後,38軍首戰德川,敲掉了韓軍的第7師團。

德川之戰後,38軍受命穿插,其中以113師337團、338團和339團的1個營為主,向三所裡穿插。

大戰之後,部隊的彈藥比較缺乏,因此緊急補充了繳獲的武器彈藥。這些美式裝備還沒被韓國人捂熱乎,就都到了志願軍113師的手中。

除了換裝美式裝備外,113師重點是多帶彈藥,每支步槍備彈達到了120發、每挺輕機槍1200發、每挺重機槍3000發、迫擊炮達到每門60發,基本上配齊了2到3個彈藥基數,比戰士們出國時攜帶的彈藥還多。

由於攜帶了大量彈藥,因此113師的官兵都是負重狀態,基本每名戰士的負重都有四五十斤,甚至是六七十斤。就是在這種負重狀態下,113師一路邊打邊走,在14小時內徒步穿插了72.5公裡,成功卡到了三所裡。

結果部隊剛到,美國人的汽車就開來了,激戰到下午5時,113師將美軍擊退,成功守住了三所裡;而在三所裡的西邊,還有個龍源裡,因此113師又分兵337團連夜抵達龍源裡展開部署。

11月29日早4時,337團前衛3連率先抵達龍源裡地區,並殲滅美軍一部。隨後337團1營主力前出到葛峴嶺阻擊美軍,其中3連陣地在左邊、1連陣地在右邊,1連的3個排陣地由左到右分別是1排、3排和2排。

而這個2排就是我們上文中說過的郭忠田排,該分隊的陣地比較獨立,是葛峴嶺下的一個小山包,距離公路只有50米。

從整個防禦的部署來看,其實是很有意思的,113師主力在三所裡、龍源裡布防,337團主力放在龍源裡,1營主力前出到了葛峴嶺,1營的1連和3連主力分為兩翼,而1連的2排又前出到了葛峴嶺山下的小山包上。

所以防守阻擊作戰不是一大團人都擺在一個山頭上,而是梯次部署,有重點地布防。

有些朋友就想了,這樣部署的話,擺到第一線的班排是不是第一時間就會損失呢?也不是這樣的,尤其是經歷了多次戰鬥的老部隊,他們有自己的辦法。

郭忠田排當時的實力是1個步兵排,30多名戰士,外加1挺加強的重機槍。

113師在德川戰鬥後,通過繳獲充實了自己的武器裝備,使得一個班均配置1挺輕機槍、2支衝鋒鎗,其餘則是美式和日式步槍。重機槍是營屬機炮連的裝備,通常來說在實戰中加強到步兵連,而1連則將加強的重機槍配屬給了在小山包獨立作戰的2排。

2排排長郭忠田是1945年參軍的老兵了,當時24歲。接到命令後,郭忠田排長幹的第一件事就是看地形。

這個小山包高約150米,山上都長著一人多高的馬尾松,而且其位置比較特殊,它在一條公路的轉彎處(汽車通過此處時會減速),而且山包面向公路的一側比較陡峭,坦克爬不上來,步兵的話也不容易上來。

這個小山包上還有一塊巨石,巨石的下方有一個小山洞,稍微改造後可充當屯兵洞。

郭忠田是一位比較善於利用地形的老兵,他對戰士們的要求是,無論多麼危急的情況,三樣東西不許丟,一個是武器彈藥,一個是乾糧袋,另外一個則是小鐵鍬。

小山包的地形雖然好,但不改造是不行的,當時戰士們連續奔襲,非常疲勞,可郭忠田依然命令先挖工事。

工事分為三類:

第一種是單兵工事,郭忠田規定每名戰士都要構築射擊掩體,同時在掩體下方要挖一個防炮洞;

第二種是屯兵工事,即將巨石下的山洞進行改造,使得戰士們可以在此防禦炮擊;

第三種是假工事,這個在後面的戰鬥中會發揮很大作用。

工事修完後,1營教導員陳忠孝來檢查陣地,同時進行戰鬥動員。

很多影視作品中都在刻意削弱、模糊政委、教導員、指導員和部隊中黨員的作用,這是不可取的。我軍的實際戰鬥中歷來都是黨員扛大梁,打頭陣,政委和教導員同時也是戰鬥員,他們的作用希望在今後的影視劇中能有應有的體現。

天亮後美軍開來了,其先頭是3輛10輪大卡和1輛吉普車。

郭忠田命令獵戶出身的6班長張忠祥先用機槍打吉普車,吉普車打著後,右翼的5班立即衝擊。同時郭忠田下令4班下去搬彈藥——美軍也有30多個人,但郭忠田顯然沒放在眼裡。

美軍的步兵比較拉胯,遇襲後就跳車往溝裡跑,結果5班上去就是一通手榴彈加掃射,全部將其幹掉;而4班同時也衝到了公路上,將美軍軍車中的彈藥都搬了上來,還弄來了白面、黃油、罐頭。

美軍的尖兵被消滅後,確認了前方有我軍阻擊,於是派出了坦克打頭陣。

郭忠田排沒有反坦克兵器,於是命令戰士易忠利跟連長請示,打算放過先頭的坦克,集中打擊中間的運兵車和彈藥車。連長同意後,2排按計劃準備戰鬥。

於是當美軍的運兵車和彈藥車經過小山包的時候,2排集中輕重機槍向其猛烈射擊,結果將敵軍的彈藥車給打爆了,巨大的轟炸聲響徹葛峴嶺,美軍倒下一大片。

美軍攻擊受阻後即使出了慣用的飛機炸、大炮轟的手段,郭忠田曾命令5班長帶人到葛峴嶺北面的一座山上挖假工事。假工事就是故意暴露,因此不必費多大力氣,美軍的飛機炸過後,還引導炮兵猛轟。

而在美軍傾瀉火力時,郭忠田則命令戰士們用繳獲的美軍鋼盔、白面、黃油找個隱蔽的地方做起了大餅,畢竟吃不上飯,哪有力氣打仗。

美軍的火力比較猛,儘管被假陣地比較迷惑,但是凝固汽油彈和炸彈也會落到2排陣地上。戰士李兆喜在工事旁邊還挖了瞭望孔,以在躲避炮擊的同時時刻觀察美軍的步兵;而且在李兆喜的工事與防炮洞連接處還弄了一道土坎,防止汽油彈濺落進去。

火力準備後,美軍步兵開始展開衝擊。郭忠田將50多名美軍步兵放近到離陣地20多米處,輕重機槍突然開火,全部將其報銷。

美軍終於搞明白志願軍在這裡的陣地後,開始認真組織進攻。特等射手閻鎮章用11發子彈打死了9名美軍,而6班長張忠祥又打中了美軍車輛上的油箱,結果引發的爆炸將美軍的榴彈炮和彈藥給引爆了,造成大批美軍死傷,更讓不少美軍誤認為遭到了我軍重炮攻擊,士氣大挫。

戰至下午,志願軍大部隊趕來,美軍被迫遺棄大量輜重潰逃。

戰後統計,2排殲滅美軍215人,繳獲了6門大炮和載有物資的58輛汽車,而自己卻零傷亡,如果硬要說有什麼損失的話,那就是五班長的耳朵被炮彈震得有點聾。

在這次戰鬥2排僅消耗子彈1305發,手榴彈14枚。從手榴彈的消耗來看,美軍的步兵除了那批抵近過來的被全部殺傷後,就沒有再靠過來。

從這場志願軍零傷亡的戰例來看,顯然是天時地利人和作用下的絕佳結果。在其他的戰鬥中,志願軍未必會有這麼好的地形可佔,也未必恰好擊中了美軍的彈藥車,甚至沒有充足時間去布設假目標。

如松骨峰戰鬥便是如此,335團3連只能是在光禿禿的山包上死守,但在松骨峰戰鬥中志願軍也依然表現出了極高的戰術素養,而不僅僅是犧牲精神。

不過這些志願軍的經典戰例,我們現在在螢屏上很少能看到。有些影視作品似乎總是喜歡去自我創造、自我理解。其實志願軍有極其多真實的戰例,稍微發掘改編,就是很好的劇本。

一些老的戰爭劇為什麼好看?因為很多該展現的東西都得到了體現。而現在的一些新劇表現則比較片面,雖然在拍攝技術上進步了,但影片的內核比起老電影卻要差了不少。

由於各種原因,大多數人不大可能去翻歷史資料,或者是看我們這種文章,他們通過看電影、看電視劇的方式了解得會更多些。所以我們也很希望影視工作者們能將更真實的志願軍形象展現出來,相信這也是所有人的期待。

相關焦點

  • 《正義的子彈》讓導演拍成了屎
    剛剛看完正義的子彈,說實話整部電影畫面粗糙,特效也很垃圾,故事簡介很簡單,但是導演拍的很混亂,整部電影看的辣眼,演員們估計都是素顏上鏡,而且動不動就來個全裸,裸的讓人噁心。看完後不知道這個電影講的什麼。
  • 美軍在阿富汗慘痛傷亡的戰鬥,後來被拍成了電影!
    而就是這樣一個美軍的驕傲,2005在阿富汗遭遇了一場噩夢。當時,由海豹突擊隊第10分隊上尉麥可·墨菲率領的4人分隊,潛入阿富汗山區搜尋一名基地的高級指揮官。卻不料在執行任務中被當地牧羊人發現,經過一番爭執,他們還是放走了這些人。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看似善良的舉動,為他們招來了滅頂之災。
  • 為何在電影裡,美軍都是又帥又能打的英雄戰士?但總是彈盡糧絕?
    那麼,這一幕是真實的嗎,為什麼美軍不會尋求解決手段呢?比如在悍馬車上存放大量子彈防止子彈耗盡。 其實,電影中美國大兵彈盡糧絕只是一種電影的表現手段罷了。美國這些電影雖然是源於生活,但還是會高於生活的。否則電影的可觀賞性、戲劇性就會大大下降,無法吸引更多觀眾觀看,引起觀眾的共鳴。所以,電影中經常會給美國大兵設定一些困難,彈盡糧絕就是最常見的「困難」。
  • 葛仙嶺狙擊戰我軍一個排擊斃美軍二百餘人
    然而,在抗美援朝戰場上,一個英雄的排,僅以45人的兵力,僅手握輕武器,擋住了100架敵機、50輛坦克的瘋狂進攻,最終取得了殲敵215人的輝煌戰果。這場戰鬥就是1950年11月29日葛仙嶺阻擊戰。1950年11月,志願軍發起第二次戰役。在這次戰鬥中,38軍進行了大穿插,以72.5公裡的速度在14小時內行軍,佔領了三所裡,封閉了美軍的逃跑路線。
  • 志願軍某團集中神槍手,29發子彈斃傷14人,美軍不敢抬頭
    而在冷槍冷炮發起初期,志願軍內部的大量神槍手擔負了實施定點狙殺的重任,他們沿用抗戰和解放戰爭時期流傳下來的老方法,在一開始確實取得了一定的戰果,比如志願軍第26軍的第230團在1952年初,將全團的神槍手集中組織起來,在抵近敵軍的前沿陣地發起打活靶競賽,最後以消耗29發子彈先後擊斃擊傷14名美軍,極大打擊了美軍的囂張氣焰,230團對面的美軍一時都不敢將腦袋探出陣地。
  • 一個排擋住一個師,零傷亡殲滅215名美軍
    ▲美軍普遍配備了火箭筒,同時期的志願軍是沒有的 美軍一個步兵連有193人,包括3個步兵排和1個武器排。 結果,美軍的指揮官剛從坦克探出半個身子,攻擊的旗語還沒發出,就被志願軍戰士張忠祥一槍幹掉。 剩下的兩輛坦克的車長趕緊貓到坦克裡面,用坦克的步話機呼叫航空火力增援。
  • 被稱為是美軍噩夢的狙擊手!從不開第二槍,7年幹掉560人!
    導語:伊拉克戰爭時期,有一狙擊手戰場上從不開第二槍,7年幹掉560人在各個國家,都不缺乏英雄,有多是科研領域的英雄,有的是航天領域,還有的是抵抗外國侵略奮起反抗的英雄。而面對美國的侵略,伊拉克有這麼一個英雄,他名為「朱巴(Juba)」,沒有人知道他的相貌,甚至這名字都可能是虛假的,但這並不影響讓這個名字成為美軍的噩夢。
  • 中美俄子彈口徑有什麼不同?一個彈藥箱能裝多少發子彈?
    很多戰爭開始打響,而小編就比較疑惑了,士兵們搬著很多重重的彈藥箱在戰場跑來跑去做準備,然後打的時候仿佛子彈不要錢一樣噠噠的連續射擊。這樣連續射擊子彈夠嗎?搬的彈藥箱子彈夠嗎?於是小編特地去了解了一下,關於彈藥箱能裝多少發子彈的。我們知道以前的時候都是用木板,把它封起來,然後需要的時候,要用東西撬才能打開。而木板站面積大,又重,聽人說那些子彈還不夠兩個排打一個輪。
  • 一個彈藥箱能裝多少子彈?美國420發,俄羅斯500發,我國呢?
    而彈藥對子彈的意義,就如同人對食物的需求一樣迫切且不可或缺,戰前做好充足的彈藥儲備和補給工作,是保證士兵在戰場上能進行持續戰鬥的一個重要因素,也是保障戰爭勝利的一個基礎條件,否則作戰能力再強大的士兵也難以大顯身手,更別提能將一場戰爭力挽狂瀾。
  • 戰場上帶多少子彈合適,美軍帶300發,解放軍帶多少?
    所以在戰場上帶多少發子彈才夠用?美國大兵帶的真多,那麼解放軍帶多少?在二戰期間,美軍依靠武器出口賺得了不少戰爭紅利,這也使得美國的綜合實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並成功的超越了一眾老牌軍事強國。等到蘇聯解體後,美國就成為了世界上唯一一個軍事強國,為了進一步穩固自己的霸權地位,美國近年來一直在世界範圍內四處挑起戰爭。
  • 三角形的子彈見過嗎?當年美軍都嫌棄的玩意,打著打著就卡住了
    在英國人看來,方形子彈的擊中面積更大,如果打中,所能帶來的痛苦會比圓形子彈更多,非常適合用來對付那些異教徒。 換句話說,它只是彈殼為三角形,但彈頭依然是圓形的,這樣才能在膛線的作用下實現旋轉,保證彈道穩定。 值得一提的是,三角形子彈並非大衛突發奇想,而是美國陸軍提出的要求。因為在美軍看來,三角形的重疊性好,兩個不同方向的三角形子彈疊在一起,能節省30-40%的彈倉空間,比如說標準30發彈匣,可以安裝39-42發三角形子彈。
  • 志願軍傳奇事例:40人對抗一個加強的美軍團,讓美軍損失慘重
    「營長請您放心,只要手榴彈和子彈能及時補給,即使敵人兵力再多,我們也有信心完成任務!」郭恩志回答說。巴連剛接管陣地,美軍就開始了瘋狂的炮擊,炮彈紛紛落在陣地上。好傢夥,持續了一個多小時!炮擊過後,陣地硝煙瀰漫,但沒有聽到美軍步兵的槍聲。郭恩志反而被額外的沉默所幹擾。
  • 一個人幹掉一個團,9小時打光上萬發子彈,最後和敵人抱頭痛哭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他被稱為「奧馬哈海灘之獸」,一個人幹掉了一個團,事情原委究竟如何? 二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龐大的一場戰爭,60多個國家和地區、超過20億人捲入其中,與此同時二戰也是傷亡人數最多一場戰爭,高達9000多萬人。
  • 美軍M61火神炮:一分鐘7200發子彈,瞬間把坦克打成篩子
    無論是軍人素質還是軍備武器,美軍都佔據了世界領先位置。美軍用發達的軍工廠和強大的經濟實力,打造了一批又一批的尖端武器裝備。作為近現代的軍事霸主,美國有一款航空機關炮被美軍大量使用,一分鐘能夠發射7200發子彈,能夠在瞬間把一輛坦克打滿窟窿,讓它變成篩子。
  • 上甘嶺戰役,他32天426發子彈斃敵214人;張藝謀申請拍電影被同意
    所以要想立下足夠的軍功對於戰場上的狙擊手來說無疑不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而現實中就有一名上甘嶺戰役的老兵,用426發子彈消滅了214名敵人 。以美軍為首的聯合軍隊氣焰一度十分的囂張,當時中國還仍然處於落後,遠遠不如其他國家那般發達,因此我軍一度被對方的高端槍械壓著打。 敵軍也很清楚這點,自然也時常仗著自己的火力對我方前沿陣地進行炮轟,在這樣艱難的形勢下,上級作出了增加狙擊手的指示,也就有了張桃芳的出馬。
  • 遊戲中能攜帶上千發子彈,現實中士兵帶多少,最能抗的果然是他們
    相信很多人在玩射擊類遊戲的時候,都會有這樣的疑問,主角都能夠攜帶好幾把武器,幾百甚至上千發的子彈,難道這些主角都是大力士嗎?不過畢竟只是遊戲而且,策劃這樣的設定也是能讓玩家打得爽,但要是在現實生活中,恐怕就沒有士兵能攜帶這麼多的子彈了。
  • 迫擊炮彈磕一下當手榴彈,非美軍獨創,79年我軍就這樣猛砸越軍
    有一些電影只配充當茶餘飯後的消遣,而有一些電影則註定成為人們記憶的裡程碑。在將近20年多年裡,史匹柏導演的美國電影《拯救大兵瑞恩》,諾曼第登陸奧馬哈海灘的慘烈戰鬥場景,以及小分隊城鎮戰鬥,仍被視為人類戰爭電影的裡程碑,是教科書般的戰爭片典範。
  • 《亮劍》憑啥魏和尚就能配備350發子彈,而王喜奎卻只有50發?
    《亮劍》這部劇應該很多人都看過,獨立團在李雲龍的帶領下,連戰連捷,不過就算有作戰繳獲進行補充,但其實獨立團在後勤供應方面,仍然有很大問題,尤其是彈藥十分缺乏。比如在1942年的反掃蕩作戰中,獨立團這一短板就充分暴露出來了。
  • 朝天開槍射擊的話,掉落下來的子彈能打死人嗎?
    俗話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自然少不了紛爭,人類自古以來都是通過戰爭的形勢在推動社會發展,古時候屬於冷兵器時代,戰爭幾乎都是人與人之間的肉搏,但是武器發展至今,早已脫離了冷兵器的範疇。現代人類在戰場上使用的都是「熱武器」,也就是大家所說的槍械。
  • 中國傳奇狙擊手,用沒有鏡的狙擊槍,436發子彈消滅214名美軍
    當兵緣由  我們都知道,戰場形勢瞬息萬變,而一個人的狙擊之術若是練就得出神入化,在適當的時間,由適時的人打出適時的一槍,是足可以改變戰爭格局的。  初試身手  上甘嶺戰役打響之後,張桃芳並沒有像其他戰士一樣上陣衝殺,而是發揮一個狙擊手應有的責任,埋伏在暗處,狙擊著戰場上的敵人,年輕的他雖是初次來到戰場,可是卻並不驚慌,反而像個老手一般沉著冷靜,不用倍鏡,就是用著純粹的機瞄,創下了二百四十發子彈